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新聞資訊 > 診療研究 > 瀏覽文章

ALSO理念:從孤獨癥到社會人

2014/4/28 15:52:26 來源:互聯網 作者:郭延慶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某日門診,一位孤獨癥患兒母親向我提到她的兒子,眼看小學要畢業,但能否上初中卻沒有很大的把握,在社會交往、興趣行為等方面,她孩子的孤獨癥特點依然突出,而且即使能夠順利考上初中,新的環境,新的制度,新的老師和同學對她的孩子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個挑戰不比當初為他上小學所面臨的困難小多少。況且,從媽媽的話語里,真正擔心的是,就孩子現在的學業能力,他似乎沒有希望繼續初中的學業。
 
  融入社會,對于孤獨癥兒童來說,就是融入大多數與他同齡的正常兒童群體,這些正常兒童群體在經由父母或者其他照護人撫養具備了獨立地行走、言說和吃飯穿衣上廁所等最基本的自理能力之后,在走向成年人之前,他們一般會標志性地經歷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這幾個階段。雖然這幾個階段都是以學業能力(認知技能)為主要訴求,但兒童群體生活的環境本身也提供了豐富的社會性學習的機會,使這些兒童不斷地意識、習得并掌握處理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環境的關系的能力(從行為主義角度,這些能力可以理解為他已經掌握的行為庫存)。相對于對學業能力的訴求,這些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環境關系的能力可以被稱之為潛在的,隱性的社會能力,這些潛在的,隱性的社會能力與學業能力一道,成為他將來步入并適應社會的基石。
 
  孤獨癥兒童在這樣的環境里是否也能與正常兒童一道,自發自覺地意識、習得并掌握這些潛在的、隱性的社會能力呢?舉一個例子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在診室里曾經評估一個近兩歲的懷疑孤獨癥的兒童,我把幾個玩具拿在他面前,他對其中一個很有興趣,拿在手中把玩了一兩分鐘,當我從他手里拿回這個玩具,攥緊了再放在他面前的時候,這個兒童就嘗試著從我的手里拿走,但是我沒有放開。接下來,他嘗試著一個個掰開我的手指,在他費力地掰開頭兩個以后,第三個他怎么使勁都掰不開。他有些情緒地哼唧了兩聲,就作罷了,跑向另一個地方。我在這個小小的互動里至少設置了三個明顯的點,讓他把我當一個可以幫助他的社會人來看,比如好奇地看我一眼,或者求助地看我一眼,哪怕是憤怒地看我一眼。這三個點分別是從他手里拿回來攥緊了再放到他眼前的時候,在掰開手指的時候,在無論如何也掰不開其它手指的時候。但是,都沒有發生。這個手簡直就不是人手,而是一個機械手。即使一個1歲的正常兒童,他的反應可能也會有所不同。
 
  注意,這個例子的兒童最終沒有哭鬧,發脾氣,至少在我這個陌生的醫生面前他沒有出現。但是很多兒童,即便是孤獨癥兒童,他可能在滿足受挫(比如一個放在高處的東西,或者如本例一個真的機械手里的玩具)的過程中直接就表現為哭鬧,發脾氣,甚至自傷,但依然沒有社會性表現。很多家長只要置身在這樣的場合,都會一目了然地領會到他哭鬧的原因,從而直接滿足了他,讓他失去社會性學習機會的同時,也塑造了兒童的問題行為。
 
  但是,如果我們不是為了試探,而是把上述過程變成一個教學,依然利用上述三個點,但同時及時地輔助兒童看我們,或者發出一些可以接受的聲音(比如模仿說“我要”,“打開”,“給我”),或者輔助他用其他社會可接受的手勢得到這個玩具,那么我們預期地社會性行為是否就可以意識到、習得它并掌握了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此我無意給大家示范自然情境下ABA教學機會的創造和把握,只是借由這個案例引發大家對孤獨癥兒童社會性行為缺陷和如何彌補的思考,以及引發對我們究竟往哪個方向訓練孤獨癥兒童和把兒童訓練到什么程度的思考。
 
  孤獨癥兒童現實的缺陷使我們迫不及待地尋找各式各樣地技術,DTT, rdi, DRI, CPI, FLOOR TIME, DENVER MODEL, SCERT MODEL, 等等應運而生。但是從孤獨癥兒童人生歷程發展的縱向角度,我們也在不斷受到這些孩子的沖擊,它促使我們不斷地思考我們訓練的歸宿問題,而且還不斷地改變我們既有、既定的思考結論。
 
  在那次門診以后,我又一次受到了沖擊,這次沖擊讓我在一張紙上亂涂亂畫,后來幾個字母映入眼簾,那就是A-L-S-O。此后在杜佳梅和秋爸爸組織的ABA“黑社會”圈子里首次提出,在方靜等主辦的“星語星愿”聯盟上正式倡議(題目是“殊途同歸:從孤獨癥到社會人”),作為現階段我對圈子里的家長和老師們提及最多的一個理念。
 
  A代表Academic Skills,也可以理解為學業技能,或者認知技能。關于這一點,并不是它不重要,但對于孤獨癥的兒童訓練來說,它不是唯一重要的一環。正因為它重要,所以在“殊途同歸”的講演中,我提到讓孩子走尋常路,能多遠,就多遠。
 
  L代表Living Skills和Life Skills。前者與生存有關,后者與生存的意義有關。前者直接關乎衣食住行以及獲得衣食住行的能力(比如從會自己吃飯到會自己做飯到會自己賺到錢做飯),后者代表讓自己活得愉快、開心(興趣,情趣的培養,從家長不樂見的愛看廣告,喜歡并且就只聽某歌星的歌曲,到畫畫,涂鴉,到發展某項常人不及的專業興趣等等)。
 
  S代表Social rules 和Social skills。前者可以粗俗地理解為“不干擾別人”,后者可以低劣地理解為“被別人喜歡”。但是要做一個社會人,首先應該做到“不干擾別人”,然后追求“被別人喜歡”。因此ALSO中的每一個領域里不同的內容還隱含著一定的等級含義。
 
  O代表Occupational Skills。由L而來的所有內容發展到極致,無不可以發展成職業化技能,哪怕專門幫人打掃衛生,做到極致,也會被人哄搶和供不應求。所以不必總惦記著考大學這一件事情。
 
  這個理念沒有時段性,不是幾歲到幾歲以A-L-S-O的某一領域為主,幾歲到幾歲以另一個領域為主,而是從早到2歲就應當全面考慮,平衡協調培養和訓練。雖然看起來,O的領域似乎是青春期以后的事情,但是,沒有A、L和S的前期鋪墊,O也不會像天上掉餡餅一樣地自動出現。
 
  最后,ALSO只能作為一個理念或者方向,它本身不是一種訓練技術,也不是一種教學方法。它的最終實現,還要依靠特定的教學技術,無論你是用ABA的方法,還是用發展、教育的途徑。
0% (0)
0% (10)

Tags:

下一篇: 寶寶自閉癥或與人工輔助生產措施有關 上一篇: 關于兒童自閉癥的68個真相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ALSO理念:從孤獨癥到社會人]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 相關文章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