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嬰幼兒早期關心與發展研究”上午結題
11:00上午首發
本報訊(記者 陸梓華)寶寶剛剛會說話就開始接受“雙語”訓練,白領父母忙于工作而將教育任務通通推給早教老師,爺爺奶奶連水杯都不讓孫兒自己捧……過重的教育壓力和不當的養育方法,都可能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經過5年研究,由市教委牽頭完成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0~3歲嬰幼兒早期關心與發展的研究”今天上午結題。課題組重點調查了嬰幼兒家長和帶養者的教養理念、方式,結果發現,越來越多的上海父母為了不讓寶寶“輸在起跑線上”,將大部分心思花在智力開發上,卻忽略了最基本的育兒常識。專家指出,0~3歲的孩子應該“以育為主,教養融合”。
感情交流不可少
不少父母工作繁忙,覺得花了大價錢把孩子送進各類早教訓練班便是對孩子盡了責任。調查發現,目前上海約有超過60%的幼兒主要由祖父母代養。然而,老師可以給予孩子知識性的教育,但無法細致入微地發現孩子的情感需求,祖輩對孫輩的帶養比較注重身體和生活上的照顧,容易忽略能力的培養和習慣的養成。事實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無論多忙,從孩子出生起,請每天務必花至少1小時跟孩子說說話。
“孩子的腦神經發育就像一棵樹,錯過了0~3歲這個最佳成長期,很多樹杈就不再長了?!闭n題組負責人、市教科院普教所副所長胡育提醒家長,早期情感剝奪將給孩子的性格養成和智力發展埋下終身缺陷。
一味包辦不可取
調研組接觸一些幼兒后發現,越來越多的寶寶到了年齡還不會爬,進了幼兒園還總是把飯菜含在嘴里不肯吞咽??此剖橇晳T養成的問題,深究后才發現,不少上海家長不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調查顯示,只有不到一半的上海家庭讓孩子自己吃東西,有的家長一味覺得給孩子喝奶好,在孩子4個月的時候也不添加輔食,致使孩子遲遲學不會吞咽和咀嚼;有些家長總是用“蠟燭包”裹孩子,或者經常給孩子穿袖子過長的衣服,這會影響到18月齡時孩子拿勺子自喂的能力,也影響了手靈巧度的發展;另有相當一部分的家長到孩子滿6月齡才開始訓練孩子抬頭、坐、翻身等,怕孩子闖禍,須知,“爬”對孩子的平衡能力和大小腦發育都大有好處。
調查發現,較早讓寶寶進食和訓練孩子自捧奶瓶,有助于孩子獨立捧杯喝水技能的掌握;6月齡的坐和1歲以后手的靈巧動作顯著相關,孩子學會坐有助于其手眼協調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從而促進后階段手精細動作的發展。寶寶再小,他(她)也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