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自閉癥家長 > 心路歷程 > 瀏覽文章

一位兒童自閉癥母親的事跡

2010/5/14 9:06:30 來源:互聯網 作者:未知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我叫黃碧霞,1972年生于清新縣,漢族,1992年9月參加工作,2003年11月取得韶關大學數學教育大專畢業(函授教育)。先后在太和鎮告星小學、萬群小學、萬星文根小學任教。工作期間,熱愛本職工作,敬業守職,為人師表,勤奮學習,努力工作,吃苦耐勞,熱愛學生,誨人不倦,轉變理念,迎接挑戰,尤其注重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在“和諧、互動、探索、創新”的基本教學模式中不斷鉆研摸索,逐步形成自己教學風格,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十月懷胎的幸福,對孩子未來的憧憬,每個母親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我也不例外。

  我清晰地記得,1998年3月,當孩子呱呱落地,懷抱白白胖胖的兒子(兒子出生時7.4斤),那一刻我的眼睛里滾動著幸福的淚花,我的兒子叫曾煒滔。

  幾乎都是在孩子兩歲左右,在別的孩子已經開始咿呀學語,并且能夠清楚地叫出第一聲“媽媽”、“爸爸”時,我發現了自己孩子的“與眾不同”,發現兒子的某些行為表現出了異常:2歲多的兒子遲遲沒有開口說話的跡象,大人叫他,他也跟沒聽見似的;他不跟別的孩子玩,也很少用眼睛與人對視;沒有大小便的意識,常常站在沙發上或跑著跑著就開始大小便,而且也不會說話;總是無理由的哭鬧,也不說話,脾氣暴躁,喜歡吮手指。是不是兒子有什么問題﹖我將這種擔憂告訴了家里的老人,但老人總認為孩子還小,“包公七歲才會說話”,曾煒滔的姥姥這樣安慰我。事實證明,我對曾煒滔的擔憂是有道理的。

  面對兒子一些奇異的特征,我帶兒子先后去了清遠市人民醫院、廣州市兒童醫院做了全面檢查。最后,醫生認為孩子有語言障礙,但發音器官卻很正常,并建議我帶兒子去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行為中心確診一下。

  在經過反復的檢查,孩子確診為患有自閉癥(又叫孤獨癥),那個時候,我“就仿佛跌進了黑暗的谷底。”我常常自責,認為可能是過去太忙了,沒有照顧好孩子,或者對孩子太溺愛才造成了他今天的現狀。但有關專家告訴我,孤獨癥與環境及后天的寵愛等等沒有任何關系,屬于發育障礙,而且男孩多于女孩。

  此后,就像所有自閉癥孩子的母親一樣,我四處地尋醫問藥,但最終得到的結論是:自閉癥又叫孤獨癥,目前病因不明,也還沒有特效藥,唯一的方法就是終生干預、康復治療。

  一、痛苦和迷惘將我緊緊包圍

  當不得不面對自己的孩子患有自閉癥這個殘酷的現實時,身為女性、作為母親,我有掙扎,有放棄,更有堅持。

  曾煒滔4歲前一直是站著拉屎、跑著拉尿,不能控制自己的大小便,也不會叫爸爸、媽媽。每次看到兒子的這種情況,性格好強的我??薜锰Р黄痤^來。

  病急亂投醫,我為治曾煒滔的自閉癥幾乎嘗試了我所能想到的一切方法。中醫、西醫、氣功、針灸,就連農村的巫婆神漢我也試過,但收效甚微,甚至沒有任何改變。

  我跑了許多學校,希望已過齡的兒子能在學校里改變一些,2002年,我把兒子送去了幼兒園,希望我的兒子在幼兒園里能學會與人相處,學會能與同齡人一起玩,但去了兩年多幼兒園后,效果一點也沒有。

