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理師 金慧珍
一、家庭的功能
1. 情感維持:情感分享、給予成員無條件的愛
2. 自尊:家人在互動的過程中建立了自尊及自信
3. 精神支持的需要:當面對挫折及重大決定時
4. 經濟需求:滿足溫飽及基本的安全需要
5. 日常照顧的需求:日常生活彼此關心及照顧
6. 社會化的需求:基本人際溝通互動的奠定
7. 娛樂性的需求:除了家庭溝通外更透過戶外的活動來聯系感情
8. 滿足教育需求:給予文化刺激及知識的補給
二、 身心障礙兒對家庭次系統之影響
1. 夫妻:不和諧或最后導致離婚
2. 親子:矛盾心理、罪惡、補償、排斥…
3. 手足:負擔、沒面子、競爭…
4. 與上代家庭關系:不接納、怪罪、責備、輕視…
三、 身心障礙兒與手足間互動的因果
1. 家庭氣氛與價值觀:緊張、把期望放在某一人身上
2. 性別角色:男的要勇敢、女的要細心
3. 家庭排行:大的要讓小的
4. 訓練方式:枯燥、處罰
5. 不合理的高標準:好還要更好
6. 雙重標準:你很「正?!?,所以…
7. 助長病態、學習模仿:表示不會,等著大人來幫忙
四、 當孩子表達感覺時,父母對自我的了解
1. 總司令:使事情在掌控之下è陽奉陰違
2. 道德家:「你應該…」、「不應該…」è理智上都知道
3. 萬事通:顯現自己多么優秀è依賴、自卑
4. 法官:宣布罪狀è喜歡告狀
5. 批評者:看什么都不順眼è學習批評
6. 罪惡者:認為是自己的錯è容易推卸責任
7. 受氣者:百依百順è助長囂張
8. 安慰者:輕描淡寫處理問題è無法深度作情緒察覺
五、 有效的處理身心障礙兒之手足問題
1. 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引起注意、逃避困難、追求權威、報復、表現能力不足(表示無助)
孩子的目的 |
引起注意 |
追求權威 |
報復 |
表現能力不足 |
父母的感受和反應 |
*感受:煩躁 *反應:傾向于提醒或好言哄騙 |
*感受:被激怒、生氣、權威受到挑戰 *反應傾向于還擊或放棄 |
*感受:深受傷害 *反應:傾向于憤怒或擺平 |
*感受:失望、無助、「我放棄」 *反應:傾向于孩子的看法à一切努力都無效 |
孩子對父母試圖矯正所作的反應 |
暫停該項行為,但稍后又犯相同行為或出現另一干擾行為 |
主動或被動性的不良行為出現或心有不甘的屈服 |
學習或增強到另一報復行為 |
被動反應,逃避困難,顯示自己沒有辦法 |
父母可選用的方法 |
1.忽視該消極行為 2.獎勵積極好的行為 |
1.從沖突中退出,營造出雙贏的氣氛。 2.可尋求孩童的幫忙與合作 |
1.避免處罰 2.建立信任關系 |
1.停止批評 2.找到孩子的優勢能力發展 3.多給予鼓勵 |
2. 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作功能性的分析與處理策略:前因、行為、后果、正增強、負增強、處罰、剝奪、忽視
標的行為觀察記錄表
標的行為:哭鬧行為
日期 |
時間 |
標的行為 |
情境 |
前事 |
先兆 |
后果 |
功能 |
記錄者 簽名 |
9/4 |
9:15pm |
跺腳、哭 |
在玩玩具 |
互相分玩具 |
推倒積木 |
引起注意 |
只要發脾氣父母就會注意到他 |
金慧珍 |
3. 積極的聆聽不具批評
4. 如何建立「我」的訊息,傳達出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及愛意
*當…的時候(敘述行為、不含責備之意):「放學后你沒有馬上回家,也沒有打電話…」
*我覺得(敘述情感或感受):「…我擔心你發生什么事…」
*因為(敘述行為后果):「…因為我不知你在什么地方…」
5. 不理會告狀:不理會消極性行為的同時要伴隨著去注意積極性行為
6. 接納孩子真實的樣子而不是該如何的樣子
7. 避免在孩子間作任何暗示競爭性的鼓勵:肯定孩子的努力及改進
8. 察覺自己的情緒變化、適當的紓解自己情緒與壓力,隨時提醒自己
9. 檢視自己和孩子互動的紀錄表
改善親子關系計畫 1.我特別關切的事:如:功課、孩子行為問題、人際關系… 2.我通常的反應:□訓話 □嘮叨 □生氣 □怒吼 □提示 □責備 □警告 □傾聽 3.我在本周進步情形: 傾聽:□改進 □退步 □沒變 給予鼓勵:□改進 □退步 □沒變 傳達愛意:□改進 □退步 □沒變 從沖突中退出:□改進 □退步 □沒變 態度和作法一致:□改進 □退步 □沒變 4.我學習到的好方法是: 5.我計畫欲改變我的行為,方法是: |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