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個體與外界的社會環境接觸時,一方面影響他人,一方面也受他人影響,所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就是社會行為。
人類最初的社會行為發展開始于胎兒期。胎兒在子宮內是透過聽覺和觸覺,來感受外界的刺激;出生以后,藉助主要照顧者的接觸,以及本身語言及溝通行為的發展,社會互動行為漸次發展;到了二歲以后,幼兒除了家庭外,多會進入托兒所、幼兒園或各種學習場所,幼兒的互動對象增加、互動行為也更加復雜。由嬰兒期的與父母、手足、或主要照顧者的互動,漸漸隨著年齡增長與生活層面的擴展,互動性的技巧,及其所延伸的社會技巧也有所轉變。
當幼兒的社會接觸日愈復雜時,特定的行為會愈來愈顯著。這些常見的行為包括:學會適應別人,與家庭以外的人接觸,以及在團體游戲時學習輪流、等待,能與他人合作和分享等等。而這些社會行為很難經由知識的傳授學得,多是在兩人或團體中,透過活動的進行相互模仿、觀察而來,因此成人如何安排互動情境、創造互動機會,對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就非常重要了。
發展障礙的兒童由于生理、概念理解及語言溝通能力的受限,其社會行為的發展多較為遲滯;他們更無法像一般幼兒會引發互動、維持互動;所以,發展障礙幼兒比較無法只從一般游戲經驗中學習有效的互動策略,因此教學上,老師或家長應多加以引導。
發展障礙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特質
根據Carellee Howes 的「同儕游戲量表系統」,幼兒的社會技巧發展可以分成五個層次:
第一層次:簡單平行游戲──幼兒在一起玩相似的活動,但彼此沒有眼神接觸或進一步社會行為。
第二層次:彼此注意的平行游戲──幼兒互相靠近玩類似的活動,彼此有眼神的接觸。
第三層次:簡單社會游戲──幼兒間有簡單的社會互動行為,如:提供、接受玩具。
第四層次:互補游戲──幼兒從事一些活動,彼此行為有相互關連,如輪流堆棧積木,共同建構模型。
第五層次:互補、互惠社會游戲───如幼兒之間會互派角色,共同合作扮演游戲。
一般來說,發展障礙幼兒會出現較多的感官性刺激活動或簡單平行玩的游戲行為,互補或互惠的合作性游戲行為較少;且游戲層次大都是呈現功能性的簡單操作游戲,較少有高層次的建構或社會角色扮演游戲;常玩的玩具類別也有限,例如多半只玩汽車、洋娃娃或積木等;游戲內容多一成不變,也缺乏整合性及轉換性。
了解發展障礙幼兒的游戲特質及游戲能力的限制,有助于引導者提供幼兒適齡適性的游戲方式,在游戲中引導幼兒的互動行為、創造更多互動機會、建立合作學習等,都是老師或家長用來培養日后幼兒與同儕互動中的互惠、互助及社會性等能力的策略。
在筆者多年從事早療幼兒親子團體課程的教學經驗中,觀察到多數參與早療團體課程的幼兒,一開始通常只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完全忽視他人的存在;但在一段時間后,經過團體游戲中和朋友一起玩耍的過程,慢慢地可以學習到視團體中的其它對象為一個「人」。
早療課程中社會性互動游戲的運用
為了協助發展遲緩或智能障礙的幼兒及早建立互動行為、建立良性的互動模式,我們特別在早療課程中加入社會性游戲的課程,希望發展障礙的幼兒能在游戲中學習與人互動、參與、輪流、分享及合作。此一運作方式系在早療親子幼幼班(幼兒年齡約為1.5-3歲,由一位幼兒的照顧者陪同一起上課,一班約6-7對親子)中設計,依學期中的不同階段安排不同目標之團體游戲,這些課程活動大致可分成下列四種類型:
第一類型:「簡單社會游戲」及「團體-功能游戲」
功能:促進幼兒間身體的接觸和接納家庭外的人,并學習輪流、等待。
活動一:相見歡
時間:學期初
材料:鈴鼓
程序:
1.將幼兒分成兩橫排相隔數尺寬對坐。
2.首先由最旁邊的老師手持鈴鼓邊拍邊數數至五,剛好走到對面小朋友的面前。
3.老師伸手握住對方的手問好,并自我介紹,然后把鈴鼓傳給他。
4.繼續由他手持鈴鼓走向對面,向下一位幼兒自我介紹(家長從旁協助),直至完全結束。
活動二:相見歡
時間:學期初
材料:小呼拉圈
程序:
1.每兩對親子成一組(如甲乙一組,丙丁一組)
2.甲生的家長與乙生的家長雙手交握,共同搭成一座轎子。
3.先將甲生抬坐進轎子里,甲生手持呼拉圈,繞行一周;回來后將呼拉圈套在甲、乙生以外之一位家長頭上(目標在使甲生與甲乙生家長以外的人互動)。
4.換成乙生坐轎子進行活動,每個人都有機會輪流。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