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自閉癥家長 > 育兒隨筆 > 瀏覽文章

談自閉癥兒童父母與老師的配合一

2007/10/26 11:45:57 來源:學前教育網 作者:佚名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每年五月份鑒定安置時刻,對即將步入小學階段的星兒父母不免在心里上會七上八下、忐忑不安,尤其是對于沒有任何“背景”,無法“走關系”的家長壓力感一定很重吧!回想自己三年前也是如此夜不成眠,燒香拜佛外加誠心禱告,祈求上天能眷顧我的孩子,抽到上上簽覓得良師,當然結果總是錯過我心目中的最佳人選,只是這幾年下來,我發覺自己越來越沉穩,得失心不再那么重,除了自己和孩子都在成長中外,當中有幾個重要因素。

  在這樣的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其中之一,就是我會常反問自己:“在這樣的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這個答案,我想每個人都不一樣,可是也不難理清,找個時間沉淀自己,想想有一天自己臥病在床再也照顧不了這個孩子,那時候你最擔憂的是什么?是語文才考50分?還是英文單字都背不起來?……或者是過馬路會不會看紅綠燈、了解車子的速度和自己的步行速度嗎?知道如何打理自己的儀表和衛生嗎?我并非否定認知的重要,只是在我忍不住催促孩子快點長大時,或是當孩子無法符合所謂社會標準時,這樣的聲音便會在我心中出現,提醒我不斷的反思。我想在教育我們這樣學習速度比別人慢的孩子時,掌握輕重緩急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我想還有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家長和老師溝通”。如果彼此能在互信的基礎下互相換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成長及進步速度都有促進的效果。

  融合教育是什么?

  在分享家長和老師合作前,我想必須先澄清一下“融合教育”,這是歐美、日本先進國家的趨勢,我們也是這么提倡的,只是在執行面上我們所看到的卻是比較偏“回歸主流”的概念。簡單的說就是:要求我們的孩子配合著普通生的學習內容與評估方式。

  其實,融合教育除了提供一個最自然的社會情境讓我們孩子與正常孩子共同學習外,更重要的是必需透過家長、普通班老師和特教老師共同研擬出一套適合孩子的個別發展計劃( IEP ),它可以是認知的,也可以是情意或是動作技能的。這個部份必需有賴家長和老師密切溝通與執行,并且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改變目標。但是,我們在教育現場看到的是孩子們辛苦的配合著學校的作業量與齊一的標準,這或許對高智商或是父母比較能提供資源的孩子身上多少可以應付,但是我相信大部份父母和孩子卻是受挫折的,尤其是到中年級開始分科,需要更多抽象理解的能力時,這些學習的挫敗所造成學習成就低落,間接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動機,課堂上的行為問題也會跟著增加,如果再加上老師、同儕的排擠,我想為人父母的擔憂、心痛是可想而知。

  過與不及間的平衡

  當然,也有老師把我們孩子所有的不適應或不恰當行為,全部以“他是特殊生”、“他有病”來合理化解釋,在老師的保護傘、同學的忍讓下安然生活。我想,過與不及對我們孩子都不是件好事,但期待水準該拿捏到何種程度,我還是認為家長和老師要充分互換想法,例如:每個人對“包容”和“接納”的定義都不相同,這時候我會和老師談自己的觀點,我告訴老師我不會放棄對孩子弱勢的努力,我對他的要求是不間斷的,只是我的“心”卻是愿意等待、不急著去評價他。譬如:孩子的班規是“在離開教室上科任課時,必須桌面收干凈、椅子放好、桌子對整齊、一分鐘內到外面排隊?!比绻麤]有做到,小秘書會記,下課就會被留下來。孩子如跟不上排隊速度,或桌椅沒對整齊,剝奪他下課之后,他開始情緒困擾,如哭泣、生氣。我想很多孩子他們可以為了逃避懲罰而表現出正向行為,可是我們的孩子一下子要轉換這樣的因果關系,變成一種自我約束或自我提醒卻需要比別人更多時間去類化;另外,就是他要在有限時間內,處理這么多動作,心理和生理壓力都頗大的。但是,這些并沒有成為我要老師放棄對孩子要求的理由,我一方面把所有的流程打成文字和表格,只要孩子每完成一個動作就自己打個勾,甚至排演給他看(目的:協助他做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在他尚未精熟流程前先暫緩一分鐘限制(外在環境做適度的調整),我們大概讓他練習了兩個禮拜,他很快就不需文字提醒,連串動作已經內化到心中,當然再加上守時的要求時困難度也不那么大。類似的事件也出現在他的學科能力表現上,例如:這次月考,數學考“量角”問題,在小考時,我發現孩子明明知道如何正確使用量角器,為什么總會出現五度的誤差?孩子很受挫,我知道自己的孩子有手眼不協調、散光問題再加上最近作近視治療散朣的結果,讓他看量角器上復雜的線條產生了困難,當然,我心理必須確認的是孩子到底會不會?如果確認他已經習得這方面的能力,那是不是該給他應有的學習成就?于是我一方面找到一種表面刻度只有五進位刻痕的量角器;另一方面,請求老師放大部分題目,(不是更改考題),結果孩子考九十八分,皆大歡喜。

  小結

  以上舉這些例子是想澄清融合教育的理念,除了提升孩子能力能融入最自然的社會情境中外,在孩子轉變成長的過程中,別忘了外界環境也要稍做適度的調整,這不是過度保護,而是就好象我們在教導孩子學步的過程,是不是先應該暫時清除一些障礙?等步履平穩一點后,在加入一些狀況。作為家長應當自己先了解了這些權益與彈性,有了這樣的信念與對自己孩子能力了解之后,再談家長和老師合作就容易多了。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談自閉癥兒童父母與老師的配合一]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