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嬰兒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展開他們的生命旅程。幼兒藉由健全的感官系統,如視覺、聽覺、嗅覺,以及動覺接受外界事物的訊息,從感官知覺的經驗中去了解自己與外物的關系,將這些數據有系統地儲存于腦海中,以便運用于生活和種種學習行為中,促使各種能力能健全發展,適應生活所需。雖然,每個幼兒因先天能力和環境中學習經驗不,使每個人發展速度有所不同,但其發展之軌跡與順序卻是相同的。
貳、動作發展理論
一、動作發展即依據神經及肌肉發展的成熟度
動作的發展乃是與神經系統的發展平行運作的,而神經發展則由較低等的脊髓神經逐漸發展高等的腦中樞神經。嬰兒的動作發展也由反射動作發展到成熟的有意識控制的動作。如初生時口腔的吸吮吞咽反射,到后來發展為成熟的唇吸及吞咽動作;四肢與身體的動作在剛出生時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原始反射動作,而后經由發展,原始反射動作逐漸消失。當控制自動運動的骨骼肌的發展成熟后,嬰幼兒才能做出自動控制的動作。
二、動作的發展有規律性存在──即有一定順序
嬰幼兒動作發展乃依照身體發展的順序,原則如下:
1.由頭至腳原則:剛出生的嬰兒頭部的動作較身體其它部位活動頻繁,直到神經系統成熟后,才發展至四肢及軀干的活動控制。
2.由中心發展至外圍原則──嬰幼兒在抓攫物品時,開始是用肩頭與手肘,然后才學會用手腕及手指。
3.由大動作發展至小動作原則──嬰幼兒的動作乃先出現大關節動作,如肩部動作及髖關節部份的粗大動作,慢慢地發展引發出正確而精細的手指動作。
而每個不同動作的發展原則,均有一定的順序,例如「抓」個動作的發展,每個階段的發展均發生在一定的時期中。雖然每個階段均不相連,但卻會彼此影響。如圖(1)。
此外,動作發展具有順序性,可由嬰幼兒開始走路的時間與整體發展率一致可得證。例如一個較早學會坐的嬰幼兒,亦會較其它幼兒早學會走路,因為發展速率上的一致,使我們可以由嬰幼兒其它部份動作發展的速率來推測其學會走路的時間。Breckenridge 及 Vincent曾經提出一個計算嬰幼兒學會走路的時間,是將開始爬的年齡乘以1.5,或以嬰幼兒能穩穩獨坐之年齡乘以2。
三、動作發展的速率因人而異
動作發展有個別差異,這些差異會影響幼兒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有些可能是促進發展,有些則可能會阻礙其發展,這些影響如下所示:
1.基因的組成,包括體型、智力,均有顯著影響。
2.胎兒活動得越多,產后動作發展的越迅速。
3.好的產前環境,特別是母親的營養,會增強產后動作的發展。
4.一個困難的生產,尤其是暫時的腦部損傷,會阻礙動作發展。
5.·除非環境有所障礙,否則良好的營養及健康會加速動作的發展。
6.高智商的兒童較正常及低智商的兒童動作發展為迅速。
7.·模仿、鼓勵,以及機會均會加速動作之發展。
8.過份的保護會阻礙發展。
9.·由于父母的鼓勵與模仿,頭胎動作的發展均較為迅速。
10.早產的兒童動作發展較為緩慢。
11.生理的缺陷,如眼盲,會阻礙動作之發展。
12.·性別、種族與社經地位均會影響學習之動機及訓練方式,而使得動作發展之速率有所不同。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