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學校/老師保持最適切的溝通(上)
主講/本會整理
主講者小檔案:
主講者謝碧華為前臺北市立關渡國中特教組長,
同時也是自閉癥孩子的家長,
文中的婷婷是輕度自閉癥者,
藉由母親在生活當中的協助與拓展體驗,
漸漸地帶出了婷婷的繪畫天份并以創作記錄生活!
前言:
我由數學教師跨入特教界是因為我的女兒婷婷。而在老師的身分中,我較偏愛輔導。我曾在政大教育研究所輔導組四十學分班結業,由于輔導與特教在理念上是很接近的,因此當我由數學教師轉到特教時,就更能了解其特質。當臺北市教育局推動在臺北市每個國中都要設立特教資源班時,我就接任特教組長,擔任五年至去年(2003年)八月退休。于此期間,接觸許多特殊學生,當然,我的啟
我的女兒-婷婷是輕度自閉癥的孩子,在帶領婷婷的過程中,點點滴滴的累積特教基礎,特別是關于自閉癥。事實上,特教包含十項類別的身心障礙學生。身兼特教之教師及家長兩種身分,有利有弊。有利之處在于或許我較能跟學校老師做適切的溝通,弊端則是,或許我會為某些觀點而跟老師有所磨擦。婷婷從幼兒園、國小、國中到現在高職,一路上都很順暢的,應歸功于我們與老師的溝通做得不錯,加上學校
與學校的行政人員溝通:
一、 輔導室特教組
入校之前先找對口窗口─輔導室特教組(不是訓導處或教務處)。臺北市的國小及國中都設有特教組,公立高中也有,私立高中職則包含在輔導室的輔導老師。特教組可居間協調,我們家長有任何需求、疑問、管教方式‧‧‧都就先去與特教組長溝通,組長可就孩子的特質安排課程。如某些課在原普通班上,某些課在資源班上;如果孩子就讀的是特殊班,則某些課可以進入普通班,與普通班融合一起上課,如體育課、音樂課、美術課等活動的課程,安排去上的課,可能為同年級、同時段,而不一定是他原班的
溝通時一定要坦誠的說明孩子的優缺點。家長應對孩子的優缺點最清楚,最忌諱隱瞞孩子的缺點、夸大其優點,因為如此會提供錯誤訊息,影響安排教師及課程,之后易成為「麻煩」的根源;
二、教務處教學組
偶爾要與教務處教學組溝通協調:例如考試方式,是否需用計算機?要用錄音?字體要放大?家長要了解教學組可提供孩子哪些協助。
三、 訓導處生活教育組
訓導處生活教育組是協助學生生活教育的地方,要讓生教組長清楚瞭的解孩子「怪異行為」、偏差行為、特殊語言‧‧‧等,背后的意義是什么?才不致被當成一般犯規處理。例如因代名詞反轉或喜歡重復某些詞句,別人覺得不知所云;或喜歡摸人的頭發等行為模式,同學因不清楚而跑開的動作卻演變為抓人頭發而導致糾紛。這些都是必須讓生教組了解和處理的,才不致對孩子造成傷害。
與導師密切的聯系:
導師是站在教學的第一線,所以和導師保持密切的聯系也是非常的重要。我們要讓導師了解我們的孩子,當然也是要坦承的告知孩子優缺點及情緒起伏的關鍵,協助處理偶發事件。若有時間盡可能參與班上的重要活動---- 學校日、運動會、校外教學、說故事媽媽‧‧‧等。
~待續~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