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孤獨癥是一種什么樣的病
兒童孤獨癥(簡稱孤獨癥,或自閉癥)是發生于兒童早期的一種涉及感知覺、情感、語言、思維和動作與行為等多方面的發育障礙,也是廣泛性發育障礙中最為常見和典型的一種。它的特征是(一)不能建立情感聯系,(二)語言表達和理解困難,缺乏溝通和交流功能,(三)興趣和活動內容局限,刻板與重復,和(四)起病于兒童早期(通常規定為出生30月內或3歲),孤獨癥兒童通常是面容清秀和漂亮的,有些還顯得很聰明,父母對這樣一個孩子百般的好,他卻無動于衷,一點也不理解父母的愛心。他們約有一半不會講話,或者講話怪異,并且興趣狹窄,如一天到晚拿著小汽車的輪子轉啊轉,對別的什么都不感興趣。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與眾不同,感到困惑、迷茫、無助和失落、給人帶來很大痛苦。
有一位母親在信上寫道:“我是一名小學教師,每天都在教育別人孩子??梢幌氲降暮⒆?,我悲痛欲絕,心如刀攪。我恨自己粗心大意,恨自孤陋寡聞。我恨自己不能用自己的全部來換回兒子正常生活的能力。當我淚苦干的時候,我想求助于您”。我接到幾百求助的信,異口同聲的喊著“救救我的孩子,救救我的家”!。
二、他們的分布情況如何?
大家都感到孤獨癥孩子越來越多見,是發生孤獨癥的發病率增高了嗎?
這個問題要從人群中進行科學的調查來回答,在醫學上稱之為流行病學調查。西方很多國家進行了這種調查:孤獨癥的患病率約為0.2‰一1.3‰。1987年美國DSM—lll—R提出“孤獨性障礙的命名”后診斷標準放寬,患病率提高,1989一1990還在京都市對第二年將入學的5—6歲兒童,一個不漏地進行健康檢查,查得孤獨癥患病率為1.1‰。我國福建省查得患病率0.27‰和常州市查得1.7‰。孤獨癥調查要樣本大(10萬名2—6歲兒童),一個不漏的按統一的診斷標準,統一調查方法,地區分布具有代表性,調查人員經過訓練,并對孤獨癥具有診斷和鑒別診斷能力。如果按1‰推算,我國有3億8千萬兒童,將有30多萬孤獨癥兒童。我國兒童約占世界兒童數的l/5—1/4,也是孤獨癥最多的國家。
孤獨癥的分布:男:女4—5:1,我國報道為6.5—9:1。以前認為孤獨癥發生于父母社會經濟地位較高和文化程度較高的人群,后經社區全民調查,提示與此無關。
三、孤獨癥有哪些主要的行為特征
孤獨癥兒童行為特征有共同的特征,也有個別差異c就從起病形式而言,可分為①出生后就顯現孤獨癥特征和②開始一、二年發育和行為正常,以后才起病的。前者約占3/4,而后者約占l/4,也有2/3:1/3的。
孤獨癥的行為特癥起病于出生后不久:
(一)人際交往障礙:
出生后不久表現尖叫,煩躁、好動、也有特別安靜,不哭不鬧,對室內燈光,親人走動和講話不注意,媽媽抱他最好,不以身子貼近,更不會用眼望著媽媽的臉,當媽媽逗他玩也不起反應。正常孩子到7個月時就能分清親人和陌生人,陌生人抱他就不讓抱,而孤獨癥孩子則什么人抱他一樣。同樣,在一歲多時,尚不能與父母建立強烈的情感依戀??吹剿麄冸x開或返回時沒有親密的表示,自己有什么疼痛和不舒服時,也不會求助于父母給予保護和安慰。當他們進幼兒園后,常不聽教師指揮和不與小同學一起,而獨自一個玩土、泥沙或其他。他們也不會扮演性游戲和模仿在孩子中慣常玩的游戲,如玩過家家等。
到他們5歲左右,對父母表現親近和產生一些依戀傾向,早期一些社會交往障礙可減輕。但他們仍保持社會交往相當的困難。如與小同學交往中,有些較聰明的孤獨癥孩子會接近其他孩子,并想建立起友誼。但他們的能力受一些因素的影響而受到限制,如不能將自己的感情投注于其他孩子(或稱移情),也不理解對方的感情反應和需要,以及對別人的關心。此外,對方的非語言性表達,如點頭,微笑和手勢不理解,這些缺陷常持續至成年期。
(二)語言表達、理解和溝通障礙:
