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孤獨癥吧里的貼子,寫的很有意義。這個理念在現在的康復大軍顯得如此的珍貴。
4月初,在做《穿衣戴帽》后期的時候,我和魏老師在商討下一個選題,剪輯員白平突然放下手中的工作,滿臉真誠的對我們說,“你們不如去拍拍那些傻子,那些傻子可有意思了,有好多都是天才,有的還能推算日歷?!?/p>
我生性有些多疑,聽過他的話沒太往心里去,反而魏老師很興奮,又繼續跟他聊了起來,原來白平有個姐姐在海淀培智學校做教師,在工作中接觸了一些“不一般”的孩子。他答應過幾天幫我們問問他姐姐,能否接受我們采訪。
這事一拖就到六月,在我都快把這件事淡忘的時候,白平突然告訴了魏老師海淀培智學校校長的電話。于是電話聯系,約定時間見面
海淀培智學校是個擠在高樓林立中的一間校舍,如果不是能見到上學放學時結對而出的智障孩子,每人能想到這里還藏著一家學校,而且是官方學校。
校長于文是個熱情都很高的人,我們說明了來意后,她笑著告訴了我們,那些有“特殊本領”的孩子不是智障,而是孤獨癥患兒,在他們學校有幾十個這樣的孩子,與弱智孩子混在一個班級上課。在一上午的采訪中,我們見到了4,5個有著超常本領的孤獨癥患兒,這些孩子從表面上看和普通孩子沒什么區別,相反,都長得很漂亮,睫毛很長,眼睛很亮,只是目光總是四處游離,說話你我不分,你叫他,他也不理你,好像傻傻的樣子。但是他們和智障孩子顯著的面部特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容易在教室里分辨出哪個是智障孩子,哪個是孤獨癥孩子。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自己都不會相信這些事情是真的。
他,能推算萬年歷,你隨便說一個年份,說一個日期,他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我們一堆人馬上翻閱日歷,屢試不爽,他甚至還能告訴你節氣
他,心不在焉的玩弄拼圖,但不是像一般人那樣取一塊反復試探,而是將那個圖片準確地放在它應該在的位置,讓你目瞪口呆!
他,竟然了解市面上所有汽車的性能,如數家珍一樣向你娓娓道來。
——他們,只是在這個培智學校里的孤獨癥孩子,最大不過8歲。
采訪回來后,我開始在網上查閱資料,了解關于孤獨癥的信息。
孤獨癥的發現最早可追溯到1938年。美國精神科醫生凱納觀察到一個5歲的男孩唐納德,表現出一些奇特的癥狀:這個孩子似乎生活在自己獨有的世界里,他旁若無人,記憶力驚人卻不能與人正常對話,兩歲半時他就能流利背誦《圣經》23節以及歷屆美國正副總統的名字,說話時你我不分,迷戀旋轉木棍、平鍋和其他圓形物體,對周圍物體的安放位置記憶清楚,同時對位置的變動和生活規律的輕微變化均感到煩躁不安。
后來凱納又陸續觀察到10例與唐納德類似的孩子,1943年他報道了這11名兒童。這11名孩子被凱納診斷為早發性嬰兒孤獨癥,因為是凱納醫生首先發現,又被稱為凱納綜合征,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兒童孤獨癥,又叫自閉癥?;剂诉@種病的孩子從一出生就完全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那個世界離我們如此遙遠,就好像天上的星星,因此,孤獨癥兒童也被叫做“星星的孩子”。孤獨癥的主要特征為社會交往功能和交流游戲技巧的障礙、異常動作和興趣以及復雜多樣化的重復刻板行為。這種并非有意裝出來的不合群,常常讓患兒父母痛苦不堪,欲哭無淚。
孤獨癥的發現已經超過半個世紀,但醫學上對這種病癥一直無能為力,因為沒有人能知道他發病的機理到底是因為什么。目前比較主流的做法,就是早期的人為干預,說白了,就是用強制的手段去加快孩子的社會化,讓他能夠簡單與人交流需求。按照某個孤獨癥訓練康復機構的老師的話來說,就是讓孩子知道拉完屎能擦屁股,會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等簡單的自理就行了。對于所謂的“康復”,目前尚無任何手段。目前我國政府對于孤獨癥的認識尚不明確,近兩年才把它劃為精神類殘疾范疇,而國內只有一些民間機構在做著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而這些機構的創始人往往都是孤獨癥孩子的家長,久疾成醫。
