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想當然地認為你有時候可以猜測出別人在想什么。這種能力不需要具備特異功能,只要自信每個人都有相同的經歷和習慣。因而你不斷地觀察他人的行為和言語,并從中判斷每個人的感受、信念、渴望,換句話說,你總是在猜想著別人心里在想些什么。而且,你同一個人越親近,你就可能對他的心思揣測得越多。當你的小嬰兒哇哇大哭的時候,你就會猜到他正難受或者有所需求。當他格格笑的時候,你就想著他正高興呢。當他跑向玩具箱時,你就知道他想要玩。當他指著橙汁瓶的時候,你猜他感覺口渴了。如果中午孩子把他的枕頭拿到沙發上,和他的被子卷起來,你就想,他累了,或者你馬上意識到他可能生病了。
寶寶一生下來就具有特殊的定向能力,對于人、人臉(特別是移動物體)、人的聲音、人的觸摸這些刺激最為偏好。這種定向能力使他們走上以精確的方式與人互動的發展之路。
1943年,兒童精神療法先驅Leo Kanner描述了一組他認為先天就對人沒有興趣的孩子;這些孩子更喜歡看和觸摸無生命的物體。他將這種情況稱為孤獨癥(有些書譯成自閉癥),源自希臘語的"自我"之意。因為這些孩子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對其他的都毫不關注,甚至對他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也很冷漠。這些孩子和他人的失敗的交流阻礙了他們許多方面的發展,包括他們的語言、溝通技能、他們的游戲以及他們的想像力。
Kanner的著作出版大概25年后,心理學家誤認為是父母的原因導致孩子的孤獨癥,特別是對孩子的情感需求沒有作任何反應的"冷酷的父母"。在20世紀70年代,科學研究開始發現,孤獨癥在所有的社會、文化中都出現過,這是一種先天性的大腦病變,有時,也和已知的基因病變如脆性x綜合征有關。如今,孤獨癥被視為"社會化混亂"一族。
孤獨癥兒童嚴重缺失社會交往的經歷,但每個兒童的受影響程度不盡相同。一種極端就是非常孤獨。例如,孤獨癥兒童會花好幾個小時自己在墻角迷惑苦思。另一種極端的孩子可能麻木地尋求過多的人的接觸。例如,有個少年不住地問許多同伴和大人同一個不合時宜的問題。孤獨癥兒童也表現出深度的缺乏語言和溝通方面的能力,而且,種類繁多,極其嚴重。一些孤獨癥兒童從未說過話,一些則只是模仿自己所聽到的聲音,其他的孤獨癥兒童具有較好的詞匯量和言語的需求,但他們的溝通技能卻嚴重不足,因為他們只自言自語(不出聲的)或不能保持連貫性(說得太少或過多,沒有符合正常的社會交往的互動原則)。孤獨癥兒童也可能會表現出一些古怪的行為:重復無目的的動作(如拍手、轉圈、搖擺); "儀式化行為",如輕擊空中的物體;微小的環境變化引起的適應困難:不尋常的感覺(光、聲音、疼痛);對一些諸如一段小繩子類的非生命物體有特殊的依戀。一些孩子還會反復自殘。70%一80%的孤獨癥兒童還伴有思維遲鈍。然而,也有一些非常聰明,只是深度缺乏社會技能和交往能力。一小部分思維遲鈍的孤獨癥兒童具有所謂的天才技能;盡管他們智力遲鈍,但在諸如繪畫、音樂、計算(如告訴他一個日期,他就能知道這一天是星期幾)或記憶一些例如電話號碼等瑣屑信息這些方面具有超常的能力。
雖然我們知道孤獨癥是一種大腦病變,但我們仍無法知道是什么引起的。研究表明理解社會刺激與大腦某些領域有關,如邊緣系統。這似乎是基因的貢獻:同卵雙生子常常都受影響;孤獨癥兒童的兄弟姐妹有十分之一的可能性得這種??;孤獨癥兒童經常有幾個患有社交障礙的親戚。
孤獨癥的治療方法是特殊教育:幫助孤獨癥兒童加大語言學習量和學習他們應該具備的能力。在絕大部分情況下,一個孤獨癥兒童需要集體的、結構化的學校教育,經常個體化或小組形式的學習。研究表明早期的集中學習和干預可以大量地改變病程。然而,沒有針對孤獨癥兒童的治療方法,而且孤獨癥的多方面癥狀將伴隨病人一生。盡管藥物可以減輕一些諸如自殘、自我刺激或焦慮等孤獨癥較重的癥狀,但是藥物治療效果很有限。雖然每隔一段時期就有孤獨癥新的治療方式被提出,但是,目前只有特殊教育治療顯示出不可替代的較好療效。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