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運動,人們不會感到陌生,因為“生命在于運動”已是人們生活中的至理名言。但人們對運動的理解往往局限于鍛煉身體,少得病這一層面上。其實,運動對生命的意義絕非僅此一點,而是有著更為深刻的內涵。鍛煉身體,少得病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運動能力的發展與人的身心發展水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梢哉f,運動的發展是人類各項活動的發展基礎。人從一出生就存在一些本能的動作,如:吸吮、吞咽、抓握等。(也稱無條件反射)這些動作是不隨意的,以后逐步發展為有目的的隨意動作,如:頭部轉動,去尋找光源,把物體握在手里擺動、撫摸、敲打以及翻身、爬行、站立、行走等等,正是這些動作的發展使人類獲得參與社會生活實踐的可能??梢?,運動是兒童身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此,用運動訓練的方法矯治兒童殘障,開發大腦潛能,已被越來越多的專家、教師及家長認可,并在一些醫療及教育部門廣泛運用,并收到較好效果。本文結合訓練的實踐就有關粗大運動訓練的作用、方法及效果等問題進行闡述,以供同行參考。
一、什么是粗大運動訓練
粗大運動簡稱大運動或大肌肉運動。是運用個體功能,配合大肌肉運動,以有計劃、有系統的肢體運動來改善個體的運動機能,促進身心發展,達到康復的目的。
二、孤獨癥兒童需要大運動訓練
有一些孤獨癥兒童的家長,在孩子開始接受大運動訓練時表現出懷疑的態度。強調孩子的運動能力已發展的比較好,訓練內容都會了,或是說都已經訓練過了,再訓練就應加強語言、認知方面的內容。是的,孩子的運動能力是有了一些發展,或是說基本動作比較協調,但這只能說其具備發展的功能和潛力,決不能代替應有的發展水平。當我們認真的觀察和分析孤獨癥兒童的運動發展能力時,便不難發現在運動方面存在的問題。大致有下面幾種表現:
?。ㄒ唬┻\動量不足。表現在每日活動的時間往往不足2小時,且內容單調,一般僅限于走、跑兩項活動,有的甚至不活動。
?。ǘ┐蠹∪饬α坎?。表現在動作的協調、穩定性不足。如:跳蹦床時腿發顫,跳動姿勢不穩;拋接球時動作無力,手眼不協調或怕球碰著,不敢接球,拍球時腰彎得很低;對爬、跑的活動很懼怕或是逃避。
?。ㄈ┻\動技能低下。表現在不會拍球、踢球、自拋自接球、跳繩、做操等。
?。ㄋ模┢胶饽芰Φ?。如:不會走平衡木,不會單腳站立,不會單、雙腳蹦跳等,特別是沒有語言的孤獨兒童,大多數雙腳落地的能力很差。
?。ㄎ澹┠土Σ?、惰性強。如:不能自覺地按規定完成訓練內容,極容易逃避,要靠老師大量的身體幫助完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孤獨癥兒童的大運動能力是比較低的,據有關資料表述:孤獨癥兒童的運動發展普遍晚于正常兒童三—五年不等。從孤獨癥兒童運動發展的問題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
論:孤獨癥兒童需要大運動。另外,從孤獨癥兒童身心發展的總體水平看,問題頗多:語言交往問題、認知問題、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情緒問題等等。面對這樣多的問題,訓練應如何入手呢?訓練的實踐使我們認識到:以大運動訓練作為切入點是最合適的。正如原海淀培智學校馬廷慧校長所言:“運動是多種感官參與的過程,而孤獨癥兒童是全面發展性障礙—做運動正是矯治這些障礙的有效方法?!?br />
三、粗大運動訓練對孤獨癥發展的作用
?。ㄒ唬┐龠M大腦發育
