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幼兒園曾經做過這樣的測試:老師請幾個小朋友到另外幾個指定的小朋友手中取玩具,結果90%以上幼兒是動手搶或求助老師去取,只有極少數孩子知道采取商量或用其它玩具交換的辦法?,F在的幼兒會把布娃娃當作假想的伙伴,卻不能夠同真實的同齡人友好交往。 分析其原因,專家們認為主要是由于獨生子女的家長本身往往存在“四怕”:怕孩子出門被欺負;怕孩子出外不安全;怕孩子外出耽誤學習;怕其他孩子上門弄臟了居室。在如此心理的驅使下,家長往往限制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致使子女陷入交往饑渴與交往低能的困境。 心理學家指出:學習或游樂的同伴對兒童掌握社會交往技能,幫助孩子走出孤獨有特殊的作用,因為這種同等交往是兒童無法從成人那里學到的。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認為:成功源于30%的才能加70%的人際協調能力。很難設想,慣于獨處“籠中”交往低能的獨生子女,會在今后的社會交往中應付自如。那么,作為家長,怎樣讓孩子走出孤獨呢? 1.創設良好的交往環境。父母應在家庭中創造平等和諧的交往氣氛,要培養孩子敢說話、愛說話、敢提問,家長不能擺出“長輩尊嚴”面孔訓斥孩子。家庭大事,孩子可以理解的應該讓孩子知道,允許孩子參加議論。涉及到孩子的問題,首先應聽聽孩子的意見,不要一味地家長說了算。這樣有利于孩子樹立信心,敢于交往。 2.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家長應適當帶孩子進入自己的社交圈,外出做客時,要求孩子觀察成人間的交往;家中有客來,讓孩子參與接待,讓座、倒茶、談話……不要將孩子支開,讓孩子在成人的交往中學習交往。這樣有利于消除孩子交往中的羞怯、恐懼心理。 3.教授基本的交往方法。兒童應當學會基本的交往技能,如分享、交換、輪流、協商、合作這些基本的交往方法,應在潛移默化中教給孩子。 每一家長都有必要重新認識孩子的交往問題,讓孩子走出家門去結識“兄弟姐妹”,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多一分魅力,少一分怯懦;多一分合作,少一分霸道;多一分成熟,少一分稚嫩;多一分豁達,少一分孤獨。 |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