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自閉癥家長 > 育兒隨筆 > 瀏覽文章

影響孤獨癥訓練效果的6個因素!

2006/4/27 10:13:52 來源:星兒天空 作者:佚名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Dawson 和Osterling(1997)對美國較有成效的8 個孤獨癥學齡前療育方案的進行分析,發現他們都包含下列6 個因素,茲分述如下。
因素一,療育內容須強調五個基礎技能領域。
這五個領域是:
(一)對環境事物依指示專注的能力,譬如希望他隨著我們的指示能注視環境的某些物品、人或行為等。
(二)模仿他人的能力。模仿在兒童學習是相當重要的,從簡單的動作模仿到較復雜的動作模仿,從簡單發聲的模仿到單字、詞和句子的模仿,游戲的模仿也是很重要的。
(三)理解和使用語言的能力。理解老師的指示和別人的意見表達,以及使用合適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況,都是學齡前兒童在學習階段需要具備以便將來進入小學的必要條件,因此學齡前的療育計畫要包括這些能力。
(四)適當的玩玩具的能力。孤獨癥的兒童在使用玩具,以及較高級的想象性的游戲方面有嚴重的缺陷,因此教導他們適當的使用玩具是和一般兒童游戲必備條件之一。
(五)和別人社會互動的能力。孤獨癥兒童的社交技巧以及與別人互動都有明顯的缺陷,因此在學齡前的療育措施里應該包含教導他們社會互動必須的基本能力,以促進他們和別人互動。
因素二,提供高度支持性教育環境及提供概化的策略。孤獨癥兒童學習的主要障礙之一是抽象思考理解能力的障礙,因此有成效的孤獨癥療育計畫需要提供合宜的教學策略和環境的安排,以幫助孤獨癥兒童學習。譬如以結構教學出名的TEACCH 教學計畫而言,利用空間結構、視覺線索、工作時間表等幫助學習,并逐步概化到生活的環境里。除了TEACCH 之外,成功的療育計畫,根據他們的理論,提供不同的支持策略和概化的技巧,有系統的去執行也能夠成功。
因素三,建立可預測性和常規的活動。孤獨癥兒童在理解能力的缺陷,可經由在日常生活上建立常規,及在教學上建立可預測性的活動內容,而學習得更好。透過教學課程的安排,可以使孤獨癥兒童期待他每天該要進行的活動,預期某一個活動之后接著來的另一個活動內容。研究發現,透過這樣的課程安排,孤獨癥兒童可以大大減少他們的問題行為。研究也發現,由于孤獨癥兒童維持同一性的特征(孤獨癥的第三個特征),當他預期的活動沒有發生時,他會主動去找相關的人要求進行預期的常規活動,因此透過這種安排,可以逐漸培養孤獨癥兒童的社會互動性和對事務的專注和自主動機,可以增加他們和別人互動的能力。孤獨癥兒童需要建立常規和可預測的療育活動,可是孤獨癥兒童很容易將這些常規固定下來,而變得難以改變。因此療育內容的另一個重點是要將孤獨癥兒童如何適應改變成為療育內容的一部分。
因素四,以功能的觀點處理行為問題。如前面所述,行為問題處理最好的方法是預防行為問題的發生??墒菍τ泻芏嗳穗H互動和溝通缺陷及固定行為的孤獨癥患者而言,行為問題的出現率相當高,而且會影響學習和進一步能力的發展,因此處理行為問題是孤獨癥療育不可缺的一部分。
在處理行為問題上,有效的早期療育計畫都采用功能分析的觀點來處理行為問題(Howlin, 1998)。這種處理的觀點認為問題行為具有其功能性,因此要處理問題行為時,首先要分析這些問題行為的功能何在,從此一方向來著手。在處理問題行為時,可依三個步驟進行。
一、行為紀錄。對問題行為發生的前置情況,發生時的表現,發生時即發生后相關的情境處理的情況,都應予以記載。
二、分析問題行為的功能。將上述行為的記載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問題行為往往是某種缺陷行為的替代行為。譬如莫名其妙的發脾氣,可能是要求沒有被認知,使兒童感到挫折,他不會表達挫折而表現出發脾氣等問題行為。臨床經驗告訴我們,孤獨癥兒童的這種問題行為,有不少是起源于溝通能力的缺陷所致,由于他沒有辦法溝通而造成挫折,導致問題行為。
三、教適當的行為來達到問題行為所想要表達的功能,環境加以配合,使他逐步使用適當的表達方法,自然問題行為會減少。
因素五,轉銜到一般幼兒園教室。當孤獨癥的兒童經過療育逐漸的學會模仿和獨立學習的能力時,就可以準備轉移到幼兒園的普通班級去,和一般的兒童互動學習,獲得更多的進步。一般而言,一個普通班的學生需要具有相當多的技巧,譬如可以遵從老師的指示,可以輪流游戲,可以排隊,可以在有一段距離的地方聽從別人的口語指示,當活動沒有輪到他時可以靜靜坐在位子上,會先舉手引起老師注意再表達自己的意見,會使用學校的廁所,跟別人玩可以共享玩具,玩完之后玩具可以收拾好,而且可以表達自己的基本需要。當能力更好或年紀較大時,他們甚至需要具備可以聽從一串的指示完成學習的動作,可以持續的參與二三十分鐘的課堂活動,而且可以遵照課表或老師的指示變更活動的內容。
這些上課的能力都需要預為準備,在早期療育的機構里,從一對一的學習型態,逐步轉移到一對多人的小團體學習,更要有機會適時地逐步融入參與,順利轉移到普通班學習。即使轉到普通班,孤獨癥兒童和家長仍須定期得到相關的協助,以解決他們碰到的困難,及促進他們的適應。
因素六,家庭參與。家庭參與是成功的孤獨癥療育不可缺的部分,一般而言,早期療育都希望能有父母的參與作為共同治療者,他們可以了解兒童在療育機構的療育內容和療育原理,他們可以將相同的原理和行為處理的原則在教室以外的情境繼續執行,一方面是將在教室里學習的行為擴及家庭和社區,另一方面,也希望他在家庭及社區可以學到新的在教室里無法學到的行為。
除了上述六個共同因素之外,下列數項因素是部份有效療育模式具有的因素,但也值得一提(Marcus et al., 2001):1.使用圖片、實物、手勢等輔助溝通方法;2.每周療育至少15 小時;3.提供職能治療的療育服務;4.有正常同伴參與;5.強調兒童獨立、主動和選擇的療育活動。這五項因素,在孤獨癥嬰幼兒之療育亦值得參考。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影響孤獨癥訓練效果的6個因素!]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