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和老師合作是指教師和家長為了幫助兒童能快樂成長、有效學習,在教養態度上取得協調,達到一致做法而進行的一種雙向互動的活動。從這個基調來看,以及自己孩子就學后家長和老師溝通的經驗,我認為家長和老師之間要先彼此尊重才能對話,接下來透過對話來一起建立對孩子教養的共識,最后才能談合作。沒有共識的合作只是徒具形式而已。家長和老師溝通暢通與否,主要決定于彼此的態度,如果再加上一些溝通技巧與能力,便能產生加成效果。
一.良好的合作始于美好的開始:
也許在特教知識方面老師多于家長,但是長時間觀察、與孩子相處的卻是孩子的父母,所以務必把有關孩子的真實情況和自己的經驗與老師分享。
在孩子初接觸新任老師時,父母必需提供三類資料給老師。一是孩子最新發展狀況,各方面能力指針(已具備及尚待改進)。二是孩子容易發生的狀況及因應策略。三是屬于自閉癥的一些相關資料(建議先篩選適合孩子特質的文章,減輕老師閱讀負擔),最后再加上自己對這孩子的期許。
然后,父母利用開學前一周,帶著孩子到教室與老師見面。一方面讓孩子看看未來上課的環境,老師也可以近距離單獨先觀察他;另一方面,父母可以針對所提供資料再詳加說明,目地是希望用自己的真誠,坦誠幫助老師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到孩子的情況。
二.有效合作,共同建構孩子的成長:
老師方面,必需定期向孩子的父母反饋孩子近期的訓練計劃或內容,以及孩子在訓練的進步與不足,以便家長給予孩子適當的補救或者與老師更好的配合努力.家長方面,必需不定期的將孩子最近的發展(例如:對學校朋友課業的反應、情緒穩定度,各方面能力變化)透過書面或電子郵件回報老師;另外,家里也是提供孩子類化各種技能的最好場所,在教法上盡量和學校老師取得一致,這樣在學習效果上會進步得較快。
三.掌握多元溝通管道:
每學期初的家長和老師懇談會、打電話、E-mail、聯絡簿都是不錯的方式。在與新老師初接觸的上半年,可以每天在孩子的家庭聯絡簿作一點簡單的紀錄:有時是孩子在家的行為,有時是孩子的進步情形,或是對孩子對學校生活的回饋,有時是自己心情的簡單涂鴉......;偶而我也用E-mail轉寄特教相關資料給老師,其實,主要目的還是希望協助老師在最短時間掌握到我們的孩子,而老師通常也可以從字里行間了解到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透過這樣的開誠布公建立家長和老師之間的信任,有助于日后意見相左時的溝通。
四.建立互信基礎:
除了平日書面往返,盡可能參與班級活動,例如:參與集體教學活動,校外教學或是提供老師相關教學資料,家長可以根據本身的時間和專長,撥空參與。一方面以具體行動表達對班級事務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近距離觀察孩子在團體中與同儕互動狀況適時的和老師提出討論。
五.保持最佳身心狀態再面對問題:
通常我們遇到問題時,比較容易去思索的是如何說,而忽略了先沉淀自己的情緒,但Mehrabein,1972分析在傳達情感訊息的溝通中,整體喜好=55%面部表情+38%音調+7%語言內涵。也就是說:非語言成分比語言內涵有更高的比重。家長難免因為孩子在學校出狀況而影響心神,而這些負面情緒也牽動到我們與老師互動的眼神、音調、姿勢、面部表情......等等;而老師也容易因著我們負面的肢體語言而產生情緒。建議可以讓自己緩一、兩天,然后從旁搜集一些資料,(例如:再找一兩位孩子問問實際情況)或者找幾位知心而且了解孩子狀況的朋友協助自己厘清問題。在求得真相時,務必要過濾掉自己過度焦慮或過高期待的部份,以及謹慎思考孩子在陳述事實時所用的語詞是否真的符合情境,以避免不必要的誤解(例如:玩紅綠燈時,孩子常會把同學『拍他』說成『一直打他』;考試收試卷解釋為:老師不讓他寫考卷);這些描述乍聽之下不免讓人心慌,最后,我們會發現部份誤會是出現在我們孩子對情境理解還不夠所引起的。
六.理直氣和:
中國人喜歡講情、理、法,可是,我認為在合作過程中還是應合乎理、情、法。家長不害怕表達心中真正的想法,也愿意聆聽老師的心聲,彼此開誠布公,以建立彼此明理、講理的態度為第一步,家長和老師之間自然日久生情。在此提醒一下,適度的家長和老師距離有助于老師管教我們的孩子,也有助日后的互動。
在家長和老師合作的過程中,父母也期許自己在老師心目中是配合度高的家長。在教養方法上或技巧上最好不要過分的堅持,只要老師是用心的,一定給予掌聲或鼓勵。愈小的孩子成長對外界依賴愈大,孩子生命的缺口需要我們一點一滴的琢磨或填補,在引領孩子的成長中,如果可以取得更多人的協助,在他的生命意義上絕對是加分的。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