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
當孩子開始躁動不安時(表現為自言自語、自我孤立、呼吸急促等),仍要繼續進行教學,但對其適當反應要不斷進行高密度的言語強化和實物強化。例如,表揚他做得很好,并在其躁動減弱時加大強化力度。這是使破壞性行為逐步降級的基本策略。切記,一定要有一張不斷發展的課程表,以保證孩子在沒有破壞性行為時,可以得到最喜歡的強化物。但是,在其破壞性行為加劇時,一定要采取措施鼓勵他恢復自我控制。如果得不到任何強化,孩子就沒有動力改變其行為。幸好,躁動行為不可能永遠持續,其強度自然會有所變化,偶爾也會停頓下來。這樣,你就有機會在孩子的躁動暫時停頓時對他進行強化。孩子安靜的時間越長,強化的力度應該越大。不過,對躁動逐步降級的強化力度一定要小于對一開始就沒有出現躁動的強化。
第一階段
1.明確在家里經常發出的指令。
2.確定孩子對各種指令服從的比例。
3,設計一系列孩子服從程度不同的指令,從孩子很可能服從的指令(例如,“吟餡餅吧!”)到孩子很可能不服從的指令(例如,“把玩具還給哥哥!”)
第二階段
1.教師發出孩子最有可能服從的指令。
2.如果孩子服從這些指令,就要進行強化。
3.如果孩子連續3個課時都服從這些指令,就進入下一階段的訓練。
第三階段
1.教師發出孩子較有可能服從的指令和可能不會服從的指令。
2.如果孩子服從這些指令,就要進行強化。
3.如果孩子連續3個課時都服從這些指令,就進入下一階段的訓練其他階段逐漸減少要求孩子完成他所喜歡的任務的指令,逐漸增加要求孩子完成他所不喜歡的任務的指令。
【全文完】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