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自閉癥文摘 > 文摘瀏覽 > 瀏覽文章

幼兒運動與身心發展的認識

2008/12/8 13:07:14 來源:不詳 作者:佚名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臺北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
林國瑞所長
●發展(development):發展是指自出生到死亡的一生期間,其身心狀況因年齡與學得經驗增加所產生的順序性改變歷程.
●發展一詞之內涵有四個要點:
1.發展包括個體身體的與心理兩方面的變化.
2.發展的歷程包括個體的一生.
3.影響個體身心發展者有遺傳,年齡,學習經驗等因素.
4.個體身心發展是順序性的,順序只是由幼稚到成熟的單向性,而無可逆性.
●「人類發展」是指討論有關個體的生長(growth),成熟(matures),及學習(learning)等所引起的綜合改變.
●生長的定義是指長大后,身體結構的改變,亦即「量的改變」,可由兒童不斷成長的身軀觀察得到.
●成熟通常系指,由於兒童的身體系統及器官漸趨結構性的復雜及精細化,而造成質的改變.
●學習是經驗累積的結果所造成的改變.兒童經由知覺,操作及與其他事物,事件互動而學習到認知中的聯想力,在同時他們的技能層次也增加.
●學習的準備狀態(readiness to learn)決定於兒童的成熟度及過去的學習經驗.
●「最佳學習期」是指在兒童發展的某一階段中,最易於兒童學習某種技能的時期,這也是最基本的學習準備狀態.這種最佳狀況同時是由三種因素--成熟度,過去經驗(學習)及動機所造成的結果.
●幼兒時期若身體活動機會缺乏,不僅會影響到兒童動作的品質,肌力及耐力,更會因為回饋的不足,缺乏成功的經驗,導致兒童行動力下降,注意力不足及缺少學習潛能,進而危及兒童之智力發展(黃鳳怡,民90).
幼兒身體發展
身體組成
●身體組成是指凈體重或脂肪重在總體重中的比例值.近年來,由於生活型態的急速變遷,生活空間日益縮減,再加上傳統觀念的誤導,使得肥胖幼兒的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根據研究證實,肥胖與健康之間的關系相當顯著,肥胖者罹患糖尿病,血膽脂醇過多,高血壓,心臟疾病,呼吸及其他失調性疾病的機會明顯高於正常體重者,而且每一種癌癥的發展似乎也都與肥胖有關.
●解決幼兒肥胖的問題,不可避免的是需要透過體育活動的實施,因為飲食過量的現象,很少會發生在幼兒時期(Mayer,1968),反而運動不足是肥胖幼兒共同的特徵.減少熱量攝取且不運動,可能導致凈組織與脂肪的流失,每天減少1000kcal能量的攝取,將使成長緩慢甚至阻礙成長.
體型
●體型是指身體的外觀,意指身體的比例及其特徵.體型的分類,通常沿用Sheldon等人
(1954)的三種體型分類法定義之.
1.外胚葉體型(ectomorph):身材瘦高者.
2.中胚葉體型(mesomorph):身材比例適當且看似肌肉較多的人.
3.內胚葉體型(endomorph):擁有脂肪過多輪廓及肥胖傾向身材者.
人體的發展過程
一般型:身高體重胸圍呼吸器官
循環器官肌肉血液
神經型:大腦脊髓視覺器官頭部
生殖型:經巢卵巢子宮體外生殖器
淋巴型:胸腺淋巴節間質性淋巴組織










100%



40
20
60
80
100
120
140
180
200
160
B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年齡
發展順序
●頭足趨向
●近遠趨向
●整體到細部趨向
●雙邊到單邊的趨向
身體比例
●從新生兒到成人期的幼兒階段,身體的形狀與比例經常發生變化.所謂幼兒的成長,意指身體不同部位比例的戲劇性變化(Haywood,1986)
●嬰兒期:
周歲時身高增加50%,4~5月后體重增加1倍,一歲后達2倍,剛出生身體中點在肚臍處,新生嬰兒頭部顱骨骨片間未完全接合,逐漸四肢生長較軀干快,嬰兒期下肢占身長1/3.
