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自閉癥康復 > 技能培養 > 瀏覽文章

腦性痲痹兒童常見的動作問題

2006/1/9 10:25:51 來源:潛能發展部落 作者:佚名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腦性痲痹是指在腦部尚未發育成熟的階段,因某些原因使腦組織受傷變性,導致動作障礙的癥候群,盛行率在足產嬰兒約是千分之二??赡茉斐赡X性麻痹的原因,目前所了解的有:產前因素,包括:孕期感染,先天神經系統畸形……?產程中因素,包括:難產出生時缺氧……等,及?產后因素,包括:腦炎、腦膜炎、外傷等等。隨腦部受傷的部位和嚴重度的不同,腦性麻痹在臨床上會出現各種不同程度的癥狀。其中除了動作障礙之外,也常伴隨其它方面的困難。雖然有些孩童并不會同時出現這些癥狀,然而還是有某些孩子會出現較多的障礙情形。這些障礙包括有: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感覺障礙、智能不足、癲癇、情緒問題等等。
 
    壹、腦性麻痹的類別

    要談腦性麻痹的動作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腦性麻痹的分類。不同的類型會有不同的臨床表癥,腦性麻痹的分類主要是依其肌肉張力以及不正常的動作型態來區分的。所謂肌肉張力,是指由中樞神經所產生的沖動傳遞到肌肉上,使肌肉維持一種緊張的狀態。一個肌肉張力過高的孩子,肌肉會處于較緊張的狀態,當大人幫他做被動關節運動(即大人手扶孩子的肢體,協助孩子運動)時,會感覺有股阻力存在,而且速度愈快,阻力愈大;而肌肉張力過低的孩子,通常會感覺全身軟趴趴的。

    以不正常型態區分的腦性麻痹類別里,可依神經肌肉系統受損部位及身體障礙部位,簡單分為幾種類型,其表癥如下。

    ●依神經肌肉系統受損部位分類──

    一、痙攣型:

    約占了50-60%,主要受損部位是大腦皮質。此類型的小孩有較高的肌肉張力,身體會比較僵硬。動作型態大都是協同動作(例如用剪刀剪紙必須整個手臂跟著動),單獨且分離式的動作較少,且主動性動作也缺乏,或主動動作常會固定在某些角度,因此很容易造成關節攣縮情形。因為高張力的關系(指四肢痲痹的個案),他們會呈現雙手臂向內轉,手肘關節彎曲,手掌握拳,且掌心向下的動作;下肢則會呈現兩腳向內夾,向內轉及踮腳尖等情形。

    二、徐動型:

    約占了20-25%,主要損傷部位是在大腦的基底核,常見的原因是核黃疸沉積于基底核所造成的。此類型的個案因為肌肉張力的調節能力不足,所以肌肉張力會忽高忽低,且會有不自主的動作。受到這些影響,他們會很難維持在一個固定的姿勢,其動作的穩定性及協調性也很差。這類型的孩子個性常是活潑的,他們的不自主動作很多,很難自己控制想要的動作,對外界探索的欲望也很強,然而只要用對方法,其實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的.

    三、協調不良型:

    此型約占了5-10%,損傷的部位是在小腦,而小腦的功能是參與隨意動作的協調及控制能力,并維持肢體的平衡。因此此類型的小孩動作較不穩定,易搖晃,姿勢控制能力及平衡感會比較不好。當他們開始學走路時,會兩腳打得很開來增加底面積,以利維持平衡;在做主動性動作時,會有運動性震顫情形,動作較不協調、不準確。

    四、混合型:

    可能同時呈現了不同的動作特征,常見的是痙攣型加徐動型特征。

    ●依身體障礙部位分類──

    由于腦部受損的部位不一樣,所導致的肢體受損部位也會不同。依據肢體受損部位可將腦性麻痹分成:

    一、四肢麻痹:

    指全身動作控制都有障礙,包括頭頸、軀干、四肢都受到影響;而上半身的問題會比下半身嚴重。這類型個案除了明顯動作障礙外,也會有不正常反射動作存在,且頭部控制能力會比較差。

