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集體課的課程意義和教學目標
通過合理安排課程,讓學生通過各個集體課程的學習,能夠在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和行為能力三個方面得到切實有效的、明顯的、具備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教學目標。生活中的泛化是孩子的進步和成長及整個教學過程的終極目標,所謂泛化,直白地說就是把所學的東西用于生活當中去,如分享食物,在生活孩子懂得泛化分給客人 或長輩等等。
二 集體課的意義
集體課主要建立兒童集體學習的意識和規則,聽懂集體指令和個別指令,并養成聽、看的習慣,這些是上集體課的主要目的。另外,孩子的競爭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基本的交流技巧,以及課堂中的等待,跟隨,關注等意識,都是集中在集體課中完成的訓練任務,因此。集體課上家長的輔助是非常重要的。
三 輔助
輔助:輔助是一種附加的刺激,被使用在有意識引發正確反應(所期望的反應),幫助孩子在指令和正確反應之間建立聯系,以保證兒童反應的正確性,使強化的目的得以實現。
輔助
指令 正確反應 強化 停頓
四 輔助的種類
1 身體輔助 通過接觸孩子的身體以幫助他完成正確,包括完全的和部分的身體輔助。
舉例 拿蘋果 孩子還不能完成時 需要我們的手去拉住孩子的手拿起蘋果,就如小時候教孩子寫字,用身體親自去幫助孩子完成一個目標
2 動作示范 通過示范指令的動作幫助孩子理解完成。
舉例 拿蘋果 通過自己拿起示范,后讓孩子來操作一遍
3 手勢輔助 用手勢動作(指點,示意)幫助孩子做出正確的反應。
舉例 拿蘋果 通過我們指著蘋果這個手勢 讓孩子明白那是蘋果 然后拿起
4 語音輔助 a用語言提示、描述、補充等手段示意孩子做出應有的正確反應
舉例 拿蘋果 描述輔助:圓圓的 大大的紅色的 這樣的描述理解能力好的孩子即可完成
再如:老師再見 提示輔助:老師,孩子便可接下去:再見 ,形成:老師再見
再如:我要 孩子可表達:我要 ,補充輔助:餅干,即為:我要餅干
b在語言刺激中給出正確答案,即為替孩子說出,如語音刺激課,孩子還不懂得說出,這時需要幫助孩子說出來
5 方位輔助 將刺激物置于孩子容易給出正確反應的位置上
6 視覺輔助 用圖片或實物對孩子進行提示
五 輔助的技巧
1 時間 輔助要及時,以幫助孩子建立信心,發生興趣并體驗成就感
2 輔助與強化相結合 在輔助孩子做出正確反應給予獎勵
集體課中常出現情況 舉例
1 當孩子出現走神和不配合的情況
家長可以及時地通過耳語或者身體的輔助要求孩子保持課堂紀律,如耳語:安靜,或者肢體抓住孩子坐好,擺好孩子的頭,眼睛往老師方向
2 當孩子情緒大爆發而進行哭鬧
這時老師會對孩子進行批評,家長應進行配合,當孩子情緒無法平息,可以帶孩子出教室緩解情緒,并告訴孩子這樣是不對的,待孩子情緒好轉再帶回課堂
3 當孩子不能配合老師完成學習的內容
觀察孩子 這時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能力沒有達到,這時我們就需要根據孩子的能力程度用適當的輔助手段進行輔助;還有一種就是能力達到,但是逃避,則可用耳語等提示口令,再進行引導輔助,轉移他的注意力和引導參與老師的教學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只要孩子表現出參與的欲望和行動,我們就應該及時進行鼓勵和強化
4 對于游戲課的輔助
游戲課的主要目的在于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和參與能力,所以需要家長極力的輔助,家長自身玩得起來,把這種游戲的氛圍傳染給孩子,讓孩子得到快樂,進而良性循環,得到快樂而喜歡做游戲
還有幾種情況也是家長常出現的,應該避免:1 喜歡考孩子 2知道要幫助孩子,但消失得太快 3輔助太快太多 4家長經常重復老師的指令
六 輔助消失
1 輔助程度的減弱
a在使用身體輔助以完成“摸”后,下一個回合嘗試采用一個手勢輔助
例如 拿蘋果 開始身體輔助抓孩子手去拿 ,慢慢的降為手勢提示,指著蘋果讓孩子去拿
b 在使用一個語言輔助替代孩子說出一個事物的名稱后,下一個回合嘗試使用只發一個單音的提示 如 發音蘋果,從全部說出到發:蘋,讓孩子接:果 ,蘋果
2 適時延長等待的時間
在孩子已經能獨立完成指令動作后,有過一、兩次成功,就可以嘗試在下一個回合中適當的延長等待的時間,注意觀察孩子是否做出正確反應,延長等待在3——5秒,,避免孩子出現走神等錯誤反應,若孩子沒有做出反應,可再發一遍指令 ,重新輔助完成
3 以保證正確反應為前提
輔助消失的前提條件必須是 孩子可以獨立完成做出正確的反應,輔助需要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消失,孩子偶爾也會出現反復,時而可以完成時而不能完成,當孩子不能完成的時候,輔助需要退回原來的程度,比如:孩子說出蘋果,偶爾孩子會忘記,當提示一個“蘋”,孩子不能很好的接下去把“果”說出來時,那么我們需要再一起:蘋果,然后完成一個回合
最后 輔助消失的目的:使孩子能夠逐步完成所期望的動作,避免造成孩子對輔助的過分依賴,因此在第一次輔助時就要想到輔助的消失
七 集體課輔助的意義
1 幫助孩子理解語言指令,保證孩子成功做出正確反應
2 建立對指令必須做出反應的意識
3 使教師的教學繼續進行
4 讓孩子在進幼兒園融合之前,有一個過渡,從而使孩子更快地走進普通學校,回歸主流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