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自閉癥家長 > 育兒隨筆 > 瀏覽文章

幫助父母理解寶貝的哭聲

2006/2/21 9:01:37 來源:媽咪寶貝 作者:佚名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喂,小家伙兒,為什么總是哭個不休?小腦袋里在想著什么?身體出問題了?會不會哭壞了?”面對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或是哭聲一陣比一陣緊的寶貝,父母常常會十分困惑,心里非常緊張,經常疑慮叢生……應該怎么辦?

  嬰兒啼哭為哪樁?

  無論是在什么文化背景或什么國家地區出生的嬰兒都會哭。其實,嬰兒并不是在出生后才學會啼哭的,最新研究表明,嬰兒實際上在母親子宮里就開始練習啼哭的動作,因為哭對于初來乍到人世的嬰兒有著非同尋常的作用。

  嬰兒的哭聲有多種多樣,父母最好學會聆聽。研究表明,啼哭是嬰兒表達自己以及與人溝通的最有效的方法。一般來講,嬰兒的啼哭可以表現出自身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疾病等三種情況——

  1.生理需求性啼哭

  包括尿布濕了、餓了、渴了、熱了、冷了、太不安靜了、光線太亮或太暗了等。這些啼哭是人的本能反應,通??蘼暠容^婉轉悅耳,富有感情,扣人心弦,有一種傾訴之感。只要給予滿足,嬰兒馬上就會停止啼哭。

  2.心理需求性啼哭

  往往見于那些出生后比較難帶的嬰兒。這些嬰兒通常性情敏感,對周圍環境的適應性較差,平時容易被驚嚇,總是喜歡盯著大人,或是伸出雙手想要人抱著,或要有人陪伴。心理需求性啼哭的哭聲一般較小,只要大人多陪伴或多逗著玩,嬰兒的情緒就會好轉,因為能使嬰兒感到滿足。隨著嬰兒的生長發育特別是到了6個月后,肢體的活動日益增多,生理需求性啼哭會逐漸減少,而表達情緒的啼哭則會越來越多。

  3.疾病性啼哭

  大多表現出哭聲要比平時尖銳、凄厲,難以哄住,比如換了干尿布、喂奶或抱起來還是不住地哭,還常常在啼哭時有蹬腿動作,煩躁不安。而后,哭聲越來越弱,越來越少,最終可能啼哭無聲乃至不哭。通常,便秘(以夜間啼哭為多)、腸套迭(因腹痛而啼哭)、關節脫位或骨折(常會哭聲不止)、中耳炎(一碰耳朵即大哭不止)、顱內出血(高音調、短促而直的尖叫性啼哭)等病痛,都會使嬰兒出現異常啼哭,哭聲也是判斷新生兒疾病輕重的一個重要標志。

  愛心提示:

  當啼哭找不到原因時,父母仔細檢查一下嬰兒的全身,如頸下、腋下、腹股溝等部位,以了解有無皮膚糜爛、潰瘍或炎癥。如果是男嬰,還要注意觀察一下臍部或腹股溝處,看看是否發生了嵌頓疝氣等急癥。

  為什么有些初生兒無緣由啼哭?

  有些初生嬰兒,有時會沒緣由地啼哭個沒完,而且哭得非常厲害,以致讓父母悚然。但他們既不餓,也不渴,也不困,也沒有尿濕,查看身體也沒什么異常,所以人們將這種啼哭稱作“無緣由啼哭”,有人喜歡說成“莫名啼哭”。調查資料顯示,大約有20%的嬰兒經常會出現“無緣由啼哭”,這種啼哭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

  1.經常在一天的某個時間段里哭,一般是從傍晚持續到晚上。

  2.啼哭的聲音要比其他孩子的哭聲大。

  3.每次啼哭要比其他孩子哭得時間長。

  4.啼哭難以止住,盡管父母用盡各種方法哄他們,但也很難使他們平靜下來。

  那么,這些嬰兒到底為了什么而沒頭沒腦地哭個不停?研究人員一直未能很清楚地解釋。有人猜測是嬰兒與母親的親密程度不夠,使他們未得到很好的照料;有人猜測是這些嬰兒存在著消化不良,引起了腹部絞痛。

  目前,很多學者認為這種現象是一種正常個體的差異行為,它似乎與嬰兒對自己行為調節的能力有關,這就如同每個嬰兒在出生后體重不同、生長發育速度不同、睡眠時間以及性格不同等現象一樣。因此,在排除嬰兒身體有問題引起的啼哭后,父母不必焦慮不安。因為嬰兒的身體并沒有什么異常,而可能僅僅是嬰兒喜歡而已,這樣會使他們心里舒服,沒有必要想方設法地幫助嬰兒克服“啼哭”。

