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成長的道路上少不了家長的陪伴。
去掉自閉癥標簽,每個孩子都會遇到問題。
很多家長都曾這樣抱怨:孩子不聽我的指令,喊破喉嚨也不管用,怎么辦? 確實,孩子“不聽話”是讓很多家長都非常頭疼的一件事,但有時候,我們也要反思,是不是我們下達指令的方式不正確,孩子才不愿意聽從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家長怎么下指令,孩子更樂意聽?
給指令前,先獲得孩子的注意力
當孩子的眼神在飄著,我們和他說話,他肯定不會理會。從教學角度來講,我們首先要確認他的動機在哪里,找到他想玩的玩具,他才更有可能關注到我們。 比如,當我們很餓的時候,我們的動機就在于吃飯。這個時候如果讓我們去做別的事情,玩別的游戲,肯定是不愿意的。所以,孩子也一樣,我們給指令前,要先確認孩子的動機,并且確保他的注意力是在我們這里的。 指令清晰明了,讓孩子能記住 我們要確保我們下達的指令,孩子可以記住,還不是說他可以執行。例如,我們讓孩子“拿椅子去操場上課”,但是這句話比較長,包含的信息也很多,孩子或許根本記不住我們說的是什么。 但是,孩子是可以單個執行每個指令的,我們說拿椅子,他可以做到,然后去操場的指令,也可以執行。 這時候,孩子有執行能力,但是他的聽覺記憶的長度不夠,記不住較長的句子,也不能夠完成我們的指令。 能聽懂,能執行 孩子能夠記住是一方面,另外就是我們下達的指令符合他的能力,他既可以聽懂,也可以做到。 例如:在教學中,我們教孩子拍手,我們需要先教他什么是拍手,他才能聽懂我們下的指令。當孩子理解拍手是什么意思后,可是他的肢體不允許他做這個動作,這個時候就是孩子可以聽懂,卻執行不了。 在給孩子上精細動作的課程時,就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我們用手指比V字形,然后讓孩子做一樣的動作,孩子能聽懂模仿的指令,也能夠看到老師要做的樣子,但是他的手指不夠靈活,做不出同樣的動作。這個時候,孩子會拿另一個手按著自己不太靈活的手指頭,做同樣的動作給老師看。那么,這個動作對孩子來說就比較困難,他在執行上會有難度。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執行我們的指令,那么下達的指令一定要確保孩子可以聽懂后還能做到。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