粗大運動能力與兒童生長發育緊密相關。例如,正常的兒童應該是3個月開始翻身,6個月會坐,8個月會爬,10個月會站立,一歲多會行走,一歲半會自如行走,兩歲會跑。試想,一個到了兩三歲還不會走路的孩子,肯定是大腦神經出了問題。這就說明,兒童運動能力的發展是在大腦神經和肌肉的控制下進行,動作能力是反應其生長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兒童動作的發展涉及身體肌肉、骨骼、筋腱等各個部位,在這些部位中,分布許多感覺神經細胞和神經傳導裝置,通過動作活動,,使人的大腦獲得許多有關身體各部位的信息,獲得身體與外界環境平衡與否的信息,而使動作協調起來,對外界做出正確反應。從這一意義來看,通過運動訓練可以促進兒童智力發展。例如:練習雙腳走直線的運動既鍛煉視覺,又鍛煉了雙腳正確分步和平衡姿勢的感覺等。還有爬行和模式訓練,被人稱為不開顱的腦手術。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在探討兒童認知發展理論時認為:在兒童發展過程中,動作是一切知識的源泉。充分強調了動作發展對兒童智慧發展的重要意義。在實踐中,我們也看到一些孤獨癥兒童經過運動訓練后,癥狀得到改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梢酝茢?,是腦部功能有所改善。所以說,大運動協調能力的訓練是促進兒童大腦發育、幫助智力發展的有效方法。 (二)促進身體健康成長
健康的身體是智力發展的物質基礎,是適應環境的必要條件。大運動促進血液循環、能量消耗,提高身體各器官的機能,促進生長發育。有的孤獨癥兒童身體發育較差,如:有的身材比同齡兒童矮小,有的瘦弱無力,也有的過于肥胖,只有提高身體素質,才有可能使他們更好地發展。例如:孤獨癥兒童新新(化名)是某普通幼兒園的小朋友,1999年9月份來我校接受訓練,每周二至三次,每次兩個小時,到年底體檢時,身體長高了也結實了許多。幼兒園老師奇怪地說:“別的孩子都是春、夏天長得快 ,新新怎么秋、冬天長得快呢?”殊不知,是大運動訓練促進了他健康成長。
?。ㄈ┐龠M語言和交往能力的發展
一些孤獨癥兒童的語言交往能力差,甚至是無語言,或只會發一些簡單的聲音。對這樣的孩子進行單一的語言訓練(就語言而語言訓練)是不行的。因為語言的形成和發展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其中包括大腦中語言神經的發展和語言器官的發育,呼吸及氣息的運用,以及認知能力的發展,語言環境的影響等等。因此,孤獨癥兒童語言發展障礙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做運動訓練對他們語言發展可以起到促進作用。特別是大量做蹦跳運動會增進氣息的順暢性,邊跳邊說可以提高聲帶的功能,增強發音力量。我校教師在與荷蘭專家座談時,當談到應如何對無語言的孤獨癥兒童進行訓練時,他明確地說,多做跳的運動。還有,美國費城腦潛能開發中心對腦損傷兒童進行以爬為主的訓練后,發現這些孩子學話速度增快,讀的能力也增強了。對于這方面的實例,我校也有不少,如:來自山東的孤獨癥兒童欣欣(化名)的語言障礙很嚴重,只會發一些簡單的音節,經過一個多月的大運動訓練后,便有了一些簡單的語言。還有北京的月月(化名)初來訓練時,一點語言也沒有,經過半年多的以大運動為主的訓練后,終于會開口叫媽媽了??傊?,在運動訓練中,邊做邊說,使他們能更好地感受語言,同時,通過運動促進語言中樞的發展。另外,在運動中, 師生互動,同伴互動,使孩子學會聽指令和感受到交往的樂趣,逐步學會交往。
?。ㄋ模┐龠M注意力的發展
注意力的問題是孤獨癥兒童發展中的常見問題,運用大運動訓練可以幫助他們改善注意力。運動過程本身就需要注意,如:拍球、拋接球、踢球、滑滑梯、走平衡木等等,特別是走平衡木對訓練注意力集中很有幫助。另外,孩子對活動的物體感興趣、有興趣,便容易引起注意。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便會發現,孩子注意力有了一定提高。
?。ㄎ澹┐龠M平衡及空間知覺能力的發展
平衡能力是兒童發展中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臻g知覺能力對思維發展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因此,平衡能力提高使兒童對各種感官信息的接受、傳導及統合都有明顯作用。大多數孤獨癥兒童平衡感差,那么,做翻跟頭、滾動、滑板、攀登、走平衡木、旋轉及左右手和左右腳的協調活動(踢球、跑步、上下樓梯等)都能有效提高身體平衡能力和空間感知能力。
?。┓€定情緒、改變行為
