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觸或按摩源于英語Touch。它是一種古老的話題,可以說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按摩。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及古羅馬都有用按摩的方法進行治療和康復的歷史記載。在中國唐朝,按摩也與針灸、內科及驅妖術并列為當時的四大醫療技術。近代的按摩研究起始于1881年,柏林大學Zabludows對運動后的肌肉進行按摩的對比實驗,結果發現接受過按摩的肌肉會很快地從疲勞中恢復過來。
1940年,Margar在臨床中觀察到如果要兒在出生后數周內經常得到母親的撫觸,能促進呼吸及循環功能發育,使要兒淺而不完全的呼吸變得較平穩,這是最早有關耍兒撫觸的研究。2O世紀5O年代末,Harlow發現,如果幼猴在不能以任何方式與母猴接觸時,就停止了對外界環境的探索,并導致適應外界環境困難。他認為在人類這種影響可能會延伸至要幼兒期以后。Harlow 的實驗為以后有關要幼兒撫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1997年美國強生公司中國有限公司將要幼兒撫觸技術引進我國,一些醫療機構先后結合我國國情,對耍幼兒撫觸開展了一系列臨床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v觀國內文獻報道,其研究多為臨床應用,并主要集
中于早產低出生體重的新生兒階段,缺少對健康要幼兒群體的撫觸研究和發育追蹤調查。
1、撫觸方法
關于撫觸方法目前國內普遍采用的是國外通用法,即全身按摩方法。其他還有改良簡易法,即對嬰兒頭部、腹部、手腕與踝部進行按摩。改良簡易加經絡按摩法,即在改良簡易法的基礎上增加了中醫經絡中的脾經與腎經的按摩。朱建幸等對以上3種方法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與國外通用法相比,采用改良簡易法,雖對體格發育無明顯加速作用,但可增加親子關系和嬰兒安全感,從而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另外國內還衍生了第4種方法, 即在通用撫觸法的基礎上加脊背捏提法。經研究,該法同樣可促進嬰兒體格的生長發育,促進嬰兒神經系統發育,使嬰兒安靜,易入睡。至于該方法是否比國外通用法更優越,目前尚無報道。這些研究的共同點是:要促進嬰兒的體格發育,必須增大撫觸的體表面積;在寒冷地區和季節,在不便全身裸露的情況下,可采用改良簡易法。
2、撫觸的作用及作用機理
胎兒在母體子宮內,皮膚即被羊水廣泛浸撫著,從而產生安全感。在自然分娩過程中,新生兒亦受到母親產道收縮所帶來的擠壓這一特殊的按摩。當嬰兒出生后,他們會感到原先所熟悉的那個溫暖而有限的空
間消失了,這時如果能給予按摩,就會使嬰兒有安全感和有依附感。
2.1 體格發育
幾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撫觸有助于嬰兒體重的增長。頭圍身長是嬰兒生長發育的骨性標志,大部分研究發現,撫觸可以促進嬰兒身長、頭圍的增長。譚稼榮等觀察到,兩組早產兒在胎齡、出生體重、研究時的日齡及每日熱卡和蛋白質的攝入量均相同的情況下,接受撫觸的早產兒體重增長明顯高于對照組,超出早產兒理想的生長速度。說明在不增加熱卡和營養攝入的情況下,撫觸治療對早產兒體重的增長、生長發育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美國邁阿密大學撫觸研究中心的研究發現,每天接受撫觸按摩的早產兒體重增長的速度比未接受撫觸按摩的早產兒快,并且可以提前6天出院,這還意味著每位接受撫觸的早產兒可以節省1萬美元的醫療費??煽ㄒ蛑卸净蚋腥緪圩滩〉男律鷥航邮軗嵊|后緊張感降低,體重增加和運動功能提高。
治療性撫觸對消除耍幼兒腸絞痛、睡眠不寧和好動都有好處。美國杜克大學的生物心理學家還發現,若將初生幼鼠與母鼠分離養育,則幼鼠因缺乏母鼠舔吻而體內生長激素水平顯著下降,生長發育遲緩。但是用一個濕潤的毛刷梳撫來替代母鼠舔吻時,幼鼠體內生長激素水平則開始上升,生長速度也明顯提高。朱升朝等采用手法按摩和撫摩梳理方法對斷奶后的幼兔進行干預,1個月后發現接受干預組幼兔的體重增加明顯高于空白對照組,而且干預組血紅蛋白、生長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素、胰島素、胃泌素等水平顯著高于空白對照組。
