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BA與發育障礙
ABA是英文Applied Behavior Analyses(應用行為分析法)的縮寫,也被稱為“行為訓練法”,是一種常被用來對有發育障礙(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簡稱為DD)的兒童進行早期行為干預與訓練的操作性方法體系?!鞍l育障礙”是國際上相對于“肢體障礙”而做的一種常見的分類性稱謂。孤獨癥屬于發育障礙類疾病中的一種。
二.ABA與洛瓦斯
1962年美國UCLA大學心理系的洛瓦斯(Ivar Lovaas)教授,在全世界率先開始使用ABA對孤獨癥兒童進行早期訓練,他及他的實驗小組的研究報告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研究證明,采用ABA方法對幼年的孤獨癥患者進行干預訓練,可以有效地改善他們的癥狀,提高孤獨癥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從而為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智力潛力的良性發展奠定基礎。
三.ABA的發展
從1962年至今,不僅洛瓦斯教授和他的同事對該研究項目一直進行著追蹤報告,并且已在全世界的特殊教育領域形成了一個人數眾多的研究者和工作者隊伍。在美國的一些大學里開設有ABA的專業和研究生科目,許多特殊教育機構要求其發育障礙學生的教師應以ABA為基本功,這就使得ABA作為一種應用型學科在方法體系和臨床實踐上得以長足的發展。
盡管在ABA發展的幾十年當中,它一直是受到爭議最多的一種方法,但毫無疑問的是,到目前為止,尚沒有哪一種方法能夠象ABA那樣通過有效的解決孤獨癥兒童及其他發育障礙兒童的行為問題,從而達到減輕癥狀的效果。加之ABA在臨床的實踐操作上已形成一整套結構化的方法體系:無論是個案行為狀態的觀察與記錄、患兒能力結構的劃分與測試、IEP(個別訓練計劃)的制定與操作、訓練者的操作規范與原則、訓練課程的內容結構與設計以及訓練計劃執行效果的評估與反饋;還是在專業人員的培訓與考核上都形成了基本的規范與標準,ABA至今仍被大多數的孤獨癥專業人員所認可,也包括許多得益于ABA而成長的孤獨癥兒童的家長。
四.ABA的基本原理
行為學和刺激--反應理論
行為學認為人的行為是對外界反應的結果,即來自外部的刺激是個人行為的
重要誘因。所以行為是一種后天習得的現象。
1. 行為改變原理
通過改變外部誘因(刺激)可以改變人的行為,即人的行為是可以改變因而
也是可塑的。
2. 孤獨癥兒童的行為問題
所有發育障礙類兒童都表現出顯著的行為問題。而以社會交往障礙為主要特
征的孤獨癥兒童,在社會生活中(如:學習活動中)首先遇到的困難(對于兒童或對于他人都是如此),就是無法做出正確(所期望)的行為反應,更多的卻是出現與所期望的反應相反的舉動。如:發脾氣(自傷、攻擊性、破壞性)、過于刻板、沒有好奇心和好勝心以及缺乏應有的注意力等,無法進行正常的學習和社會交往活動。因此要促進孤獨癥兒童的發展,就必須減少和消除的他們的問題行為。
3. 行為改變的根本原則
塑造適應性行為與減少/消除問題行為并舉,而且以行為塑造為主題。即教
育者/訓練者不是只將注意力放在糾正孤獨癥兒童的問題行為上(即不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幫助他們建立起正確行為的能力和愿望(即應該做什么)。
4. ABA與DTT
ABA的操作依據一個高度結構化的教學方法體系---行為改變技術,其核心是DTT (Discrete Trial Teaching ) 教學法(我們將它稱為“回合教學法”-----文作者)。DTT是ABA重要的,也是最具特色的教學技巧。它是一個包含五個基本概念的教學程序,被視做ABA教師的基本功。
6.行為改變技術的關鍵詞
【DTT五元素】(5 components of DTT)、【原始基線】(baseline)、【強化】(reinforcement)、【強化物】(reinforcers)、【強化的頻率】(frequency of reinforcement)、【輔助】(prompt)、【輔助的消失】(prompt fading)、【塑造法】(shaping)【連環法】(chaining)、【泛化】(generalization)和【鞏固】(maintenance)等。
五.ABA的特點:
1.方法結構化;
2.教學系統化;
3.操作目標化
4. 非專業人員可以學會
5.實踐性
第四個特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看似一套一套的ABA實際上并不是象牙塔里的藝術品,其操作過程由于條規明確而使人感到有章可循,因而極具“平民化”色彩。這就是它容易為學校老師和家長學會并應用的原因。
實踐性是指,學習ABA不能只是通過書本掌握有關理論原則。理論學習是不可缺少的,但學習者必須有足夠的實踐經驗和個案操作經歷。只要能在實際操作中準確把握ABA的原則和技巧,它對提高孤獨癥兒童的交往能力,減輕癥狀有很好的效果。這一點已被40年的臨床實踐所證明。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