●幼兒期:
成長較嬰兒期慢,循頭尾律與近遠律,二歲時身高為出生時1又2/3倍,體重則為3~4倍,2~3歲為脂肪細胞發展快速期.
●學齡前期:
成長趨緩,外型明顯改變,幼兒期頭大腹凸圓滾滾漸消,變修長與強健.
骨骼
●骨骼是鈣與磷的動態儲存所,且以固定的程序進行儲存與釋放.當身體利用儲存的鈣與磷,提供神經,心臟,肌肉及代謝路徑的需求時,骨礦物質會逐漸降低,此時應適時獲得補充,否則將導致骨質流失而形成骨質疏松的結果.因此為增強及維持骨骼的健康強壯,必須補充足夠的礦物質,維持良好的骨礦物質平衡,而最有效率的方式則是透過規律的身體活動來維持骨礦物質的儲存量,進而強化骨骼,促進骨骼健康,尤其是負載重量的運動方式.愈是早期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愈能有效提升骨質的最大量,延遲骨質流失的歲月及降低流失率(Martin and Houston,1987).
●在產前時期,胎兒的骨骼開始由軟骨組織漸漸硬骨化.嬰兒出生的時候,其大部分的骨骼尚未硬骨化,柔軟能彎曲且不容易折斷,因此,新生兒無法坐起,也無法平衡自己的身體.
●幼兒時期的骨骼成長,無論在長度,寬度或組成等方面,都處於持續變化的階段.雖然幼兒時期的骨骼相當軟且容易彎曲,理論上可以吸收很多的震蕩力量與沖擊而不至於產生斷裂,然而此時期的骨骼末端及環繞關節周圍的結締組織仍相當柔軟,必須避免撞擊力大或使關節承載過重負荷的運動方式.
肌肉
●胎兒時期的肌肉發展是以增加肌細胞的數量(hyperplasia)及每一細胞的大小(hypertrophy);出生后,肌細胞數量增加仍持續扮演著主要的角色,而肌肉的成長則由肌纖維的大小來主導.
根據學齡前幼兒的肌肉組織發展型態,顯示肌肉質量隨年齡增加而持續漸進的成長.肌肉組織如同身體其他系統一樣,必須借助運動刺激才能有效達到完整潛能的發揮.
心臟
●嬰兒期:
胸部前后徑與左右徑相當,薄而富彈性,心臟橫位占胸腔約55%空間,位置較成人為高,出生時心跳約120~160次/分,左右心室大小一樣,2個月后左心室肌肉逐漸增厚.
●幼兒期:
心尖位置約在第四肋間與左鎖骨中線交點左側,心跳約100~110次/分,BP隨年齡增加而上升.
●學齡前期:
心臟位置降低傾斜,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為配合體型與血壓,動靜脈加長且血管壁變厚.心跳約100次/分.心臟是一種特殊的肌肉組織,它的生長與發展方式如同骨骼肌.
學齡階段的心肌與肺臟生長,幾乎與骨骼及肌肉成比例.
幼兒時期女性的心跳率,約為每分鐘九十次至一百次,平均多於男性二至三次;男女性的呼吸頻率約為每分鐘二十次(ACSM,2000).因此「容易疲勞但恢復迅速」為此一時期的特徵.從事激烈運動時的最大心跳率,大致上是符合最大心跳率預測公式(220-實際年齡)的計算結果,三至五歲幼兒的最大心跳率平均為217~215beats/min.
呼吸系統
●嬰兒期:
肺泡數目,體積與復雜性快速增加,呼吸運動主依靠橫隔運動,速率30~50次/分,肺內含大量空氣死腔,且新陳代謝旺.一旦嬰兒出生,空氣充滿其肺部,自胎盤攜氧送至胎兒的動脈就會閉鎖.在出生后的最初幾周,新生兒的呼吸常呈不規則狀.在新生兒身上,??捎^察到的淺,快,規則的呼吸會突然停止,此稱之為呼吸暫停(apnea).
