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說的行為干預(也有人稱之為“強化行為訓練”或“實用行為分析”)與一般所指的行為矯正、行為治療基本上是同一概念,不做具體分析,此外本文也不介紹行為干預的歷史淵源、理論基礎和主要的種類,需要詳細了解的家長可以參閱相關的著作。本文將直接介紹行為干預療法在孤獨癥兒童早期教育和訓練中的應用。
所謂行為干預即密集(原文為“強化”)行為訓練或實用行為分析指把任務(從家長的角度說,就是家長所期望孩子學會的任何東西;從孩子的角度說,就是孩子應該學習然后能夠做到的事情;有時也稱為技能、行為等)。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順序分解成一系列較小的和相互相對獨立的步驟(這一過程叫做“步驟分解”或“任務分解”),然后采用密集(原文為“強化”)的方法按照“任務或步驟分解”確定的順序逐步訓練每一小步驟,直到孩子掌握所有步驟最終可以獨立地完成該任務,并且在其他的場合下能夠應用學會的技能(泛化)。
通過國內外多年來的實踐證明,該療法確實對孤獨癥兒童有積極而顯著的效果,此外筆者5年多的工作經驗也證明了這邊一點。筆者以為成功的關鍵取決于兩方面:1、孩子的基礎情況;2、實施訓練的人(這里主要指父母或其他養護者,不妨都稱為操作者)操作是否正確,以及操作者的信心、耐心和恒心即是否能夠一如既往、堅持不懈地采用此方法進行教育和訓練孩子,筆者以為后者的因素可能更重要。
下面就分別簡要介紹行為干預療法的具體內容,包括形式、步驟分解(或任務分解)、基本組成部分和操作過程和泛化的有關知識。
一、實施行為干預療法的形式
進行行為干預訓練的形式主要有三種:
?。?、1、一對一教學:
這是行為干預療法的主要形式,用這種形式可以教大部分所要教的內容。典型的做法是訓練者和孩子面對面坐在高矮一樣的小椅子上,或者孩子的椅子稍微高一點,這樣兩個人的視線就可以在同一水平面上,有利于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根據教學內容決定在兩人中間放不放高度大小適合孩子的小桌子。
這種形式主要用于教基本的參與能力,模仿、語言(包括理解和表達)、認知和精細動作。此外在教生活自理、聽從一步性指令、做粗大運動時要采取其他形式的一對一教學,比如教孩子洗手就要在水池前教,教孩子聽到“過來”就能走到跟前來,可以在客廳里教等等,這些實際上也是一對一的教學。
根據筆者的了解,絕大多數家長在家庭里教孩子時都是追著孩子教:父母想教孩子時,孩子在沙發上,就在沙發上教;過了一會孩子就起來跑到床上(相信家長對這一特點早有體會和領教),家長為了教孩子就追到床上;沒有教兩分鐘,孩子又走了……家長在這種過程中得出的結論只能是孩子不學或沒有辦法教,家長得到只能是失敗的結果。
上面情況的起源就是孩子不能坐下來,堅持足夠長的時間學習一樣東西。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他們根本沒有坐下來學習的概念,亂跑也就在所難免了。因此讓孩子能夠坐下來跟父母學習是孤獨癥兒童接受進一步教育和訓練的基礎。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須進行典型的“一對一教學”,這個項目就可以通過強化行為干預進行訓練。
?。?、以活動為基礎的教學;
這主要用于教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進行小團體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既可以教孩子怎樣和別的小朋友做游戲,自然而然地學會和小朋友交往;同時也可以把語言的理解和表達穿插在活動中。這要求家長要使自己的孩子有參與集體游戲或活動的機會。
另一種就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親子交往,這時候可以做一些游戲或活動,在做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教孩子某項內容,如學習某一首兒歌,一組動作模仿。這要求家長自己要能唱、能說、能表演。
?。?、偶發事件的教學;
日常生活中除了上述兩種可以事先安排好、有目的地進行教學外還有許多和孩子接觸交往的機會,在交往中就會有許多時候要求孩子使用已經教會、或已經教但是孩子還沒有學會,或根本沒有教的某項技能,此時也是一個絕好的教育和訓練機會,一定要抓住。對于已經教會的技能,就要在出現可以應用該項技能的時候促使孩子能夠使用;而對于還沒有教或沒有教會的技能,則要抓住機會進行一次自然的教與學。
二、步驟分解(或任務分解)
?。?、確定要教孩子的具體行為或技能
一般來說父母和孩子接觸得最密切,按理說也應該最理解自己的孩子,但是事實上如果要求父母詳細說一說孩子到底會做什么,或不會做什么,家長卻無法說清楚。