約50%的孤獨癥兒童從小一直不會講話。正常孩子在嬰兒早期就伊呀發聲,在父母鼓勵下發聲更加積極,到1歲后會發爸、媽等單詞,到1歲半就會說短句,如要或不要等。父母對孩子的言語發育特別關注,到二三歲不會講話,就引起關愛,也因此成為前來求診的主要問題。
幾乎所有的孤獨癥兒童的言語發育遲緩。他們應用言語不是為與人溝通,不適當的模仿言語,不會表達自己的意向,常用刻板的重復的言語,缺乏與人一來一往交往性言語。他們應用代名詞,你、我和他錯用。有時根據腦子里所固有的想法,向人反復提問。言語的聲調、重音、速度、節奏等方面異常,如缺乏抑、揚、頓、挫等顯得平淡和生硬。他們更不會主動與人交談,維持交談及應對式的會談。他們對言語的理解也有困難,尤其對象征性,概括性和抽象性語詞的理解更有大的困難。如不懂得好與壞、美與丑、朋友與敵人、愛與恨、不分喜怒哀樂等。他們也不會用手勢、表情、和姿勢來表達那些想說的詞句。他們要大人知道他們的需要,他們不抓大人的手而抓大人的手腕,也不會用自己的食指指哪些他需要的東西,也不伴有手勢或姿勢或表現使對方更易了解。
孩子大些或到少年期,有些智力正常的孤獨癥孩子應用語言能力可達平均水平,理解能力也有改進,但他們在言語應用時仍有困難。如出現刻板和重復言語,或根據他們的當時腦子里所想的而提出一系列強迫性的問題。他們對復雜的或抽象性語言的理解仍有困難。對別人的手勢和面部表情等的理解也困難。他們在熟悉的環境里,能按照大人的簡單吩咐行事,同時大人借助手勢等則要好些。但若沒有手勢等幫助,或者吩咐包括兩個或更多的內容,如既要開門,又要拿采玩具熊,或者帶有抽象性概念,如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等。
存在困難,且延續至整個兒童期和成人期。他們講話缺乏抑揚頓挫的相應的表現,顯得刻板和象征用語。
(三)興趣狹窄和活動刻板,重復,堅持環境和生活方式不變:
這些兒童,甚至出生不久的嬰兒要求母親等喂奶在同一時間和同一抱的姿勢,長大后用餐,須坐同一位置,室內家具和窗簾須放在固定位置。若有改變,就遭到拒絕或表現極度痛苦,哭鬧。他們喜歡聽同一首兒童音樂,當發現改變了,就煩躁和哭鬧。他們的刻板和強制性行為很影響他們的生活活動。如走路只走同一條路,總向一個方向轉彎,或走兩步就跳一步。當他們走路時不可克制地用手摸一下電線桿。他們的興趣狹窄,一個出生不久的嬰兒對室內旋轉的風扇發生特殊興趣,大了后對自行車的輪子轉轉動而高興。也有不可克制的為社會不允許的行為,如摸一下別人的頭,衣服或鞋等。也有喜歡搜集罐頭,廢電池舊報紙等,各個孩子可有不同的興趣。到入學年齡的孩子對公交車線路,火車時間表,某一顏色或號碼發生特殊的興趣。甚至對某些物品或物品的某部位,顏色等發生依戀至不可分離的程度,如一孩子對日歷,塑料瓶1某種水果等發生特殊的依戀關系。我們還見過一個6歲的女孩子成天抱著一個紅磚,即使睡覺也抱著。他們中也有在眼前不停的扭曲手指,作重復彎曲身體的動作,或作怪異姿勢,或旋轉身體很多次也不暈倒,也許由于內耳迷路反應不敏感有關。他們尤其是智力低下兒童還常有咬自己的手,撞頭等自傷行為。
我們見到很多孤獨癥孩子對電視中的廣告和天氣預報,或對節拍強烈的音樂發生特殊的興趣,他們可以從哭鬧中安靜下采,或從別的房間跑來聽。他們還作出一些無意義的儀式性動作,如見到來訪客人,舉手示意,上床前繞床轉一圈,出門前須用手摸一下電話機,以及他們向旁人反復提一個同樣的問題,要求對方也用同樣的詞來回答。如反復問“今天是星期幾?”要求對方回答“今天是星期二”。如對方不照辦,就煩躁哭鬧。
到他們5歲左右,對父母表現親近和產生一些依戀傾向,早期一些社會交往障礙可減輕。但他們仍保持社會交往相當的困難。如與小同學交往中,有些較聰明的孤獨癥孩子會接近其他孩子,并想建立起友誼。但他們的能力受一些因素的影響而受到限制,如不能將自己的感情投注于其他孩子(或稱移情),也不理解對方的感情反應和需要,以及對別人的關心。此外,對方的非語言性表達,如點頭,微笑和手勢不理解,這些缺陷常持續至成年期。