人的行為往往受情緒影響,特別是孤獨癥兒童對行為的控制能力較差,他們的情緒波動大,又不會表達,常常發泄,由哭、鬧等行為發展到攻擊、破壞、自傷等。對不良行為采取懲罰的方法效果有限,即使當時有效,過不了多久還會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做運動效果會非常,明顯這是因為運動能使人的身體內產生化學變化,使人獲得快感。例如:我們成年人都有體會,有時心情不好,外出活動一下,頓時會感到心情舒暢了。另外,在運動中,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做各種有益的活動,還可以得到表揚、獎勵,從而有效地限制了不良行為,(使其沒有重犯的機會)使良好行為得到強化和發展。例如:有的小朋友喜歡開燈,有的喜歡鉆柜子,扔東西等。對于這些行為,說教是沒有用的,而是在不斷的訓練中,他們的不良行為卻不知不覺的改掉了。所以說,大運動訓練是有益活動替代不良行為的過程,是改變不良行為的有效方法。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粗大運動能力訓練對孤獨癥兒童發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同時也是非常必要的,這絕不僅是為了獲得某項動作技能,而重要的是取得運動以外的效果—促進孤獨癥兒童的身心發展,培養社會適應能力,這是我們進行訓練的最終目的。
四、粗大運動訓練的內容
1.基本動作:走、跑、跳、鉆、滾翻、滾動、爬等。
2.平衡運動:走平衡木、攀登、單腳站立、基本體操等。
3.器械及球類:跳床、滑板、滑梯、跳袋、轉筒、悠千、傳接球、推球、踢球、跳繩等。
4.模式訓練:由5人操作的被動式訓練。
五、訓練方法
1.親情接納法。教師與孩子之間建立親密的情感,使孩子有安全感和信任感,使之積極的配合訓練。
2.正強化法。教師運用表揚和獎勵的方法,引導孩子積極主動的參與訓練并使其良好的行為得以保持和發展。
3.榜樣示范法。當某些孩子對訓練的內容不感興趣或產生畏懼退縮時,教師請表現好和會玩的孩子先玩(作),以此制造出活躍的氣氛來影響和帶動全員參與。 4.游戲法。把訓練的內容編成簡單的游戲使訓練具有趣味性,孩子在玩中訓練,效果更好。
5.身體幫助法。教師用身體幫助有困難的孩子完成訓練內容。如:教師用手拉著孩子走平衡木等。
總之,訓練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可謂教無定法,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的創造。兒童的天性好動,運動訓練就是要讓孩子充分動起來, 利用其好動的優勢,為其提供動的內容,引導積極參與各項訓練,使其身心得到發展。
六、訓練中應注意的問題
1.要隨時觀察孩子在訓練中的表現,特別是兒童的發展變化,往往是非常細微的。一個孤獨癥兒童的家長在評價自己孩子的發展時說:孩子每天都在進步,只是非常的微小,只有用心來體會才能發現。要觀察的內容是:(1)生理的變化:運動的內容、運動量及方法是否合適。(2)行為的變化:不良行為是否得到矯正,期望行為是否出現。(3)心理的變化:其感知、認知、語言交往及動作等能力是否提高。
2.注意運用動靜交替的原則。兒童的生理特點是:體內含水分多,易疲勞,恢復快,應合理安排訓練強度和密度。 3.訓練應多元化,運動訓練不應是單一的動作重復,要滲透其它領域的訓練目標。如:認識方位和發展語言等,特別是語言訓練應貫穿始終。
4.要根據孤獨癥兒童發展情況,不斷提出新的目標,當兒童的適應能力有所發展時,應不斷增加新的訓練內容,提高訓練的層次。
5.注意孩子的身體問題,如:是否有心臟病、癲癇病及其他疾病。這些兒童一般不適合作大運動訓練。
6.醫療問題。對服藥的兒童要搞清楚服的是什么藥,是否適合訓練及對訓練是否有影響等。
7.加強營養合理膳食。大運動對身體的熱量消耗較大,及時補充營養是非常必要的。 8.最后一點是,任何訓練都不是萬能的,要提供綜合訓練,根據孩子的發展需要開展綜合訓練。
七、訓練效果
自1999年至2001年,在我校接受大運動訓練的孤獨癥兒童,約四十余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有效,百分之六十以上效果明顯。表現在情緒、行為、語言、感知覺等方面都有比較明顯的變化,得到了家長的充分認可。