就拿語言來說,一般來說這是家長最關心孩子的情況,但是往往可能籠統地說“我孩子語言不行”,其他方面的評價也一樣,如“我孩子不和別的小朋友玩”,或“我孩子什么都不會做”,或“我孩子生活自理很差”等等。
行為干預療法要求對某一項內容做具體的描述,比如說“孩子語言不好”,就要具體地描述:
·孩子是否有語言;
·如果沒有,孩子用什么進行交流或表達要求;
·如果有,孩子能夠主動說哪幾句話,每句話有幾個字,有沒有主語,能否正確使用代詞;·孩子一般能夠模仿有幾個字的句子;
·能不能回答“這是什么?”、“這是(物品名稱)嗎?”、“這是不是(物品名稱)?”、“這是(物品名稱),還是(另一物品名稱)?”、“我(你、他、他們或具體某個人)在干什么?”、“你怎么了”、“(某人、物品)在哪里?”等等問題;
·如果能,一般能夠正確回答幾個,在什么情況下能回答;
……
當把孩子的語言具體描述到這一步,孩子語言方面的能力就一清二楚了。[顯然,孩子的語言水平即使描述道這種程度,也還是有許多情況不明了]
其他方面的內容也要進行這樣的具體描述。當然家長要能夠做到這一點首先自己要清楚兒童的發育情況,可以參閱相關的著作。
簡而言之,在具體確定要教孩子某一項技能時,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即:
·孩子的年齡[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后者更重要];
·實際能力水平:孩子對于要教的項目掌握到什么程度;
·是一點不會,如果這樣那么這項技能的基礎能力具有了嗎?還是只會一點,那么在什么情況下能做?什么情況下不能做?還是快要掌握,因為在一般情況下要求他/她做已經可以達到80%的正確率。
這樣在教的時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們就可以采取行為干預療法強化訓練孩子沒有掌握的那些內容,而促使孩子應用已經掌握的技能。
[以上這一小標題,我主要是想說明:教孩子先要確定教什么內容,這要求對孩子有深入的評估和了解,這對于工作者和家長都是比較困難的事情,可能都是掛一漏萬;所以,我舉了一些例子,要說明的是具體內容具體分析,更重要的是對比兒童心理發展方面的材料;還有,我一直以為,任務分解應該按照各種技能的認知發展過程來進行,那么要求有更好的發展心理學方面的知識,顯然不能在這么短的文章中說清楚,就略去了。]
?。?、具體行為和技能的任務(步驟)分解舉例
確定要教孩子的具體內容以后,就可以根據內容進行步驟(任務)分解??梢哉f孩子所要學習的任何一項技能都由一些基本的要素有機地組成,并且這些要素具有在時間上前后發生的順序。任務分解就是把某一技能分解成它的各個組成部分。
下面就舉“洗手”的例子具體說明:
?。?、打開水龍頭; ?。?、把雙手淋濕; ?。?、拿肥皂
?。?、涂肥皂 ?。?、把肥皂放回原處 ?。?、洗手心
?。?、洗左手手背 ?。?、洗右手手背 ?。?、把手放在水里
10、洗手心 11、洗左手手背 12、洗右手手背
13、關上水龍頭
上面的分解可以說包括了洗手的所有的動作。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決定分解為幾個小的相對獨立的技能。
[1、上面顯然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分解,但是可以詳細地說明一般的技能都可以按照完成的過程來分解。]
[2、實際訓練中,一般采用反向鏈鎖或正向鏈鎖法,就是把這連串的動作全部完成,只讓孩子完成一個或多個步驟,其他的由教者完成]
[3、多說一句,其他很多粗大運動和精細運動會練習到生活自理所需要的動作技能,也就是說當在其他地方把動作練好或者說至少有基礎了,再練習生活自理,可能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多說一句,這些動作看似簡單,但無不涉及到認知能力,因此認知能力的提高也是完成動作的必備因素。]
下面再舉一個例子:目標是孩子能夠自己涂滿給定的紙(涂鴉),以此說明步驟分解:
?。?、在手把手輔助下涂四分之一 ?。?、在輔助手腕時涂四分之一
?。?、在輔助肘部時涂四分之一 ?。?、在手勢輔助下涂四分之一
?。?、在手勢輔助下涂二分之一 ?。?、在手勢輔助下涂四分之三
?。?、在手勢輔助下全部涂滿 ?。?、在語言提示下全部涂滿
這個步驟分解的依據是輔助孩子的程度,更加適用于實際的操作,許多技能都可以采用這種方法進行步驟分解。
[上面的例子說明了“涂色”的一個分解,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顯然不能如此按部就班,但是也可以說明在具體的操作中要時刻想著撤出輔助,盡可能讓孩子自己獨立完成。]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