  研究證實,3個月以內的嬰兒約有70%以上,平均每天要啼哭2個半小時,在9個月以內的啼哭往往是隨意的。神經心理學家認為,3-9個月是嬰兒神經行為發生重要轉換的時期。如果發生轉換困難,就很容易誘發啼哭。大概從第12個月開始,嬰兒的啼哭方式和時間才逐漸固定下來,但這時平均每天也要啼哭1個小時左右。

  有人認為,有個別嬰兒是由于“皮膚饑餓”才無緣由地啼哭不已,意思是說他們希望得到大人愛撫、摟抱和撫摸。很多時候只要大人抱起他們,用手撫摸撫摸他們的小腦袋或肚子,和他們說說話或逗弄逗弄,哭聲便會戛然停止。由此斷定這是出于一種愛的要求,多見于6個月到1歲的嬰兒。

  小鏈接:無緣由啼哭并不預示嬰兒日后脾氣急躁

  很多人認為,在出生早期不停啼哭的嬰兒比較難帶,可能暗示著日后容易發生行為或情緒問題。為此,很多父母感到不安,擔心孩子以后會是一個脾氣急躁或難以相處的人。

  許多國家的科學家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長期的調查研究,他們認為父母大可不必憂慮。因為沒有任何研究跡象支持這一說法。同時,研究專家也沒有發現無緣由啼哭與問題兒童之間有多少關聯。通常是很多嬰兒到了3、4個月后,無緣由啼哭越來越少,養育起來和其他正常嬰兒沒什么兩樣。因此,父母在嬰兒無緣由啼哭階段,可以采取一些幫助嬰兒自我調節的方法,比如,減少嬰兒醒的時間;避免長時間活動、環境嘈雜以及與他人過多接觸等刺激。

  嬰兒的啼哭未必是一件不好的事

  只要嬰兒一哭,大多父母特別是初為父母的人都會覺得不安,總擔心孩子會有什么事情。而研究專家指出,嬰兒的啼哭未必就是一件不好的事,父母沒必要擔心。適當的啼哭會對嬰兒有諸多益處——

  1.可以鍛煉嬰兒的心肺功能,增強胸部肌肉的運動能力,短暫地增加啼哭其實很有利于生長發育。

  2.更有趣的是,德國科學家發現嬰兒啼哭聲調的變化,能夠反映出他們日后的語言發展能力。如果一個剛剛出生1周內的嬰兒,啼哭聲調很富有變化,且聲調豐富多變的時間出現得早,那么這個嬰兒日后學習說話的時間就越早,還能本能地學會各種詞句;而那些哭聲變化單調的嬰兒,日后學說話的能力可能要比哭聲變化豐富的孩子差一些。

  3.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正確對待嬰兒啼哭有利于孩子日后形成好的性格。比如,在嬰兒啼哭的時候照料者總是及時給予關愛,這樣會使嬰兒信任他人,對外界環境產生安全感,有助于形成日后樂觀進取的性格,同時養成自信的個性。

  4.啼哭是嬰兒在不會說話時與父母進行溝通的最有效“語言”,往往可以把自己的需要、情感、不舒服及時地表達給父母或照料者。反倒是那些不愛啼哭的“好孩子”,由于不能及時有效地運用啼哭語言而更需要密切關注。如果他們出現太安靜的表現,父母應該及早帶到醫生那里診察一下,觀察是否患有一些疾病,如先天性甲狀腺機能低下、21-三體綜合征以及各種原因引起的智能低下等?! ?/P>

  嬰兒經常啼哭會對大腦造成影響嗎?

  這個問題也是很多初為父母擔心的事。有人認為,嬰兒啼哭時會導致體內的壓力水平升高。如果這種壓力水平在嬰兒體內持續時間較久,可能會造成一些腦細胞死亡,從而引起腦神經受損或情緒紊亂。

  然而,很多研究專家并不贊同這種說法。有人認為,如果事情真是這樣,那么在我們的周圍就會有太多的腦神經受到損害的孩子,可實際生活中并沒有發生這樣的事情。事實上,嬰兒適當的啼哭卻有著很多前面已經提到的益處。

  研究表明,3個月以下的嬰兒經常啼哭,與神經系統發育的成熟度有關。這一年齡段的嬰兒神經系統的發育還不成熟,一旦啼哭起來將不能調節自己的行為,從而長時間啼哭不止。

  不過,如果3個月內的嬰兒啼哭不止,在除外身體不舒服的原因后父母應該提防腦癱。但腦癱嬰兒往往還會同時伴有其他表現,比如,除了啼哭不止以外,眼睛不會追視物體,4-5個月哭鬧時頭和身體向后挺,6-8個月時不能夠獨坐等,這時,一定要及時到小兒神經科醫生那里進行檢查。(文/Prof.Thomas Wilber Hannover madical University Germany)

0% (0)
0% (10)

下一篇: 傾聽孩子一 上一篇: 做游戲開發腦潛能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幫助父母理解寶貝的哭聲]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