最后提示一點,當我們面對兒童的各種問題時,應如何訓練?我們認為選擇大運動作為訓練切入點比較合適。據有關資料表明,百分之八十的孤獨癥兒童需要作大運動訓練。我們訓練的實際效果也充分證實了這一點。另外,大運動不僅促進兒童身心發展,同時還便于操作,也就是說教師在訓練時操作的主動性會更大些。 總之,在孤獨癥兒童發展過程中,運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動作是智力大廈的磚瓦”,讓我們重視對孤獨癥兒童開展大運動訓練,并力求訓練更科學,效果更明顯。
一、什么是粗大運動訓練
粗大運動簡稱大運動或大肌肉運動。是運用個體功能,配合大肌肉運動,以有計劃、有系統的肢體運動來改善個體的運動機能,促進身心發展,達到康復的目的。
二、孤獨癥兒童需要大運動訓練
有一些孤獨癥兒童的家長,在孩子開始接受大運動訓練時表現出懷疑的態度。強調孩子的運動能力已發展的比較好,訓練內容都會了,或是說都已經訓練過了,再訓練就應加強語言、認知方面的內容。是的,孩子的運動能力是有了一些發展,或是說基本動作比較協調,但這只能說其具備發展的功能和潛力,決不能代替應有的發展水平。當我們認真的觀察和分析孤獨癥兒童的運動發展能力時,便不難發現在運動方面存在的問題。大致有下面幾種表現:
?。ㄒ唬┻\動量不足。表現在每日活動的時間往往不足2小時,且內容單調,一般僅限于走、跑兩項活動,有的甚至不活動。
?。ǘ┐蠹∪饬α坎?。表現在動作的協調、穩定性不足。如:跳蹦床時腿發顫,跳動姿勢不穩;拋接球時動作無力,手眼不協調或怕球碰著,不敢接球,拍球時腰彎得很低;對爬、跑的活動很懼怕或是逃避。
?。ㄈ┻\動技能低下。表現在不會拍球、踢球、自拋自接球、跳繩、做操等。
?。ㄋ模┢胶饽芰Φ?。如:不會走平衡木,不會單腳站立,不會單、雙腳蹦跳等,特別是沒有語言的孤獨兒童,大多數雙腳落地的能力很差。
?。ㄎ澹┠土Σ?、惰性強。如:不能自覺地按規定完成訓練內容,極容易逃避,要靠老師大量的身體幫助完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孤獨癥兒童的大運動能力是比較低的,據有關資料表述:孤獨癥兒童的運動發展普遍晚于正常兒童三—五年不等。從孤獨癥兒童運動發展的問題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
論:孤獨癥兒童需要大運動。另外,從孤獨癥兒童身心發展的總體水平看,問題頗多:語言交往問題、認知問題、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情緒問題等等。面對這樣多的問題,訓練應如何入手呢?訓練的實踐使我們認識到:以大運動訓練作為切入點是最合適的。正如原海淀培智學校馬廷慧校長所言:“運動是多種感官參與的過程,而孤獨癥兒童是全面發展性障礙—做運動正是矯治這些障礙的有效方法?!?br />
三、粗大運動訓練對孤獨癥發展的作用
?。ㄒ唬┐龠M大腦發育
粗大運動能力與兒童生長發育緊密相關。例如,正常的兒童應該是3個月開始翻身,6個月會坐,8個月會爬,10個月會站立,一歲多會行走,一歲半會自如行走,兩歲會跑。試想,一個到了兩三歲還不會走路的孩子,肯定是大腦神經出了問題。這就說明,兒童運動能力的發展是在大腦神經和肌肉的控制下進行,動作能力是反應其生長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兒童動作的發展涉及身體肌肉、骨骼、筋腱等各個部位,在這些部位中,分布許多感覺神經細胞和神經傳導裝置,通過動作活動,,使人的大腦獲得許多有關身體各部位的信息,獲得身體與外界環境平衡與否的信息,而使動作協調起來,對外界做出正確反應。從這一意義來看,通過運動訓練可以促進兒童智力發展。例如:練習雙腳走直線的運動既鍛煉視覺,又鍛煉了雙腳正確分步和平衡姿勢的感覺等。還有爬行和模式訓練,被人稱為不開顱的腦手術。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在探討兒童認知發展理論時認為:在兒童發展過程中,動作是一切知識的源泉。充分強調了動作發展對兒童智慧發展的重要意義。在實踐中,我們也看到一些孤獨癥兒童經過運動訓練后,癥狀得到改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梢酝茢?,是腦部功能有所改善。所以說,大運動協調能力的訓練是促進兒童大腦發育、幫助智力發展的有效方法。 (二)促進身體健康成長
