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自閉癥文摘 > 文摘瀏覽 > 瀏覽文章

廣泛發育障礙臨床特征研究近況

2008/12/8 13:05:04 來源:孤獨癥康復通訊 作者:佚名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摘 要】 本文綜述了廣泛發育障礙的概念、分類、發病率、評定量表以及孤獨癥與社會交往問題。

【關鍵詞】廣泛發育障礙;孤獨癥、社會交往;發病率

【中圖分類號】R749.94

【文獻標識碼】A

1943年Kanner.最早報告孤獨癥之后,由于起病年齡之早、癥狀之奇特、預后之嚴重而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開展了多領域的研究?,F將有關廣泛發育障礙的概念、分類、缺陷本質等方面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一、廣泛發育障礙(PPD)的概念與分類

1.概念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中,PPD是指一組起病于嬰幼兒期的全面精神障礙,主要為人際交往和溝通模式的異常,如言語和非言語交流障礙,興趣與活動內容局限、刻板、重復。癥狀常在5歲以內已很明顯,以后可有緩慢的改善。

 2.分類

在美國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第Ⅳ版)(DSM-Ⅳ)中,PPD包括五個診斷類型:即孤獨癥、Rett障礙、兒童瓦解性障礙、Asperger氏障礙及其他未分類的廣泛發育障礙(PPD-NOS)(包括非典型孤獨癥)。國際疾病分類手冊第十版(ICD-10)中,

PPD包括八個診斷類型:即童年孤獨癥、不典型孤獨癥、Rett氏綜合征、其它童年瓦解性障礙、多動障礙伴發精神發育遲滯與刻板動作、Asperger綜合征、其它彌漫性發育障礙、彌漫性發育障礙,未特定。CCMD-Ⅲ中,PPD包括6個診斷類型:即兒童孤獨癥、不典型孤獨癥、Rett綜合征、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礙、Asperger綜合征、其它或未分類的

PPD。三種診斷標準與分類的本質無多大差異,且均認為孤獨癥是最典型的廣泛發育障礙。

3.PPD亞型的特征

現依據DSM-Ⅳ分類將各亞型的特征分別討論:

(1)Rett氏障礙:1998年國際工作組制定了Rett氏障礙的診斷標準,只見于女孩,起初有一正常的發育期,5月~4歲時,頭部甥長減慢,隨即獲得的目的性手部技能喪失,出獻無目的刻板、重復動作,2~3歲時社會化技能、語言表達、重復語言惡化,以及運動失調及運動不能,步態不穩、僵直、呼吸失功能等。Rett障礙患病率為1/1~1.5萬女性,預后差。遺傳研究證實此障礙為X連鎖性基因突變伴男性半對致病基因死亡,共基因突變位于Xq28,約1/3突變基因為MeCP2,但基因缺失導致Rett氏障礙的機制仍不清楚。

 (2)兒童瓦解性障礙(CDD):1930年Heller稱它為嬰兒癡呆,兒童有2—4年的正常發育期,〖JP3〗隨后社交、言語、生活技能迅速衰退,甚至喪失,有些患者伴有代謝性腦白質病和Schilder氏病。Volkmar〖JP〗與Rutter(1995)依據DSM-Ⅳ診斷標準,將26例CDD患者與孤獨癥對比,結果,CDD的平均發病年齡為36月,兩組無性別差異,但CDD組表現更多的緘默癥狀和IQ<40,說明發病年齡具有重要的鑒別價值,但其患病率較孤獨癥低。