  沒有主動語言交流的能力,沒有危險感和自控能力,因此反復的教導都無濟于事。連一句“我是誰?”“我是曾煒滔”都教不會,深深的挫敗感讓我幾乎絕望了。

  “孩子要是都不懂事,以后要受到很多的苦、很多的累,萬一我走了,他怎么辦?帶著孩子一起輕生應該是最好的解脫。”一段時間,輕生的念頭一直伴隨著我。

  此時的我,感到十分痛苦、十分迷惘……

  二、孤獨之旅有媽媽相伴

  2005年3月,我開始在網上查找有關兒童自癥的信息,在網上找到了廣州有幾所兒童自閉癥訓練中心。我決定嘗試下。

  2005年7月,我帶曾煒滔到廣州歡樂島兒童自閉癥訓練中心培訓了三個月。孤獨癥的孩子具有簡單的模仿意識。我首先給孩子教的是“站連線”練習,孤獨癥的孩子末稍神經有些麻木,我教孩子每天最基本的東西是撕紙,教孩子將大張紙撕碎,一遍遍撕,直至撕成碎片,扔的滿房子都是。兒子會撕紙了,我又教他用筷子“捏豆子”,先捏大豆后捏小豆,先讓孩子將豆子從一只碗里放入另一只碗里,后教孩子將豆子由碗里再裝入瓶子里。等孩子熟練捏豆子后她又教兒子“穿珠子”,開始是用電線穿珠子,后來將電線換成細線,直到孩子熟悉為止。再后來教他握筆和涂鴉、顏色分類、形狀分類。這樣的訓練在訓練中心的老師配合下,訓練了三個月。

  在培養孩子開口說話方面的訓練,更讓我費了腦筋。孩子不會說話,也對別人說的話“不感興趣”,且從沒有說話的欲望。我和訓練中心的老師每天面對著兒子做著叫“爸爸、媽媽”的口型,并千遍萬遍的演示。在訓練一個月后,奇跡終于出現了——曾煒滔口齒不清地叫了一聲“媽媽”。我那一刻哭了很久,我的心里樂滋滋的。這是兒子最有力的回報,也讓我看到了在兒子身上加強培訓的重要性。

  孩子會叫“媽媽”后,我便加強了對兒子的語音強化訓練,并每天都用實物給他教些東西的名稱,有時光一個“蘋果”就教了十多天,但過兩天孩子又將“蘋果”認成“黃瓜”。我認為,培訓孤獨癥孩子認知能力的技巧必須建立在無比的耐心和愛心之上,一個簡單的動作或一個司空見慣的實物,家長們要經過幾百次,甚至幾千次的反復教育和鼓勵,一般人是想像不到其中的艱難程度的。

  開始是一個重度患者,長達10多年的教育使他轉為中度患者?,F在孩子可以說一些簡單的話,簡單地表達自己的意愿,能認識簡單的字,這可以說是對我最大的安慰。

  但治愈孤獨癥是不現實的事情。世界上也沒有先例,最好的辦法就是日積月累的培訓。

  我在10年前的打算是:無論如何要將曾煒滔矯正成一個正常人,讓他有正常人的欲望和需求。然而“這一切幾乎是徒勞的,10年前的想法有些幼稚”。我經過10年多的努力,曾煒滔的確有很大的變化,但讓他像一個正常人般生活甚至有正常人的欲望幾乎是不可能的,屬于孩子的一生將是一段漫長的孤獨之旅。

  “天上星星亮晶晶,一閃一閃眨眼睛”……自閉癥孩子的救助,需要社會更多人的理解、關注和參與。救助自閉癥的孩子,最終的目標是讓孩子走向社會,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但現在社會上又有多少人了解自閉癥孩子呢?

  然而,更為嚴峻的現實還在后面。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成年后的自閉癥孩子如何自食其力?作為母親,我也不知道這條路的盡頭是什么,無論如何,在孩子孤獨之旅,我都要全心全意做好母親的責任,與孩子相伴一生……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一位兒童自閉癥母親的事跡]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