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正在流行,這是一個可怕的推測。
現在的統計結果是每150個八歲兒童中就有一個自閉癥患兒,而十多年前這個數據是一萬個人里有一個。我認識的朋友家里,就有患自閉癥的孩子。
自閉癥之所以面目可怕,是因為自閉癥和“弱智”、“無法社交”這樣的詞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是一個政治不正確而不便言說,但被廣泛認可的結論?!?a href="/2011/03/82574.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nerlink">雨人》中的自閉癥人,就是被極端地好萊塢化了。
07年在Youtube上的一個視頻引起了轟動。這部短片的主角Amanda Baggs(http://en.wikipedia.org/wiki/Amanda_Baggs)是一個27歲的自閉癥患者,短片的名字叫“我的語言”(“In my language”),我把這個片子轉到優酷上了。
八分多鐘的短片分成兩個部分。就像許多低成本的文藝片一樣,開始是沉悶和壓抑的。我們看到Amanda不由自主地晃動著身體,用書本、鑰匙圈、鍵盤敲擊出各種聲響,這些似乎無休無止的節奏伴合著一個女聲吟唱,憂傷且冗長。第二段的題目是:翻譯。Amanda的聲音很機械,但那是一段打擊人心的陳述。她告訴我們,那些自閉癥病人的常見動作,是他們獨有的語言,是和周圍的世界親密的交流,雖然不帶有我們語言體系中的元素(所指、能指等等)。她反問:為什么她一定要打字說話才可以被視為正常人,為什么不用我們的語言來交流就被視作是自閉癥病人的天生缺陷,而我們不去理解學會他們的語言體系卻非常正常呢?
其實,正像保羅賽門的那首老歌“沉默之聲”(Sound of Silence)唱的那樣,在我們的語言體系中,有多少言說是真正言之有物?有多少是真正被聽到了呢?
這是一個很有力的短片。令人難以致信的是,這部短片是Amanda在沒有任何人幫助的情況下自己制作的。她所有的工具就是一臺手提電腦,一個DV。吟唱是她自己編的,臺詞是她寫的,獨白用語音合成“說”出來的,而片子是她自己剪的。
這個片子在Youtube上的點擊率是857946,一個芙蓉姐姐做夢都想要的點擊率(我還真順手查了下,芙蓉姐姐最有人氣的短片的點擊率是108701)。
自閉癥——autism,詞根是希臘語的autos,意為自我。七十多年前當兩個醫生分別獨立地發現了這個患者群體的時候,他們不約而同地選了自閉這個詞來描述。自閉,顧名思義,是把自己關起來。自閉癥病人的首要特征就是“不能融入社會群體”。除了社交能力之外,另外一些突出的障礙表現在語言、記憶和求解問題的能力較弱。75%的自閉癥病人屬于智障,也就是IQ測試在70分以下的人。自閉癥中的少數人極有天賦,但大部分患者和Amanda一樣,被看作低能(low-functional)。
如果讓下棋的去舉重,舉重的去繡花,繡花的去打鐵,打鐵的去……顯然,就像坐穩了江山就一定會重寫歷史,非自閉的我們一定會去選用合適的尺子去度量所謂智力。關于自閉癥的研究,就像很多學術領域一樣,一定會分成左中右,而交火的第一戰場就在IQ測試。毫無懸念,普遍采用的測試都側重語言能力和理解能力,自閉癥病人一敗涂地。但在其他的幾種測試中,如果是偏向抽象思維的測試,他們不是分高,就是做得快。不過,讓人迷惑是,同時進行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結果卻顯示兩類人沒有區別。
交火的第二戰場的哲學味更濃:是殘缺,還是不同?想要得到這一答案的困難在于,我們無法走入自閉癥病人的大腦,窺探他們的內心世界。這牽涉到另外一個敏感話題——如果不是殘缺,那么政府的補助和研究經費會減少??茖W上的爭執,幾乎無一例外地有其社會副作用。
網絡的力量是無窮的。Amanda這個短片的意義之所以劃時代,是因為自閉癥病人第一次自己打開了那扇緊閉的門。門背后是我們不認識的世界,奇特而美麗。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