(二)語言表達、理解和溝通障礙:
約50%的孤獨癥兒童從小一直不會講話。正常孩子在嬰兒早期就伊呀發聲,在父母鼓勵下發聲更加積極,到1歲后會發爸、媽等單詞,到1歲半就會說短句,如要或不要等。父母對孩子的言語發育特別關注,到二三歲不會講話,就引起關愛,也因此成為前來求診的主要問題。
幾乎所有的孤獨癥兒童的言語發育遲緩。他們應用言語不是為與人溝通,不適當的模仿言語,不會表達自己的意向,常用刻板的重復的言語,缺乏與人一來一往交往性言語。他們應用代名詞,你、我和他錯用。有時根據腦子里所固有的想法,向人反復提問。言語的聲調、重音、速度、節奏等方面異常,如缺乏抑、揚、頓、挫等顯得平淡和生硬。他們更不會主動與人交談,維持交談及應對式的會談。他們對言語的理解也有困難,尤其對象征性,概括性和抽象性語詞的理解更有大的困難。如不懂得好與壞、美與丑、朋友與敵人、愛與恨、不分喜怒哀樂等。他們也不會用手勢、表情、和姿勢來表達那些想說的詞句。他們要大人知道他們的需要,他們不抓大人的手而抓大人的手腕,也不會用自己的食指指哪些他需要的東西,也不伴有手勢或姿勢或表現使對方更易了解。
孩子大些或到少年期,有些智力正常的孤獨癥孩子應用語言能力可達平均水平,理解能力也有改進,但他們在言語應用時仍有困難。如出現刻板和重復言語,或根據他們的當時腦子里所想的而提出一系列強迫性的問題。他們對復雜的或抽象性語言的理解仍有困難。對別人的手勢和面部表情等的理解也困難。他們在熟悉的環境里,能按照大人的簡單吩咐行事,同時大人借助手勢等則要好些。但若沒有手勢等幫助,或者吩咐包括兩個或更多的內容,如既要開門,又要拿采玩具熊,或者帶有抽象性概念,如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等。
存在困難,且延續至整個兒童期和成人期。他們講話缺乏抑揚頓挫的相應的表現,顯得刻板和象征用語。
(三)興趣狹窄和活動刻板,重復,堅持環境和生活方式不變:
這些兒童,甚至出生不久的嬰兒要求母親等喂奶在同一時間和同一抱的姿勢,長大后用餐,須坐同一位置,室內家具和窗簾須放在固定位置。若有改變,就遭到拒絕或表現極度痛苦,哭鬧。他們喜歡聽同一首兒童音樂,當發現改變了,就煩躁和哭鬧。他們的刻板和強制性行為很影響他們的生活活動。如走路只走同一條路,總向一個方向轉彎,或走兩步就跳一步。當他們走路時不可克制地用手摸一下電線桿。他們的興趣狹窄,一個出生不久的嬰兒對室內旋轉的風扇發生特殊興趣,大了后對自行車的輪子轉轉動而高興。也有不可克制的為社會不允許的行為,如摸一下別人的頭,衣服或鞋等。也有喜歡搜集罐頭,廢電池舊報紙等,各個孩子可有不同的興趣。到入學年齡的孩子對公交車線路,火車時間表,某一顏色或號碼發生特殊的興趣。甚至對某些物品或物品的某部位,顏色等發生依戀至不可分離的程度,如一孩子對日歷,塑料瓶1某種水果等發生特殊的依戀關系。我們還見過一個6歲的女孩子成天抱著一個紅磚,即使睡覺也抱著。他們中也有在眼前不停的扭曲手指,作重復彎曲身體的動作,或作怪異姿勢,或旋轉身體很多次也不暈倒,也許由于內耳迷路反應不敏感有關。他們尤其是智力低下兒童還常有咬自己的手,撞頭等自傷行為。
我們見到很多孤獨癥孩子對電視中的廣告和天氣預報,或對節拍強烈的音樂發生特殊的興趣,他們可以從哭鬧中安靜下采,或從別的房間跑來聽。他們還作出一些無意義的儀式性動作,如見到來訪客人,舉手示意,上床前繞床轉一圈,出門前須用手摸一下電話機,以及他們向旁人反復提一個同樣的問題,要求對方也用同樣的詞來回答。如反復問“今天是星期幾?”要求對方回答“今天是星期二”。如對方不照辦,就煩躁哭鬧。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