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學法(Modeling)
(一)定義
1.示范(Modeling)是指個體經由觀察他人行為,而學得或改變行為的歷程;在此歷程中,先以標準行為指導個體學習,旨在避免過多的嘗試與錯誤,教導個體直接而有效的學習。
2.示范教學的涵義是指學習者觀察并模仿教導者所提供的行為示范,而改變其原有行為的學習歷程。其主要的目的有三:一為使個體學得尚未學會的行為;二為促使原已學會的行為表現出來;三為消除已學會的不適當行為。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經常提供行為示范來教導學生學習新行為、引導學生將已經學會的行為表現出來或透過適當的行為示范來消除學生已學會的不適當行為。
(二)示范教學的類型和使用時機
※在前的示范
1.步驟:
(1)教師示范正確的行為。
(2)教師要求學生反應。
(3)學生表現正確的反應。
(4)教師稱贊學生。
2.使用時機:教導學科技巧和社會行為時,教師可廣泛且有效的應用在前示范的策略。
※錯誤-依賴的示范(Error-dependent Modeling)
1.步驟:
(1)教師要求學生一個特別反應。
(2)學生表現正確反應。
(3)教師稱贊學生。
(4)教師提出另一個要求。
(5)學生做出錯誤反應。
(6)教師示范正確的行為。
(7)教師要求學生反應。
(8)學生表現正確的反應。
(9)教師稱贊學生。
2.使用時機:進行行為反應的復習時,教師可使用錯誤-依賴示范的策略,然而當教師在教導新的知識時,則此種策略不能廣泛的使用,尤其對那些有高度焦慮感或容易產生挫折的學生進行教學時,更不宜使用錯誤-依賴示范的策略。
※局部示范(Partial Modeling)
1.步驟:
(1)提示學生而不給予全部的示范。
(2)提示由少至多,并依學生實際的能力表現,彈性調整提示的多寡與類型。
2.使用時機:教師確知學生有能力做出正確反應時,應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表達出他們所知道的。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