(3)孤獨癥、Asperger障礙(ASP)和其它未分類的PPD(包括非典型孤獨癥):DSM-Ⅳ的PPD試用標準對1000個病例進行了研究,其中有163例符合PPD診斷;但不符合孤獨癥的診斷標準。另有38例給了其它或未分類的廣泛發育障礙或不典型孤獨癥的診斷,給出這種診斷是因為沒有足夠的信息診斷PPD,但又存在孤獨樣癥狀。Asperg-er氏障礙的癥狀與所謂的高功能孤獨癥或孤獨癥譜系障礙很相似,很多年少的Asperger患者有正常的語言發育,但社會交往時,面部表情、音韻、社交特征是缺陷的,缺乏眼睛對視。如果是高智商,他們也許對一、二件事情非常感興趣,如天文學、地理等,甚至能成功的運用這些知識。另外,Asperg-er氏患者還表現為運動遲緩、動作笨拙。認知發育基本正常,自助技能與適應行為無明顯異常。非典型孤獨癥的癥狀多見于30月以后,表現為非典型的或近似的孤獨癥癥狀。有兩個研究對比了高功能孤獨癥(HFA)與ASP,結果在運動受損、笨拙方面無明顯差異。認知方面,與HFA組相比,ASP組有較好的言語得分和較差的操作得分,Eisenma-jer等(1996)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在家系和發育變量中,只有語言遲緩能預測診斷,Asperger組較孤獨癥組有明顯高的言語心理年齡。Hahoney等(1998)也進一步研究證實孤獨癥與Asperger氏障礙間的鑒別無困難,但對非典型孤獨癥的鑒別難度較大。另外,一些專家試圖對PPD的本質有新的認識,但并不理想。Wing(1997)依據人際交往、溝通、創造力和行為方面,建議把PPD分成三個亞型,即躲避型(aloof)或主動回避型;被動型(passive),接受交往但不主動;奇特主動型(active but odd),接受人際交往方式奇特、古怪。盡管臨床醫師能可靠地把孤獨癥與非孤獨癥病例分到三個亞型中,但亞型主要與IQ有關。低功能者多數分為躲避型,高功能者多為奇特主動型,被動型介于二者之間。研究Wing系統分類的其他觀察者對此并不感興趣。

二、發病率

在過去30年中,有20個流行學的研究,Fom-bonne等計算了所有研究,估計孤獨癥平均發病率為4.8/萬,或約為1/2000。不過有幾篇報道其發病率較高,約為1/250。報道發病率差異之所以大,可能與篩查方法、診斷工具、診斷標準不同有關。一個跨國研究包括三個國家即法國、日本、挪威等使用嚴格的lCD-10研究用的診斷標準。結果法國組報道孤獨癥的發病率為1/2000。若孤獨癥與其它PPD一起則為1/600;挪威組報道發病率為1/2000;相反,日本組報道約為1/500。但50%多的樣本IQ>85,這提示日本人群中有更多的類似于高功能的孤獨癥患者。一個謹慎的解釋是,報道發病率較高者是因為非典型孤獨癥、Asperger障礙和PPD-NOS的所占比例較高所致。保守的估計,孤獨癥的發病率約為1/2000,加上Asperger障礙為1/1000。

三、評定量表

最受歡迎的兩個評定量表為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CARS)與孤獨癥行為調查表(ABC),兩者均有較高的信度。有人提出,CARS能較準確地確定是否是孤獨癥,這優于ABC,不過CARS評定來自于直接觀察,而ABC來自于父母填寫。過去十年中又出版兩個新的問卷,即ADI-R和ADOS。ADI-R是一標準化的觀察問卷,適用于PPD的診斷,組成的條目包括上學情況、治療史、家庭史、社交技巧、交往與游戲、受限的重復行為問題、一般行為問題。每個問題評分0-3分,0分提示正常,3分極其嚴重,ADI-R的信度與效度可靠,用于孤獨癥的三個類型的診斷。ADOS是一標準化用于觀察孤獨癥社交行為的草案。由一系列格式化和半格式化的“評論”(Presses)組成,包括人際交往、特異性靶行為。評定者間的信度是好的,因此發展為一診斷系統。CARS量表對篩查來說是最好的工具,易學易懂,有較好的信度,敏感度高,有利于識別孤獨癥。就研究來說,只有AID-R和ADOS是合適的,優點是提供了詳細的問題,包括社交、語言、人際關系。且有數字診斷系統,包括DSM-Ⅳ的每一個診斷類型,但評定者需經過嚴格訓練。

