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的研究涉及到三方面內容:怎么樣理解腦?怎么樣保護腦?怎么樣開發腦?早期教育的體制涉及到早期教育的兩個部分:一個是正常兒童早期教育,另一個是特殊兒童早期教育,也就是殘疾兒童,當然特殊兒童也包括殘疾兒童、超常兒童和有行為和情緒問題的兒童,當然也涉及到非早期教育的一些其他問題。我談兩方面問題:一個是腦科學目前在研究方面主要缺哪些成果?也就是對人腦奧秘的解讀達到哪一種水平;第二個問題,腦科學為早期教育提供了哪些啟示。
大家知道人成為萬物之靈最重要特點是因為人有聰明的大腦,離開聰明大腦,我們和動物沒有很多區別,神奇無比的大腦也就使人成為萬物之靈,對腦科學研究應該說是國際性課題,中國從1999年香山會議以后也開始逐步進行腦科學研究,有這方面研究條件的研究所、研究院和大學基本上都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華東師大在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殊兒童腦科學研究方面。
腦科學研究到現在為止,人們想解開心智的秘密,實際上離這個距離非常遠,也就是說我們剛剛從一個黑箱走到灰箱。但是人們對人腦的奧秘這種科學研究已經有很長的歷史,成為許多科學家追求的目的,主要范圍有三點:理解腦、保護腦、開發腦。我們不是借助于神經科學研究,我們的著眼點除了物質能量和信息以外,我們關心人腦的信息活動,人腦的活動之所以幾十年來成為一個研究的焦點,主要是研究手段的改進,尤其是腦功能成像,能在不破壞腦的情況下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原來的研究多半都是靜態的,在腦不發生功能情況下進行研究,由于這樣一些條件,我們開始能夠了解到人的動作中樞、語言中樞、視覺中樞在什么地方。
從1968年到2004年,關于腦功能研究論文數目急速上升,我們學校從去年開始裝3T腦功能研究設備,我個人負責自閉癥兒童腦功能研究。腦功能成像研究,聽到一個詞,被動的看到一個詞,或者什么都沒有做,腦子里想到的一個詞,內部研討都可以從腦功能里做出一些區別。從這些研究里面,我們首先肯定了一點,人腦是種系進化的結果,人之所以那么聰明,不是一代、兩代形成的,而是種系長期進化的過程,經過六百多萬年脊椎動物腦的進化,尤其額葉的發展,尤其是額葉前部。值得注意的是種系比較中得出來的結論并不能簡單的推而廣之。
第一是種系的發展,進化,另外就是個性的發展,對我們來說,種系的發展是無能為力的,誰也沒有辦法改變幾百萬年怎么樣進化,這是事后才知道的,而腦的個體發展,是我們人在一生過程中多少能夠控制的一個部分,我們的研究落實到這方面更有意義。整個的生長發育,是以遺傳信息為基礎的自我建構過程,教育學上有一個永恒的命題,就是遺傳和環境之間的關系,有機體還是以遺傳信息為基礎,同時又在環境的熏陶下不斷的進行自我構建,比如10月懷胎,完成了個體種系發展從單細胞到高級哺乳動物經歷了10億年這一歷程?;蚴强刂粕z傳特征的最基本的單位,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生命科學史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對我們的教育來說,母親懷孕的最后三個月,與嬰兒出生后的頭兩年被稱為大腦發育的加速期,成人大腦一半以上的重量是這段時間獲得的,從母親懷孕的第7個月開始到1歲生日期間,大腦每天增加1.7克,或者每分鐘增加重量1毫克多。上個月我們還跟上海精神病院開了一個聯席會議,隨著醫學的發展,很多低體重兒、早產兒基本上都能救活,死亡率降的非常非常低,我說死亡率降的越來越低,你有成就感,我們增加了很多特教對象,當然了,最近在教育部起草特殊教育12年發展規劃時我談到人其實是從特殊教育開始從特殊教育結束,最早時候很多東西都沒有達到正常水平,但是到一定時候又離開了正常水平。
腦到底是由什么東西構成呢?由腦細胞、神經元構成,腦神經細胞分為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每個神經元每秒鐘可以傳遞250-2500個神經沖動,每個神經沖動以不同的組合形式在神經纖維中傳輸成“編碼”,前20年時還不知道大腦怎么研究,希望通過用電腦模擬研究,現在發現人腦跟電腦操作方法完全不一樣,這種模擬非常有限,但是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啟示。
