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lus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 case study in public school
傅秀媚;國立臺中師范學院副教授 By:Shioumei Fu;National Taichung Teachers College
林錦輝;南投縣水里國小教師 Ginhwei Lin;Shuili Elementary School
黃碧容;南投縣水里國小教師 Biejong Huang;Shuili Elementary School
目的
秉持特殊教育法「早期治療,早期教育」之理念,并依據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第七條「學前階段身心障礙兒童,應以與普通幼兒一起就學為原則?!挂虼吮拘U归_為期二年的融合班教學計劃,將原來的普通幼稚班與學前特殊班并成融合班,并由普通幼教教師與特殊幼兒教育老師一起合作,分擔該班級之工作。期盼能建立本校學前教育之特色,達到資源共享,并培養孩子尊重個別差異,養成愛己愛人的高尚情操。老師也能一起擬定班級經營的方式,互相學習,共同成長。并且提供學前階段融合教育的參考模式。
實施方式
第一年有28位普通幼兒與 2位唐寶寶、1位多重障礙、1位腦性麻痹共4位特殊幼兒計32位學生。甲唐寶寶的生活自理與語言能力較好,會與人對話。乙唐寶寶生活自理需要求,會仿說3個字的句子。腦性麻痹幼兒表達較慢,與人溝通沒問題,右手能力較好會自己喂食,其余均需協助,無法自己行動。這三位特殊幼兒的生理年齡均屬大班階段。另1位多重障礙幼兒的生理年齡屬小班階段,會仿說單音,生活自理尚需養成。
課程的安排以普通幼兒作息為主,有團體討論、分組活動、團體活動等等,老師輪流主教,共同帶分組活動。特殊幼兒在認知課程方面,在團體課之前每周有2次30分鐘的個別指導,課程安排以幼兒心理發展為基礎,并針對個別差異安排不同內容,由兩位特教老師針對IEP擬定的目標分別進行,并另行安排專業治療的時段。
第二年有30位普通幼兒,除了去年的4位特殊幼兒又加入了一位極重度多重障礙和一位中度聽障之緩讀生。上學期的課程活動與第一年同,下學期由于考慮到特殊幼兒一直無法參與團體討論或一些認知課程,常常在教室游走,因此4位特殊幼兒在上午點心時間結束后,抽離團體,實施小組教學,加強個別指導。教師在實施過程,定期討論,并設計符合融合式班級的教學活動。
結論
由于有普通幼兒為模仿的對象,特殊幼兒在粗大動作、生活自理、人際互動與語言的表達均有明顯的進步,但精細動作及認知課程在前一年半進步非常緩慢,直到后半年,另行安排課程與上課,孩子在這兩方面的進步,連普通班老師都覺得驚訝。融合不但對特殊幼兒有好處,普通幼兒也學會了如何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小朋友,在看待一些跟我們長得不太一樣的小朋友時,也沒有異樣的眼光。家長也較有同情心,能同理他人并互相幫忙。老師也透過互相的觀摩,達到教學相長的好處。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
- 圖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