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外界環境多么紛繁復雜,我們都應該勇敢地去面對,而不應該將自己封閉起來,因為“施加于一個人的最嚴厲的刑罰,其中一種就是讓一個人獨自禁閉”。
張老師的小叮嚀
自閉癥是一種嚴重的發展障礙,通常在三歲前就能發現征兆,主要的障礙是認知的發展困難,表現出來的癥狀主要是言語發展障礙和社交發展障礙。
父母應幫助孩子走出自閉的陷阱,讓孩子在心靈上不再孤寂。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人是社會的動物?!彼?,人不可能獨立于社會而存在。一個人必須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完成社會化過程,使自己逐漸成熟。
小貞是某間名校的初中生,品學兼優,老師們都非常喜歡她,也常常稱贊她。她的父母更將這個獨生女兒視為掌上明珠,但小貞性格內向,很少與同學來往。
近來,文靜溫柔的小貞好像和同學們更加疏遠了,而且老師和同學們也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即使是陰天和雨天,小貞還是戴著一副墨鏡,神色也總是很緊張。
大家都疑惑不解:小貞究竟怎么了?
小貞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她感到和其他人在一起,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心理壓力,覺得喘不過氣。為了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于是她買了一副墨鏡,想借助漆黑的鏡片去隔絕與他人的眼神交流,以驅散心頭莫名的恐懼。
但是,她仍然感到十分壓抑、非常緊張。小貞覺得身心疲憊,人也日漸憔悴,學習成績也就急劇下降。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小貞變成這樣呢?
小貞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而且只有一個獨生女兒,對女兒的教育非常嚴格,小貞從小就養成了不大出門的習慣。小貞的父母很愛干凈,其他小朋友到她家來玩,如果把屋子弄亂,他們會非常不高興,并告訴小貞,下次不要把朋友帶到家里。于是,小貞的朋友變得越來越少,她也越來越不喜歡和別人交往。
小貞長大后,父母又經常叮嚀她:“外面很亂,壞人多,做什么事都要小心,晚上盡量不要外出?!币惶焱砩?,她結束晚自習,獨自回家,在一個小巷子里,發現有幾個男生正圍著一個女孩,對那女孩動手動腳。
父母的叮嚀頓時變成了她親眼目睹的事實。她嚇得魂不守舍,拼命地跑回家,經過很長一段時間這種恐怖的感覺才慢慢消失。
恐怖的感覺雖然消失了,但恐怖的記憶還是存在。每當小貞看見異性,就會產生莫名的恐懼,在惶恐、矛盾、徘徊中,漸漸把自己封閉起來。
自閉傾向是指在有人的場合,特別是有陌生人的場合,會感到緊張,手足無措的恐怖體驗,并伴隨著異常的行為,如心慌、不安、臉紅、手足失措、手腳發冷、出汗、語無倫次等。
有自閉傾向的人為了擺脫這種不舒服的經驗,往往把自己封閉起來,拒絕與別人交往。
自閉癥即人把自己封閉于一個相對固定與狹小的環境中,由于隔絕了與人的交往而產生心理障礙的癥候群。在青少年人群里更易發生。常見的表現是:孤僻,膽怯,自私,任性,不幫助別人,也不讓別人幫助,忽而自傲,忽而自卑。
有的孩子可能學習成績不錯,顯示智商頗高,但EQ(情商)可能偏低,不僅與人交往能力不足,而且不會妥善地處理事情,造成這種病癥的原因可能是長久關閉在與父母親的小天地里,沒有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相處的環境,導致無法擁有知心朋友而產生性格變異。
自閉癥是一種由行為特征定義的癥狀,目前無法用單一簡單測驗確認是否有自閉癥。通常最先察覺異狀的是父母,發現孩子即便置身在一群小朋友之中,還是喜歡獨自一個人玩耍;經常做白日夢;把身邊的人當作擺設,視而不見等。
自閉傾向的產生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
主觀原因在于有些兒童本身可能具有靦腆、內向、害羞的性格。這些特質不利于兒童與他人交往??陀^原因主要來自家庭教育。獨生子女本來就會因為社會、家庭等成長環境的因素,出現不合群的性格。
如果父母不加以注意,甚至鼓勵、贊揚自己的孩子不與外界接觸、不與同學交往,就像小貞的母親那樣進行消極的叮嚀,使孩子在還未接觸社會之前,就已經對社會產生了一種恐懼感,這樣非常不利于獨生子女的成長。