按摩作用的機理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有理論解釋為,隨著刺激性手法的生物力學效應的產生,治療信息通過體表觸覺感受器沿著脊髓傳至大腦,再由大腦發出信息興奮迷走神經,一方面使機體胃腸活動增加,胃泌素分泌增加,刺激胃酸分泌,促進其消化和吸收,使幼兒體重增加,另一方面是經絡作用于下丘腦----垂體功能,使經氣通過按摩手法的反饋調節,漸漸有序化,當機體進入高水平平衡狀態時,機體內部產生的中樞性神經調節和內分泌調節,促進了與生長發育相關激素的分泌,如垂體激素生長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甲狀腺素T.以及胰島素,這些激素直接調控機體的生長發育,使機體處于更理想的生長發育狀態。同時撫觸可減少嬰兒焦慮及恐懼不安狀態,改善睡眠這些都有利于促進嬰兒的生長發育。
2.2 免疫功能
有研究發現,那些與母猴接觸較多的受試幼猴,對破傷風桿菌的免疫應答反應強,即產生的抗破傷風抗體數量多。對HIV感染的母親所生新生兒的研究結果也表明,撫觸組嬰兒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增強,機
體免疫力提高。對接種白百破疫苗后的嬰兒進行撫觸,可增強其免疫力,并減輕諸如發熱、疼痛等負反應。顯然,撫觸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這可能因為撫觸能導致新生兒體內5一羥色胺的產生,它是一種神經遞質,能夠影響大腦海馬回的受體活性和增加糖皮質受體的結合能力。并且,撫觸還可使應激性激素(去甲.腎上腺素及氫化考地松)水平下降,可降低機體的應激狀態,減輕嬰兒的焦慮和抑郁狀態,加強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使機體免疫力得到提高。
2.3 神經與行為發育
2O世紀8O年代的動物實驗發現,只要少量剝奪幼猴與母猴間的撫觸行為,就會造成幼猴腦功能摜傷和行為異常,提示撫觸能夠促進要兒神經與行為的發育。繼后較多研究均證實了這一點。Helders研究發現,撫觸組要兒對自己手的識別能力及將自己腳送入口中的行為發育更好。而且撫觸組早產嬰兒在Brazelton Scale中關于習慣形成、定向力、肌肉運動及行為調節等方面評分較高。Field等研究了撫觸對抑郁癥母親及其嬰兒的影響,發現撫觸有助于改善嬰兒的睡眠方式,提高其積極主動的社交行為,減少哭鬧及煩躁。經過6個月的治療,撫觸組要兒在情緒、社交、自我控制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國內黃水清等的研究顯示,通過撫觸可使嬰兒有更成熟的定向力、運動力和活動程度。朱建幸等通過選擇性6項神經行為(如踏步反應、頸牽反應等)發育評分(SNBNA)的觀察發現,與對照組要兒相比,撫觸組要兒的SNBNA 積分或單項評分較高,提示撫觸可促進要兒早期神經行為發育。王立新等則應用“0~3歲小兒神經發育檢查表” 由專人進行測評得出撫觸組嬰兒在智能5大區(大運動、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情緒和社會行為)方面得分均高于對照組,且有顯著性差異的結論。提示撫觸可提高正常嬰兒的智商及促進嬰兒智能等方面的發展。
對于撫觸可提高嬰兒智能及促進智能各方面的全面發育的機理,有關專家認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感覺器官,皮膚內有豐富的神經末梢,是神經系統的外感受器官,通過撫觸皮膚刺激了嬰兒腦神經細胞及其他神經系統的發育。另外,撫觸過程中母親的語言、對視、愉悅的情緒和表情、母子親情交流等都對要兒的神經系統構成了良性刺激。另外,Agarwal等研究表明,撫觸可明顯提高足月健康嬰兒的股動脈血流速度和流量,改善血液循環。湯福廣等關于“貼身母懷保暖與全方位按摩佐治新生兒硬腫癥的研究”表明,撫觸可以改善要兒的呼吸、循環與腎臟的功能。還有研究表明,撫觸可以使早產兒血紅蛋白增加,降低新生兒血糖等。
綜上所述,采用全身按摩方法對嬰兒進行撫觸,有助于增加要兒體重,改變睡眠節律,促進嬰兒識別能力、運動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成熟,同時可降低機體的應激狀態,減輕嬰兒的焦慮和抑郁狀態,提高機體免疫力。因此,值得在我國臨床和社區大力推廣。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