為什么說后天的學習對腦的發育有重要影響呢?好像一切都是天定的,后面的教育有什么用呢?腦的構造與功能,也就是非常奇怪的構造,我讀研究生時候到第四軍醫大學看腦科手術,發現人的修復機制是很高的,這就是基本的腦部活動,人們要想把這些東西完全搞清楚,的的確確非常難,但是我們也有一些清楚的地方,比如藍色這部分,現在盲人教育目前還是用導盲犬、盲文方式教育,再過幾十年我估計這些教育全部被淘汰了,人可以用電子眼睛,就像照相機一樣,把信息照進去,直接打到皮質里面,眼睛瞎了也無所謂,因為耳朵已經做成了,直接把脈沖打到耳朵聽覺神經里,當然了,這些手術還是在半研究階段,還沒有很大的推廣價值。第二運動中樞,運動員中樞非常好。腦也有兩個特別的語言中樞,這兩個語言中樞,一個負責單詞記憶,一個負責整體語言內部的理解,為什么有的人理解能力很差,他可以背下一句話,但是不知道什么意思,就是說明他的深度語言功能比較差。
大腦皮層細胞,這些細長的分枝網絡,制造出復雜的神經生命。大腦的高級功能,在于能夠產生意識和控制行為,該做的做,不該做的不做;該說的說,不該說的就不說,大腦皮層的功能使人的適應性大大增強,從遺傳型走向環境型,其他動物都是靠遺傳決定,人腦和電腦都是按照一定程序運轉的,所不同的是計算機是按照人編制的程序操作,人腦是根據感知、記憶、反饋學習等過程不斷的編排、修正和終止程序,這就是教育難的地方。你輸進去的程序能不能被他接收,能不能發生作用,要靠重組,如果不重組就沒有用。
第二個問題,早期教育的腦科學基礎。受精后不久,神經元就在胚胎中以驚人的速度生長,在最初的第5- 20周,平均每秒產生5千到1萬個新的腦細胞,嬰兒出生時,神經細胞已超過1000億個,嬰兒期神經細胞迅速增長,1歲時達到最高峰,其數量已相當于成人水平。在胎兒后期的新生兒早期,神經元和神經纖維迅速被一層蠟質的磷脂所覆蓋,稱為磷脂化。嬰兒剛剛出生時候,看起來好像很無奈,從人的出生到老化有兩個趨向,心有余而力不足,開始時候腦袋非常復雜,想很多東西,但是他既不能走,也不能動,也不能行使自己的意志,老的時候也出現這個問題,腦子一直在活動,但是已經很無奈了。發展中的大腦,大腦生長發育,在3、4個月左右,嬰時候,聽覺和視覺皮質會凸顯出來,這時候嬰兒聽覺、視覺都得到發展,3、4個月的時候,你就可以訓練他的聽覺和視覺,哪怕用非常簡單的活動改變他的視覺和聽覺,在運動區域中,控制頭、手臂和胸的神經元比那些控制軀干和腿的神經元要成熟得早。
嬰幼兒的發展是生物因素和早期經驗結合的產物,0-3歲期間神經結的形成非???,3歲嬰兒的神經結的數量是他們成年期的兩倍,數以兆計的神經腱為了爭奪有限的空間位置而展開競爭。我們老說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問題你搞不清楚起跑線在哪。早期教育要注意哪些問題呢?第一給嬰兒科學和合理刺激的同時,還要選擇合適的刺激時間,考慮到刺激量的適度、刺激速度的合適,以及各種刺激之間的平衡,防止過早、過量、過速和失衡的刺激帶來不良后果,如果過分刺激會傷害神經元的發展,這個度不太好掌握;第二營養不良有害嬰幼兒的生長和大腦發育,但目前沒有現成的學習和記憶分子可以使人聰明,也沒有“聰明”的營養添加劑,有過幾個集團老問我能不能給我們商標上加上你們研究所的名字,我說絕對不行,根據個體差異進行教育,千萬不要拔苗助長,更多的行為不是非常復雜的行為。第三,孩子的感情發展比智商發展更重要,我們對兒童的教育有兩個悖論:第一小時候你對他好他不記得,但是不等于隱性記憶不存在,在杏仁核里,我們在電影里經??吹接行┥倌攴阜?,很小時候看到他的母親被人逼死了,或者家破人亡,盡管他當時不知道對誰,但是對他一生有非常非常大的影響;第二保護兒童的好奇心,有利于全腦的開發,如果泯滅掉好奇心,一切按步就班的進行教育,不許提問,不許越軌,他的全腦發展就會受到影響,從小練習樂器,手指的協調和音樂的刺激,能夠同時刺激小腦和大腦半球的發展,可使腦部發生輕微的結構變化。父母和養育人員自身素質是良好的早期教育的首要條件,面對嬰幼兒的苛求、急躁、強制或惡性都只會給嬰幼兒的發展帶來心靈的創傷,有些人說幼兒教育不好搞,而且父母也不好當,有一次在一個座談會上我說其實結婚應該放松,管他怎么結婚,但是生小孩應該控制,父母生小孩之后對社會造成很大影響,如果不生小孩對社會沒多大影響,當然了,這是學術觀點。早期的開發畢竟是雙刃劍,一定要慎而又慎,適度和得法,要承認個體差異,更要因勢利導。
