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個患有孤獨癥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爺爺奶奶聚集在北京大學醫學部博士苑賓館歡度新年。這是北京市孤獨癥兒童康復協會組織的一次聯誼活動。在醫生和爸爸媽媽的耐心指導下,有的孩子能參與并完成某些游戲,但也有的孩子雖然置身其中卻神游于這個環境之外、始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時而做出一些怪異的舉動說出怪怪的話。這些孩子年齡偏小,最小的只有兩三歲,也有幾個十五六歲、十七八歲的大孩子。目睹這些不知道痛苦的孩子和他們父母臉上的無奈,我們由衷地感到,能有一個健康的孩子,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由中國殘聯、衛生部、公安部等單位組織的全國0—6歲殘疾兒童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全國目前約有10.4萬精神殘疾兒童,其中孤獨癥病兒占7.8%。據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楊曉玲教授介紹,孤獨癥多發病在嬰幼兒期,經過早期治療和家庭康復訓練,部分患兒的狀況會有好轉,但徹底治愈,目前還有相當的難度。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比如到青春期、成年,還會有其他的一些癥狀表現,造成父母很大的精神痛苦。如果父母不愿意接受這一事實、事事與孩子“較勁”,對孩子的康復沒有好處。
在我國,人們知道孤獨癥也就是近20年的事,對這一特殊群體的接納程度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孤獨癥孩子在入托、入學、與人交往方面面臨著很多困難。但這些孩子的確需要一個更為寬松的生存空間?;谶@樣的考慮,北京市孤獨癥兒童康復協會于1993年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10年的歷史,它將孤獨癥兒童的康復訓練和早期干預鎖定為家庭,培訓家長、向他們傳授康復知識和技能,調整他們的內心壓力;同時定期活動,為這些孩子提供學習與人交往的平臺,也為他們的父母提供一個相互交流、溝通的場所,以便這些孩子能融入到正常孩子當中去。
楊教授說,對這些孩子,家庭和社會都要給予更多的寬容、理解和更多的人文關懷,而父母更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不要因為有一個這樣的孩子覺得很自卑、封閉孩子或不愿意承認現狀,那樣做的結果對孩子可能更糟?;加泄陋毎Y,既不是孩子的錯也不是父母的錯;父母積極的心態和愛心能實實在在地幫助孩子。(小塵/文)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