四、孤獨癥與社會交往問題

在過去二十年中,我們已經了解到,孤獨癥兒童在頭二年有正常的社交與情感交往發育。新生兒來到世上,有其天生的行為,即最大程度地增加與看護者的關系,Szajnberg等(1989)描述了嬰兒情感表達與母親的反應,當母親使用夸張的音調、體語、姿勢、面部表情,向嬰兒顯示母愛時,她們的嬰兒知道用自己的非言語交往行為進行反應,2—4月的嬰兒中有30%的人能自發地追蹤母親的視線,14月的兒童都會如此。Baron-Cohen等(1993)、Sigman與Capps(1997)報道,孤獨癥患兒不能做出典型的非言語社會交往。孤獨癥兒童能接近他們的母親,也試圖與母親接近,但他們不能對表情、手勢、非言語的情緒認知作出反應,不能用眼睛對視講話者。即使語言發展,也不會聊天,不能有效平等的交換意見。簡單地說,孤獨癥患兒不能表現出接合注意(joint attention),不能發展頭腦理論(theory ofmind)。接合注意的發育先于語言發育,涉及三方面注意的協調,即嬰兒、另一個人與物體或事件?!邦^腦理論”狹義上講是指能理解自己的思維,能通過閱讀社交信息和聽到什么而做出相應反應。所有孤獨癥患兒均缺乏頭腦理論,甚至有正常智力和語言的患兒也不知道人際交往中的社交規則,不能正確地應用動作,理解他人的意圖,也不能對非言語信息做出迅速的反應。即孤獨癥患者缺乏社交學問,不能形成前后聯系的社交意圖,不能自發地扮演游戲角色及理解用意。頭腦理論的缺乏并非孤獨癥所特有,有些聽力障礙或Down氏綜合癥的患兒也存在,但孤獨癥兒童與二者的區別也許是后二者不出現接合注意的缺乏。 Minshew等(1997)應用神經心理學將33例智力正常的孤獨癥患者與正常對照組進行了研究,發現孤獨癥患者在注意力、簡單記憶力、簡單語言、視一空間方面是較完整的,他們受損的是運動技巧、復雜記憶、復雜語言和推理(reasoning)。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EF)受損是大腦額葉受損所致。EF的定義是保持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達到未來目的,包括激發目的能力、計劃行動達到目的、維持記憶過程。有人報道在孤獨癥中有較高的特異性EF缺陷,如認知靈活性受損、轉換認知觀念受損。Pennington和Ozonoff(1996)提出,EF缺陷可能是“頭腦理論” (theory of mind)缺陷的基礎。

五、廣泛發育障礙是一譜系障礙

孤獨癥可能是幾種分離的遺傳障礙伴部分重迭的表現型,孤獨癥譜系模式是指那些社交受損的個體,其行為、興趣、社交活動的功能減退或喪失。近來的一個研究,應用“社會交往”作為譜系變量,使用ADI-R和ADOS作為評定工具,因子分析提取三因子,癥狀涉及三個方面,即情感、接合注意和頭腦理論。情感交流代表了兒童行為特征,在與他人交往時,使用面部表情、手勢、言語和身體語言來表示行為和傾向。廣義上講,頭腦理論代表了“社交技巧”。嚴重的孤獨癥兒童在此三個方面有中度到重度的異常,Asperger障礙與PPD-NOS患者情感交流因子的得分較接合注意或頭腦理論高,主要為頭腦理論損害的患者最少。盡管這些結論令人興奮,但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需要重復及進一步研究。

總之,廣泛發育障礙是一種譜系障礙,國內外的分類基本相似,認為孤獨癥是最典型的廣泛發育障礙?;疾÷始s為1/2000。孤獨癥與Asperger綜合征二者共同的患病率為1/1000。目前已有一些量表適用于PPD的研究及臨床的評定。孤獨癥缺陷的本質是社會交往困難、接合注意障礙、與不能發展頭腦理論。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廣泛發育障礙臨床特征研究近況]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