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網訊 這是一組司空見慣的兒童“問題行為”:孩子好動不安,無目的跑來跑去;組織和技巧性活動能力差,常丟三落四;易碰撞跌倒,笨手笨腳,系鞋帶、扣扣子、跳繩等均較困難;讀書常漏字竄行,計算粗心,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脾氣急躁,愛哭鬧粘人,與人交往能力差……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新近獲獎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兒童出現上述表現,往往是“感覺統合失調癥”在作祟,而這一點經常被家長們忽視。 據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兒科主任唐洪麗教授介紹,隨著城鄉“一體化”、家庭“小型化”,兒童疾病譜發生了重要變化,兒童現代病、心理疾病明顯上升,被稱為現代小家庭“后遺癥”的兒童感覺統合失調就是典型的病癥,在城市兒童中尤其明顯。兒童感覺統合失調,是指兒童大腦對人體各種感覺器官傳來的信息不能很好地進行分析和綜合處理,導致整個身體不能和諧有效地運作。統合失調可反映在視覺、聽覺、觸覺、平衡等多方面,主要表現為智力雖然正常,但在學習能力、運動技能、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存在障礙,如不及時糾正,將直接影響孩子健康成長。
唐洪麗教授分析,兒童出現感覺統合失調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見的有:孕婦活動減少,胎兒得不到足夠刺激;早產、剖腹產使胎兒接受感覺刺激的機會減少;嬰幼兒活動空間不足,使得發育期的孩子運動不夠;小家庭不斷增多,使孩子的成長環境“縮小”;嬰幼兒時期是大腦發育較快的階段,但小家庭為兒童提供的“學習機會”減少,家長習慣于抱著孩子或讓孩子坐在童車上,使嬰幼兒爬行鍛煉減少,睡床取代搖籃也不利于孩子平衡感的建立;獨生子女增多,群體玩伴減少,孩子大多是在大人或電視機的陪伴下成長,不受約束的戶外活動幾乎沒有;過分寵愛孩子,使孩子學習、交流、等待和分享的能力減弱等。
中大醫院兒科1996年下半年開始在省內率先開展“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臨床研究和社會調查。在對南京地區2486名6至11歲的學齡兒童調查發現,34.9%的學齡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調癥,其中輕度失調者占24.3%,中度占9%,重度占1.6%。近10年來,該院兒童感覺統合失調訓練中心先后為兩千多名3 14歲的兒童進行系統的運動游戲訓練,通過滑板、平衡木等數十種針對性強的運動游戲,獲得了滿意的訓練效果,4000多位家長接受咨詢指導后改變了對孩子的教育管理方法。前不久,該項研究成果獲省衛生廳醫學新技術引進一等獎。
唐洪麗教授提醒說,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癥直接影響兒童成長和成才,應引起家長們足夠的重視。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看起來很聰明,卻跟不上幼兒園或小學一二年級課程,動作不協調,語言表達不清,丟三落四,愛發脾氣等,應盡早到正規醫院就診。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