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國2001年0-6歲列疾兒童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孤獨癥和不典型孤獨癥已占精神殘疾調查的首位。
孤獨癥是一種起病于兒童早期的廣泛性的發育障礙,至今病因不明,致殘率較高。對該病的治療目標主要是促進生理功能的發展,以減輕患兒的癥狀,提升社會功能,提高生存質量與發展的潛能。
眾所周知,孤獨癥是一種發生在兒童早期的嚴重的神經精神障礙,發病率各國報告差別較大,大約為千分之一,但從臨床工作看有明顯上升的趨勢?,F將我院2005年7月至10月期間,經門診接待106名孤獨癥兒童的診療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向大家做一介紹:
106例孤獨癥兒童病例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1、106例患兒來自全國20個省、市。從前來就診的孤獨癥兒童的居住看,來自全國20個省市,其中最多的是北京市。
2、患兒的年齡及性別情況。在106名孤獨癥兒童中年齡最大的是15歲,最小的是24個月。首診時間在4歲前的占50%以上;在6歲前的占70%以上。106名孤獨癥兒童中男孩共有91名,女孩共有15名。男:女=6:1
3、106名患兒中精神檢查的主要表現是語言發育遲緩,其次是人際交往問題、行為刻板,感知異常及行為問題。
目前,在孤獨癥的治療問題上,主要是醫療康復。例如,孤獨癥兒童的語言訓練矯治屬臨床病理語言學的范疇,是一個非專業化的操作,它包括運氣、發聲、模仿及交往等一些環節的技術和技巧。如果家長在患兒出現語言停滯或后退時,給予不正確的刺激或強迫患兒說話,往往會適得其反,會引發一系列的不良后果,特別是患兒對說話恐懼、反感和抗拒心理,將進一步導致其語言發展的潛力受阻。
在醫療康復方面國外的一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其中的手段之一就是康復訓練。一些成功的例子也在告訴我們康復訓練不但能改善其生存能力,也可以改善其生活質量。
孤獨癥兒童的康復訓練走的是一條醫教結合之路,醫學和教育應相互輔助。孤獨癥兒童出現那些嚴重的情緒和行為紊亂問題要考慮用藥物來幫助。應把教育作為一種早期干預的手段,能過這樣一種手段來改善并教會孤獨癥兒童生存、生活技能及適應社會能力。由于孤獨癥的各種表現特征出現在病兒不同時期,以及不同患兒的表現癥狀也各不相同,這就給康復訓練增加了相應的難度。在醫療康復訓練中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孤獨癥患兒首診時的年齡越小進行康復訓練取得良好效果的可能性越大。
經驗告訴我們,如果家長在4歲之前能就診,醫生能給出較為明確的診斷并及時的進行康復訓練,這部分孩子在各領域的功能都會有所提高。為此,要積極的向社會各界廣泛宣傳,讓人們認識和了解孤獨癥。
2、及時地進行科學評估,制訂切實可行的訓練計劃是進行康復訓練的第一步驟。醫生應根據每個兒童的具體癥狀、疾病程度等情況,進行科學評估,我們主要采用波特奇和PEP量表,為兒童進行全面的評估,并根據每個兒童的模仿、知覺、動作、手眼協調和認知等功能領域的發展情況,制定詳細的個訓計劃。
3、個訓計劃的組織實施進行詳細是康復訓練不可缺少的步驟之一。特教工作者根據醫生針對每個兒童的發育心理學的評估結果制定個訓計劃并組織實施。實施前將計劃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的步驟,一步一步地組織實施。
4、對患兒家長進行培訓是康復訓練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之一。讓家長了解并學會訓練內容和操作方法,以便在家里經常進行訓練。
5、糾正患兒的問題行為,為其進行學習提供基本的條件。針對孤獨癥兒童的問題行為,目前采用最多的是應用行為分析方法,它是操作性非常強的方法之一。認真學習領會,反復練習,家長可以學會并且會在相當一段時期中應用。
6、必需的藥物治療是康復訓練順利進行的保證。
藥物治療在孤獨癥的治療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雖然,目前藥物還無法改變其病程,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控制某些癥狀。例如,過度活動、沖動、刻板行為、退縮及語言障礙等,對藥物冶療需謹慎小心,從低量開始,并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