另外,孩子若是在人際關系中屢屢受挫,也會使其逐漸回避與人交往。
孩子的這種自閉傾向對成長有極大的危害,必須采取措施加以糾正。
一、父母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如果父母不和,經常爭吵,孩子得不到應有的關懷和教育,會使孩子的心靈受到創傷,因而沉默寡言,悶悶不樂,變得孤僻。
因此,父母應該為孩子創造出一個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讓孩子真正感覺到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員,讓孩子感到家庭的溫暖,體會家庭的歡樂。
二、擴大孩子的生活空間
目前的社會,由于家居條件、家庭結構等原因,父母常常把孩子關在家里,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孤僻。父母應讓孩子從自我的小圈子走出來,鼓勵孩子多與鄰居的孩子一起玩耍、游戲、生活。
也可以利用假日、下班時間帶孩子到游樂園、動物園、公園等場所游玩,或者帶孩子一起去拜訪朋友、親戚,減少孩子對不同人、不同情境的陌生感,培養孩子主動與人交往的興趣,形成活潑、開朗、大方的性格。
三、教育孩子正確看待交往中的挫折
孩子在交往中遇到挫折是難免的,可是由于孩子的性格不同,他們對挫折的反應也就不一樣。有的孩子生性敏感,自尊心強,當他們遭到別人的拒絕時,就會很傷心,因此對與他人交往產生一種恐懼心理,于是就會慢慢變得害怕交朋友。
父母應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常常與孩子交流和溝通,了解孩子和朋友的交往情形。當孩子出現問題,需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幫忙解決,使孩子能夠積極地與他人交往。
四、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备改傅淖晕曳忾],或者沒有良好的人際關系,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孩子會因此而產生孤獨感,形成孤僻的性格。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第一位啟蒙教師,所以應該以身作則,在言行、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孩子耳濡目染,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塑造一個良好的性格。
五、父母要注意平時與孩子互動的態度
如果父母經常隨意責備、否定孩子,甚至指責訓斥,就容易讓孩子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把一切都認為是自己的問題。
這種自我譴責一旦成為習慣,就會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認為自己什么都不會、什么都不行,比誰都不如,因而一個人畏縮在一旁不敢出聲,心情壓抑。
此時父母不妨說一些肯定的鼓勵話語,如:“你一直很努力,再加把勁,一定可以做得更好!”“雖然你沒有成功,但我仍要贊美你,因為你已經很努力了?!?
隨時注意言語和態度,多肯定和鼓勵孩子,如愛撫、微笑、點頭、夸獎等,都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使孩子感到自信、開朗。
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增加孩子的“參與”意識
孤僻的孩子多半著迷于一些缺乏社會性、與社會交流的興趣,比如看電視、打電子游戲等,對周圍的事物不聞不問,對社會、周圍的人和事采取不參與的態度。
父母必須阻止孩子對這些愛好著迷,多與孩子溝通,鼓勵孩子與父母一起外出購物、參與做飯或幫助鄰居等,讓他們與人相處及培養助人為樂的精神。
自閉癥是種嚴重的發展障礙,通常在三歲前出現征兆,主要的障礙是認知的發展困難,表現而出的癥狀主要是言語發展障礙和社交發展障礙。父母不可不多加注意。
習慣便利貼
1.和樂的家庭氣氛,有助于培養孩子開朗而不孤僻的性格。
2.鼓勵孩子認識新朋友、擴大生活圈。
3.利用假日帶著孩子一起參加各類研習、座談會。
本篇文章來源于京華網 原文鏈接:http://health.jinghua.cn/c/200803/26/n890311.shtml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