缺陷補償的腦科學基礎,這是我的本行,大部分都跟發育和腦障礙有關,一般智力遲鈍通常會導致語言功能下降,讀寫能力差、計算能力更為低下,但在某些方面,如口語方面表現出驚人的能力。我們看盲人,或者看聾人,除了耳朵不好以外,智力絕對聰明,如果智力又差就很難訓練了。學習障礙的腦功能研究,嚴格講,從神經生理學角度上,什么叫學習呢?實際上就是神經元的生電活動和神經網絡之間的關系,為什么年紀大了以后會遲鈍,因為神經元的接通比較難,不像年輕時那么靈活,而且有習慣,長期不講話的人和長期講話人的思維方式不一樣,我現在有點電腦依賴癥,說穿了就是生電活動和神經網絡之間的變化。教育絕不是萬能的,我們要考慮哪些是先天的,哪些是可以改變的,大家要有科學的判斷。
口語與書面語言,人腦中有語言中樞,但是沒有專門負責閱讀和書寫的中樞,人寫字和閱讀需要后天在學校學習,而說話不需要學校,我們老講文盲文盲,在文字上有文盲,語言上其實沒有盲,誰都會講話,秦始皇統一的時候,其實就統一了文字,并沒有統一語言,到現在廣州話和上海話還不一樣,大腦里沒有天生的閱讀和書寫中樞,口頭語言有一萬多年的歷史,書面語言有三千年的歷史,從目前的情況看,基因尚未將閱讀、書寫和計算融入編碼結構中,也許是因為它們不像口語那樣,直接與生存有關。
最近幾年人們認識到情緒對人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在沒有認知參與的情況下,焦慮癥、恐慌癥多半是因為多種神經遞質的濃度低于正常水平造成的。自閉癥兒童的腦障礙,自閉癥兒童是特殊兒童,以前沒有,這幾年來,哈佛大學、劍橋大學都成立了自閉癥研究中心,在這方面已經發現了很多問題,跟遺傳和后天教育都有關系,我今年暑假做了八個自閉癥研究,一個沒成功,辛辛苦苦搞了一個暑假,我以為可以發表兩篇文章,結果一篇也沒發表,全部都沒成功,只要動一毫米,影像就錯了,數據就沒有用,搞研究的人有時候真是苦的要命,什么收獲都沒有,而且又得做下去。
大腦的可塑性與不對稱性問題也是研究的一個區域,大部分皮質沒有固定功能,所以人的開發潛力是很大的,教育是很有發展余地的,大部分皮質沒有固定功能,能學習的領域還是很多的,睡眠非常重要,保護腦主要靠睡眠,是恢復腦的重要方面。小孩也是這樣,寧可不做作業,也不要剝奪睡眠,睡眠太少的話,可能造成情緒失調和神經性疾病,為什么很多演員自殺呢?就是因為他的生活沒有規律,精神處于崩潰狀態,睡眠非常差。
所謂混沌狀態與創新思維,混沌狀態是無規則的混沌,表面像火車站一樣,其實火車站是很有規律的,大腦處于混沌狀態,但是不是無序狀態,只有在混沌狀態時候才有創新思維。我們的教育太刻板,使人們沒有創造的可能性,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原因。創造性的新想法就是連接不同思考,連接思維方法不一樣。聰明的腦袋到底是魔鬼的工廠,還是天使的殿堂?我們說心情非常重要,尤其是女孩子,腦中可以釋放一種叫恩多芬的化學物質,情緒高漲時讓累不死,因為情緒高漲時候可以減少很多疲勞,干了很多活,也不覺得累,人的情緒非常重要。另外快感和成癮,為什么有些人有煙癮、毒癮,從神經心理學上來解釋是因為長期的動作形成了不良的動力定型,而這種動力定型又會給人帶來很強的快感,如興奮感、滿足感、欣喜感。為什么有的人也沒得到什么好處,完全是一種付出,但是他還很高興,因為他已經有了快感。
當良知、熱情、責任執著占據我們心靈時候,愚昧、冷漠與放縱就會讓位,反之亦然,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使人在知識、能力、境界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從勤奮好學、努力工作中享受到做人的尊嚴、自信與驕傲。腦科學和基因工程成為21世紀生命科學研究的兩個最重要的領域。大腦提醒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減少填鴨式,建構良好的知識結構,保持信息的通暢,增強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成功的教育應該建立在腦功能整合基礎上,盡可能的保證知行內在統一,減少內心沖突,保持愉快和積極的情緒。誠然,我們對腦科學的研究水平在不斷提高,逐漸的從模糊到清晰、從錯誤到正確,腦高級功能研究才剛剛開始,充滿著困惑和希望!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