    二、雙邊麻痹:

    指四肢均有受到影響,但對軀干和下肢的影響較大。一般而言,上肢可做簡單的抓握,功能較好的可做操作性的游戲;而在下肢載重、骨盆控制、下肢分離的動作上則會比較差;站立時,下肢會呈現典型的雙腳往內轉、往內夾及踮腳尖的動作;扶著行走時因雙腳會往內夾,而呈現剪刀腳(雙腳向內交叉夾)情形。

    三、半邊麻痹:

    癥狀類似中風病人,只有左半邊或右半邊的肢體受影響。通常受損的那一側上肢會呈現屈曲狀態,上肢會轉向內側、肘關節彎曲、手掌緊握、掌心向下;而下肢則是腳往內轉、膝蓋彎起、踮腳尖。他們最大的問題是身體兩側不對稱,兩手協調動作也很難得到發展,久而久之,受傷側的肢體常有本體感缺失,或忽略不用等情形。所以早期訓練時應加強對受傷肢體的認知,避免兩側嚴重的不對稱性或不使用。通常這類型的孩子幾乎都可以行走,也可以做簡單的日常生活自理。

    四、單肢麻痹:

    只有一個肢體(手或腳)受影響,不過此類型的個案較少見。

    五、三肢麻痹:

    指只有單個肢體是正常的,其它3個肢體均受影響。有可能是一側上肢及雙下肢受損,不過此類型的狀況也較少見。

    貳、腦性麻痹孩子常見的動作問題除了上述所描述的動作特征外,大致上而言腦性麻痹的動作問題可歸納成兩大部份。

    一、動作發展遲緩或停滯:

    正常孩子的動作發展有一定的時間和順序,如四個月大會翻身、七個月會獨自坐,接下來會爬、坐、站、跑……。腦性麻痹的孩子由于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全及損傷,而導致在發展上較慢,其身體各部份的控制能力,包括:動作穩定度、各種姿勢的平衡能力、動作轉換能力,以及肌肉力量等均會受影響,所以也常呈現出動作協調不良或無法自己移動等問題。

    二、不正常的動作模式:
 
 因中樞神經系統受損、肌肉張力異常,以及原始反射動作存在,腦性麻痹孩子動作模式會跟一般孩子有所不同,且動作控制方面也比較困難。例如痙攣型的孩子,因為肌肉張力較高,平躺時下肢會呈現髖關節往內夾、往內轉膝伸直,且腳板會往下;因為下肢伸直痙攣,雙腳不容易彎起,以致于在翻身(由平躺翻到趴臥)時,會出現當上半身翻過去,下肢會伸得直直跟著翻過去的現象;坐在地板時由于下肢痙攣,孩子會將軀干向前,而呈現圓背情形;除此之外,在四足爬時常會雙手交替向前爬后,雙腳會同時彎曲向前,如兔子跳般;另外也有一些動作是受原始反射動作影響,如不對稱頸張力反射,即是當頭轉向一側時,面向側的手和腳會伸直,背對側的手腳會屈曲,這種反射動作是出現在出生到四個月大時,若孩子在發展時未被高階整合而繼續存留下來,會阻礙兩邊載重及兩側對稱性發展。

    腦性麻痹的孩子除了接受復健(如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之外,還需要教導輔具的使用,包括擺位輔具、移動輔具等。輔具除了可幫助孩子以正確站姿或坐姿來看四周的環境外,維持正確的擺位姿勢也可減少關節有攣縮變形的機會。

    以上是簡單的描述腦性麻痹兒童的動作問題,而不論孩子所呈現的主要問題或障礙為何,孩子各部份的發展是彼此相關的,因此在治療時應盡量結合各領域,絕對不能只是針對孩子障礙的部份做處理,必須有全面性的考慮,如此對孩子的幫助才是最大。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腦性痲痹兒童常見的動作問題]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