經過海淀培智學校語文校長的引薦,我們在以后的日子里有陸陸續續拜訪了很多機構,如“星星雨”、“星外寶貝”等,又有幸認識到了北京聯合大學特教學院的王梅。
王梅對孤獨癥的見解很深,她從事孤獨癥教育事業已經10余年了,可以說是北京孤獨癥康復訓練的元老,但她不圖名利,每個周末都自己前往北京各個康復機構,與老師們傳授交流經驗。經過王梅,我們見到了這期節目的主人公,李巖。
李巖是92級北大畢業生,畢業后不久就結婚了,他的丈母娘是聯合國的翻譯,常年定居在美國。于是他們結婚后不久也就去了美利堅投奔岳父大人。經過兩人的打拼,他們很快在紐約買了房子。正在他們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他的妻子給她生了倆兒子,雙胞胎山子和石頭。這倆孩子的降生一下子讓李巖成為了世上最幸福的爹了,這倆孩子也爭氣,小小年紀就比他爸爸還牛,李巖不過是美國綠卡,中國公民,而這倆孩子一出生就是美國國籍。
后來做節目需要,我們從李巖那里借來了一套影碟,都是用8毫米拍的,是孩子剛出生時的錄像。哥倆小時候特逗,連爬都不會爬,頭總是歪著。而當初李巖滿臉的幸福狀,根本沒把這種狀況當回事,而正是哥倆的這種癥狀,改寫了李巖的人生軌跡!
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問題在孩子身上出現了。李巖帶著孩子去醫院做了全面檢查,美國的醫生告訴他個新名詞—孤獨癥。
倆孩子同時患有孤獨癥?這不可能,李巖開始時并不能接受這一事實。但孩子一天天的狀況使他不得不開始面對那個孤獨的世界。
911事件后不久,李巖舉家回到了北京。久病成醫的他開始鉆研孤獨癥這個事,很快他發現,目前不管美國還是中國,目前主流的干預治療方法就是行為干預,也叫ABA,這種治療方法就是用強制的手段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干預。每家機構里,家長們都趨之若鶩,他們往往是孩子將要到學齡階段,希望能接受強化訓練,把孩子“扳”回來。好讓孩子能上普通小學。
很多機構也是打著“康復”的口號來做。等待家長的是高額的學費。
而事實是,這些孩子百分之99都無法進入正常小學,即使進入了永不了多久也會被學校退回。我和李巖聊過這件事,我問李巖,難道那些家長不知道孤獨癥是種終身疾病嗎?李巖笑道,他們知道,只是不信。不到最后的絕望,是不會死心的。
05年夏天,李巖開辦了一家孤獨癥訓練機構,叫做天賦未來。他免費接納了4,5個孩子。他說,最起碼的一點,不要再談康復。他發現所有的常規訓練中,孩子都是像個偶人,而實際上他一點安全感也沒有,沒有自信心。而孤獨癥孩子,最需要得的正是這兩點。于是他決定先從培養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入手,讓孩子能夠感到快樂。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并沒有一個詳細的量化指標,在傳統模式中,孩子開始不會拍球,后來會拍5個,那么家長就會看到效果,就會滿意。而對于李巖的這種模式,多數家長,并不買帳。
李巖投入了大量的師資力量,并打出免費的旗號。你不是不信我嗎?我免費,讓你家長看到效果,你就相信了。長期在海外的李巖并沒有摸清北京的市場環境,他抱著這種念頭,咬緊牙關,從開辦機構至今個人往里投入百愈萬。
拍攝過程可以說很吃力,苦在我們拍不到孩子。因為家長的極力反對。
“我孩子只是臨界孤獨癥,你一曝光怎么上小學?”
更有甚者,一直在瞞著孩子的病情,從外地送往北京的機構,因為家長都是有頭有臉的,“
養這么個孩子丟人”
李巖幫我們周旋,也是某個機構的大力協助,我們拍到了孤獨癥兒童的一些典型特征,可謂真是珍貴資料。
在機房,粗編兩遍,然后是我最精神的一次長征,一周只睡了一宿覺。最終把節目趕了出來。
審片,領導破天慌的說了句,“還不錯,挺好看的”,令我頓時覺得和魏老師這些天的奮戰有了成果。
做播出帶的時候,我給李巖打了個電話通知他播出時間,被李巖告知,他的機構因家長不認可,已停辦。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