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BA中不講動機,只講行為”,是這樣嗎?
ABA也許沒有明言強調動機,但是我認為ABA的核心幾乎就在于對動機的應用了,我雖然沒有很深入研究過ABA,但是對其原理還是基本清楚的。在ABA方法中,孩子完成一個指令的動作后,通常會得到“強化物”作為回報,我想這實際上就是利用了孩子想要得到強化物的這種動機,在指令的執行和強化物的獲得之間建立聯系,從而誘導孩子去接受訓練。但是我覺得ABA對動機的應用最大的一個缺陷就是,這些強化物都是外在的,一旦外在的強化物不復存在,孩子也就缺乏按指令去執行動作的動機了,ABA成也動機,敗也動機??!
也許大家會說,ABA強調強化物最終需要淡化,ABA也強調要給予社會性的強化物,但這些都無法改變ABA利用外在強化物的本質,也無法擺脫利用外在強化物的根本問題。
應該說強調淡化強化物是ABA認識到自身方法依賴于外在強化物的缺點而做出的改進,但是淡化強化物的結果是什么呢?我認為淡化后真的是只有“行為”了,孩子確實得到了執行某些行為的“能力”,但什么時候會去使用這些功能呢,不得而知,因為他們最原始的動機“強化物”不見了,因此就出現了“孩子明明是會的,但就是不懂得運用”的情況,也就是泛化的問題。
關于社會性強化物,我想強調,社會性強化物雖然不是具體的物品,但是仍然是“外在”的,所謂外在的也可以理解為“物質的”,是相對于個人內心的感受而言的。
好了,講了一大輪我對于ABA和動機的看法,現在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所理解的rdi和動機的關系。
自閉癥孩子最缺的是什么動機?交朋友的動機?玩的動機?分享興奮的動機?按照我的理解,這些都只是基本動機的擴展,我相信自閉癥孩子最缺的是“在動態系統進行探索的動機”,動態系統是相對靜態系統而言的,靜態系統的特征是“可預期的”,固定的社交對話模式、循環不變的流程都是靜態系統的代表,而人的能力特別是真正的社交能力是來自對動態系統的探索的,動態系統是變化的、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預期的”,在面對“變化”時,正常發育的孩子由于能夠及時處理面對的信息,他們很快感受到成功應對變化所帶來的樂趣,因而形成了主動尋求“變化”的探索型的、外向型的動機;而自閉癥孩子由于應付變化信息的能力不足,他們在面對變化信息時遇到了挫折,因此他們傾向于逃避動態系統,這就是為什么自閉癥小孩喜歡重復問同一個明知答案的問題或重復玩一件玩具整天不厭的原因。
基于上述動靜態系統的理論,RDI的活動強調適當的變化,就是說在孩子熟悉的活動中(熟悉所以孩子不焦慮、不抗拒),小心地加入變化(以孩子能感受到而不覺得無法應付為度),重新提供機會讓孩子去體驗成功應付變化的快感,從而逐漸恢復和強化孩子在動態系統中進行探索的動機。
可以看到,如果套用ABA行為和強化物的概念,“成功應付變化的快感”就是“孩子積極合理應付變化甚至尋求變化”這種行為的“強化物”,追求“成功應付變化的快感”就是“孩子積極合理應付變化”的動機,相對于外在強化物而言,我覺得這種內心的感覺和體驗就是一種內在的強化物。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