健康的身體是智力發展的物質基礎,是適應環境的必要條件。大運動促進血液循環、能量消耗,提高身體各器官的機能,促進生長發育。有的孤獨癥兒童身體發育較差,如:有的身材比同齡兒童矮小,有的瘦弱無力,也有的過于肥胖,只有提高身體素質,才有可能使他們更好地發展。例如:孤獨癥兒童新新(化名)是某普通幼兒園的小朋友,1999年9月份來我校接受訓練,每周二至三次,每次兩個小時,到年底體檢時,身體長高了也結實了許多。幼兒園老師奇怪地說:“別的孩子都是春、夏天長得快 ,新新怎么秋、冬天長得快呢?”殊不知,是大運動訓練促進了他健康成長。
?。ㄈ┐龠M語言和交往能力的發展
一些孤獨癥兒童的語言交往能力差,甚至是無語言,或只會發一些簡單的聲音。對這樣的孩子進行單一的語言訓練(就語言而語言訓練)是不行的。因為語言的形成和發展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其中包括大腦中語言神經的發展和語言器官的發育,呼吸及氣息的運用,以及認知能力的發展,語言環境的影響等等。因此,孤獨癥兒童語言發展障礙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做運動訓練對他們語言發展可以起到促進作用。特別是大量做蹦跳運動會增進氣息的順暢性,邊跳邊說可以提高聲帶的功能,增強發音力量。我校教師在與荷蘭專家座談時,當談到應如何對無語言的孤獨癥兒童進行訓練時,他明確地說,多做跳的運動。還有,美國費城腦潛能開發中心對腦損傷兒童進行以爬為主的訓練后,發現這些孩子學話速度增快,讀的能力也增強了。對于這方面的實例,我校也有不少,如:來自山東的孤獨癥兒童欣欣(化名)的語言障礙很嚴重,只會發一些簡單的音節,經過一個多月的大運動訓練后,便有了一些簡單的語言。還有北京的月月(化名)初來訓練時,一點語言也沒有,經過半年多的以大運動為主的訓練后,終于會開口叫媽媽了??傊?,在運動訓練中,邊做邊說,使他們能更好地感受語言,同時,通過運動促進語言中樞的發展。另外,在運動中, 師生互動,同伴互動,使孩子學會聽指令和感受到交往的樂趣,逐步學會交往。
?。ㄋ模┐龠M注意力的發展
注意力的問題是孤獨癥兒童發展中的常見問題,運用大運動訓練可以幫助他們改善注意力。運動過程本身就需要注意,如:拍球、拋接球、踢球、滑滑梯、走平衡木等等,特別是走平衡木對訓練注意力集中很有幫助。另外,孩子對活動的物體感興趣、有興趣,便容易引起注意。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便會發現,孩子注意力有了一定提高。
?。ㄎ澹┐龠M平衡及空間知覺能力的發展
平衡能力是兒童發展中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臻g知覺能力對思維發展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因此,平衡能力提高使兒童對各種感官信息的接受、傳導及統合都有明顯作用。大多數孤獨癥兒童平衡感差,那么,做翻跟頭、滾動、滑板、攀登、走平衡木、旋轉及左右手和左右腳的協調活動(踢球、跑步、上下樓梯等)都能有效提高身體平衡能力和空間感知能力。
?。┓€定情緒、改變行為
人的行為往往受情緒影響,特別是孤獨癥兒童對行為的控制能力較差,他們的情緒波動大,又不會表達,常常發泄,由哭、鬧等行為發展到攻擊、破壞、自傷等。對不良行為采取懲罰的方法效果有限,即使當時有效,過不了多久還會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做運動效果會非常,明顯這是因為運動能使人的身體內產生化學變化,使人獲得快感。例如:我們成年人都有體會,有時心情不好,外出活動一下,頓時會感到心情舒暢了。另外,在運動中,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做各種有益的活動,還可以得到表揚、獎勵,從而有效地限制了不良行為,(使其沒有重犯的機會)使良好行為得到強化和發展。例如:有的小朋友喜歡開燈,有的喜歡鉆柜子,扔東西等。