新華網南京8月24日專電(記者朱旭東)江蘇省人民醫院最近接診了一名兩周歲的患兒,至今連簡單的“媽媽”也不會叫。經仔細檢查,發現幼兒聽力、智力、發音器官正常,并沒有生理性缺陷。有關專家分析認為,是家長的溺愛阻礙了嬰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江蘇省人民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醫師胡幼芳說,發展正常的嬰兒在1歲左右會喊“爸爸”“媽媽”,1歲半時能講出一些簡短句子。如果嬰兒在2歲左右還不會講話,或者只會講如“爸”“媽”等幾個字,就可以認為講話能力發展遲緩了。嬰兒講話晚,會影響嬰兒心智能力的發展,話講得越晚,對心智方面的影響就越大。
胡幼芳說,講話是人的一種本能,是一種為達到某種需要而采取的交流手段。愿望得不到滿足,正是刺激嬰兒講話欲望的時候。有些嬰兒脾氣急躁,愿望一旦不能滿足,馬上又哭又鬧。家長為不讓其哭鬧,總是盡快滿足其愿望。顯然,孩子的需要如果很快得到滿足,就丟失了一次很好的學講話機會,形成習慣后便阻礙嬰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胡幼芳說,如果嬰兒試圖要餅干,家長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拿出餅干后,并不馬上給嬰兒,而是教他說“餅干、餅干”,直到嬰兒說出“餅干”這個詞,再把餅干給嬰兒。這樣做既教會孩子說話,也教會了孩子識記事物。家長應該利用滿足嬰兒的生活愿望來培養嬰兒語言能力,促進嬰兒的智力開發。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