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爬行的游戲活動:
(一)爬行在發展上的角色
一般嬰幼兒在8-10個月之間,開始爬行。而一些未經爬行階段,就跳到走路的嬰幼兒,有多數專家認為:可能導致某些學習障礙。這項看法雖未被證實,但筆者認 為,應多鼓勵兒童爬行,因為爬行有很多好處:
1.爬行是同時運用四肢,達到四肢協調,學習平衡,最難得的機會。
2.爬行是近端大關節(肩、髖關節)的適當承重訓練的好方法。若嬰幼兒于7-8個月大時,就被迫用雙腳獨自"站立"的方法,來達到髖關節承重的訓練,則可能下肢 平均分配到的體重載重,超過此時下肢骨骼和關節,所能承受的量,以至下肢骨骼、關節容易變形。
3.爬行是嬰幼兒在還不會"走"之前,最好的整合觸覺、視覺、運動、空間等概念的 學習方法。
4.爬行是嬰幼兒除了翻滾外,能早日自由探索環境的移位方法,并能增加嬰幼兒的自 信心。
有一些家長,可能認為:嬰幼兒在地上爬很臟,或認為孩子到處爬較危險,因而剝奪他「爬行」帶來的好處,實不足取。故筆者從物理治療的觀點,鼓勵家長與老 師,讓應幼兒多練習爬行,讓學齡前的兒童多做爬行的游戲活動。
(二)設計爬行游戲的步驟:
1.首先應先了解兒童的一般發展,然后評量該兒童的目前動作能力,已發展到何種程度,此項「爬行」前的動作基礎是否足夠?即是否已達到「爬行」的最佳學習期?
2.除了能力的評量外,兒童的其它方面:如視覺、聽覺、觸覺、玩玩具的方法,與人溝通的能力等,均要做了解。才更能掌握選擇使用促進「爬行」的技巧。
3.訂定長程、短程的學習目標。
4.擬訂計劃:根據目標及兒童的各項能力,擬定運用的方法及促進的技巧。
5.執行,并隨時觀察兒童的反應。
6.寫下簡單的記錄。
7.與其它相關人員,如家人、老師,及其它專業人員討論。
8.再協調或繼續執行計劃。
(三)引導「爬行」的方法:
對某些兒童,用口語表達即可溝通。而嬰幼兒,不一定能聽懂我們的口頭指示:「爬過去」。因此,我們需要使用一些技巧,引起他的「爬行」,如:
1.使用爬行的動作誘發技巧。如:嬰幼兒俯臥床上時,你可以用手壓迫他的腳掌,他 就會有爬行的動作。
2.拿他喜歡的玩具(或彩紙、布、奶嘴、食物等,能引起他的興趣去抓取的欲望),在他的前面引他爬行??煞旁诘匕迳?,也可懸掛晃動。
3.他熟悉或喜歡的人,在他的面前引他。如拍手、向他招手或作出要抱他的姿勢,孩 子常常因為想要被抱,而往前爬。
4.認知較好的小孩,可以用示范的,引起他的興趣,也可由其它的小朋友的爬行示 范,引起他的爬行動機。
5.用手勢表達。
6.情境的設計,讓他自然會用爬行的方式過去。如比他的身高還矮的模擬山洞。
總之,依小孩的情況,給予各種不同的引導方式
(四)爬行的游戲活動有哪些?
1.讓兒童沿一直線爬。
2.讓兒童沿大圓圈的線爬。
3.讓兒童繞著不同的物體爬行。如:椅子、盒子、玩具的米老鼠、其它兒童等標的 物。
4.讓兒童爬過某物體形成似橋的下方。如:繩子、長竿、長椅、桌子、其它大兒童 的身體形成的橋。
5.讓兒童爬鉆過某物體形成的隧道。如:鉆籠、紙板箱、輪胎串。
較大的兒童,尚能玩較難的爬行活動。如:
1.讓兒童同時使用不同側的肢體部位爬行(如右手與左腳同時向前)。
2.讓兒童同時使用相同側的肢體部位爬行(如右手與右腳同時向前)。
3.讓兒童同時使用同側或不同側的肢體部位,向后爬行。
4.讓兒童沿著地板上的8字形或螺旋形爬行。
5.讓兒童做大及小的爬行動作、快或慢的爬行。
6.讓兒童爬攀爬架。
7.讓兒童爬階梯,向上或倒退著向下。
8.讓兒童在沙地上爬行。
9.讓兒童在淺水中爬行。
(五)配合事項:
1.剛學會爬行的嬰幼兒、最好能在墊子上學爬行、而不要在很硬的地板上,以保護他的雙膝。有些特殊需要的小孩,可給予準備寶寶用的"護膝"。
2.配合兒童的個別需要,尤其是發展有障礙的兒童。
3.活動的時間,最好是兒童在精神愉快的時候。不要在想睡或肚子餓的時候。
4.配合兒童其它發面的發展。例如在活動中可加上語言的學習,如:「爬」的動作指令,跟他說話:「寶寶,爬啊爬」;或加上歌曲、音樂的配合。
5.游戲活動中 配合禮儀的學習。如見面時向人問好的表示;活動結束時,給予學習將物品歸回的機會,并和他人表示「再見」的學習。
6. 在日常生活中的練習。
五、結語:
給予兒童移位能力的學習,爬行的游戲活動,除了能使兒童更有自信外,還能培養他對周圍環境的視覺、觸覺、空間感的發展、激發他的探索。大量的學習機會,可 以讓他得到他的努力成果(工作成就)──成長。綜合言之,他得到了自信與成長!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