對于這些行為,說教是沒有用的,而是在不斷的訓練中,他們的不良行為卻不知不覺的改掉了。所以說,大運動訓練是有益活動替代不良行為的過程,是改變不良行為的有效方法。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粗大運動能力訓練對孤獨癥兒童發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同時也是非常必要的,這絕不僅是為了獲得某項動作技能,而重要的是取得運動以外的效果—促進孤獨癥兒童的身心發展,培養社會適應能力,這是我們進行訓練的最終目的。
四、粗大運動訓練的內容
1.基本動作:走、跑、跳、鉆、滾翻、滾動、爬等。
2.平衡運動:走平衡木、攀登、單腳站立、基本體操等。
3.器械及球類:跳床、滑板、滑梯、跳袋、轉筒、悠千、傳接球、推球、踢球、跳繩等。
4.模式訓練:由5人操作的被動式訓練。
五、訓練方法
1.親情接納法。教師與孩子之間建立親密的情感,使孩子有安全感和信任感,使之積極的配合訓練。
2.正強化法。教師運用表揚和獎勵的方法,引導孩子積極主動的參與訓練并使其良好的行為得以保持和發展。
3.榜樣示范法。當某些孩子對訓練的內容不感興趣或產生畏懼退縮時,教師請表現好和會玩的孩子先玩(作),以此制造出活躍的氣氛來影響和帶動全員參與。 4.游戲法。把訓練的內容編成簡單的游戲使訓練具有趣味性,孩子在玩中訓練,效果更好。
5.身體幫助法。教師用身體幫助有困難的孩子完成訓練內容。如:教師用手拉著孩子走平衡木等。
總之,訓練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可謂教無定法,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的創造。兒童的天性好動,運動訓練就是要讓孩子充分動起來, 利用其好動的優勢,為其提供動的內容,引導積極參與各項訓練,使其身心得到發展。
六、訓練中應注意的問題
1.要隨時觀察孩子在訓練中的表現,特別是兒童的發展變化,往往是非常細微的。一個孤獨癥兒童的家長在評價自己孩子的發展時說:孩子每天都在進步,只是非常的微小,只有用心來體會才能發現。要觀察的內容是:(1)生理的變化:運動的內容、運動量及方法是否合適。(2)行為的變化:不良行為是否得到矯正,期望行為是否出現。(3)心理的變化:其感知、認知、語言交往及動作等能力是否提高。
2.注意運用動靜交替的原則。兒童的生理特點是:體內含水分多,易疲勞,恢復快,應合理安排訓練強度和密度。 3.訓練應多元化,運動訓練不應是單一的動作重復,要滲透其它領域的訓練目標。如:認識方位和發展語言等,特別是語言訓練應貫穿始終。
4.要根據孤獨癥兒童發展情況,不斷提出新的目標,當兒童的適應能力有所發展時,應不斷增加新的訓練內容,提高訓練的層次。
5.注意孩子的身體問題,如:是否有心臟病、癲癇病及其他疾病。這些兒童一般不適合作大運動訓練。
6.醫療問題。對服藥的兒童要搞清楚服的是什么藥,是否適合訓練及對訓練是否有影響等。
7.加強營養合理膳食。大運動對身體的熱量消耗較大,及時補充營養是非常必要的。 8.最后一點是,任何訓練都不是萬能的,要提供綜合訓練,根據孩子的發展需要開展綜合訓練。
七、訓練效果
自1999年至2001年,在我校接受大運動訓練的孤獨癥兒童,約四十余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有效,百分之六十以上效果明顯。表現在情緒、行為、語言、感知覺等方面都有比較明顯的變化,得到了家長的充分認可。
最后提示一點,當我們面對兒童的各種問題時,應如何訓練?我們認為選擇大運動作為訓練切入點比較合適。據有關資料表明,百分之八十的孤獨癥兒童需要作大運動訓練。我們訓練的實際效果也充分證實了這一點。另外,大運動不僅促進兒童身心發展,同時還便于操作,也就是說教師在訓練時操作的主動性會更大些。 總之,在孤獨癥兒童發展過程中,運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動作是智力大廈的磚瓦”,讓我們重視對孤獨癥兒童開展大運動訓練,并力求訓練更科學,效果更明顯。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