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甄老師寫了一本很好的書《孤獨癥兒童社會性教育指南》,其中提到家長在教育訓練中的誤區之一就是搞不清"誰是孤獨癥康復訓練的主角":
有的家長問"我家附近沒有訓練機構,我又沒有條件帶著孩子去外地訓練,我該怎么辦?""進入機構還要等待好長時間,看著孩子一天一天長大,耽誤不起,心里很著急,我該怎么辦?"與20年以前相比,有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可以為孩子的教育訓練服務,這是一個可喜的進步.但是,這也在某種意義上使家長對教育機構的期望過高,甚至以為訓練機構可以替代家長自身的作用.在孩子診斷初期,家長的這種想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這就使得家長們用在尋找社會資源上的時間和精力,遠遠超過了自己投身教育訓練的時間和精力.當孩子最終離開教育機構,回到家庭以后,往往因為家長自己對于孤獨癥的教育方法知之教少,在孩子面前束手無策,無法支持孩子的后續發展.我們面對的現實是:一方面,中國的社會資源還遠遠不能滿足孤獨癥兒童長期康復訓練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多數家庭也不具備長期依靠訓練機構的經濟條件;再加上孤獨癥康復訓練長期性的特殊要求,這些都決定了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家長必然要繼續擔負起教育訓練的主要角色.而孤獨癥的教育訓練不僅需要熱情、耐心,更需要心理科學的指導,因此,爭取社會教育資源的支持與加強家長自身的專業學習并行,這才是拯救孩子的正確道路。孤獨癥孩子如同一只擱淺的小船,托起這只擱淺的小船,是我們父母的使命——孩子是船,父母是水,水漲才能船高。全面提高家長把握孤獨癥康復訓練戰略方向的能力,提高家長康復訓練的教育技能,促進家庭訓練科學花非常重要,因為沒有這一點,在機構中短期訓練的效果可能會喪失。
甄老師所涉及到的這個問題在很多家長和機構身上得到了體現,比如國內很多機構不具備家長培訓和指導的能力,所開設的課程不讓家長參與,還有很多機構是脫離家長的全托模式。很多家長在我們學校咨詢報名時問道“家長不跟著行嗎?”“你們學校能不能全托???”“在你們學校訓練一期是不是就痊愈了哪?”等等這些問題,都反映出家長對自閉癥康復的認識和心態有較大的偏差。
我們學校的其中一個特色就是機構教學和生活教學緊密結合,老師教學和家長參與并舉,訓練生活化、生活訓練化。以提高孩子的社會性發展為主線,以孩子的自理自立為目標。目標的達成必須依靠社會、機構、老師、家長的共同努力。因此我們安安教育開設的家長培訓模式和康復教育模式中全程家長參與、家長培訓、家長指導、共同制定訓練計劃、師長協同教學的理念和操作手法是科學的、有效的。希望家長能深刻的認識到這一點。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