這種短暫的呼吸停止,會使二氧化碳蓄積在血液內,而使腦部再激起呼吸動作.有時,新生兒會做深而不規律的呼吸.咳嗽打噴涕與喘鳴,都很常見,這些動作皆有助於清除位於鼻或喉內的黏液.
●幼兒期:
肺大小,數目與容積隨年齡增大,速率約20~30次/分,肋骨仍為水平姿勢,還是以橫隔呼吸為主.
●學齡前期:
呼吸速率隨年齡穩定減少,吸入氣體量隨肺的成長而增加,呼出CO2量亦增加,仍采腹式呼吸,速率為25次/分.
循環系統
●新生兒的健康心跳速率,乃介於每分鐘120~150次間,由肺部動作所主導的新循環系統,己取代擠部的循環系統.因此,氧氣是經肺部來傳送,嬰兒的紅血球數目也跟著超乎其所需求者.當新生兒身體破壞多余的紅血球時,就會造成膽紅素的蓄積體內.
新生兒的肝臟無法快速分解蓄積的膽紅素,而導致生理性新生兒黃痘(physiological neonatal jaundice).
大約有55~70%的新生兒會出現此情形,他們的皮膚泛黃.在照射日光燈數日后,通常此情況就會消失.
消化系統
●嬰兒期:
對新生兒而言,消化食物的功能無法似呼吸功能,在出生后馬上有所發揮.原因之一是:由於出生后,喉內尚有黏液殘留,故許多新生在馬上吸吮營養物上就會有困難.第二,在母親乳房開始分泌乳汁前,通常得待二,三天.而母親乳房最初分泌出來的水狀,黃色物質,稱之為初乳(colostrum).應讓新生兒吸吮初乳,因其富含蛋白質與抗體,有助於新生兒對抗感染.
●幼兒期:
消化腺體逐漸成熟,滿2歲時唾液腺為出生時5倍,吞咽動作成熟,食道括約肌緊張度較佳,食物通過消化道時間較前期緩慢,1~3歲為腸道的快速成長期.
●學齡前期:
隨神經,肌肉與乳齒的發展,吞咽與咀嚼功能完善,4歲后胃酸與酵素已達成人標準,胃容量已達500c.c.以上.
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控制身體的生理系統且負責我們對環境的了解,所以神經系統是人體生命現象的樞紐,舉凡人體的成長,生理功能的變化,心智的成熟,都需要有完整成熟的神經系統,所以神經系統是人體生長發展的基礎(吳東升,民90).
●神經系統又分成中樞神經系統;由大腦,間腦,小腦,腦干部位和脊髓組成.另一個是周圍神經系統;由從腦延伸出來的十二對腦神經和從脊髓延伸出來的三十一對脊髓神經所組成,在這里我們做一個比喻,若將中樞神經系統比喻成電腦中心,那麼周邊神經系統便是對外連線的電腦網路.
●嬰兒期:
腦在出生時重量約為成人1/4,6個月內達成人1/2,2歲時達3/4,1歲內發育最快,重量,細胞數目與體積迅速增加,神經纖維增長加粗,腦神經出生時即已完成髓鞘化,脊髓神經則需至3歲才完成髓鞘化,因此,初生嬰兒大腦并未發育完整.
由進化的過程來看,腦干是最早出現的組織,中腦其次,大腦皮質最后出現.這個順序也是個體發展時的成長順序,同時也是配合認知能力的發展,亦即出生后知覺與體動區發展最快,隨后為聯合區(與解題,推理,記憶,語言能力有關).
中腦及腦干正常的功能與生存最基本的要求有關,如呼吸,心跳,體溫的維持,及注意力等.這些功能在初生嬰兒身上已發揮功用.大腦皮質主掌自主動作,記憶,知覺,思考,認知等高層次的功能.這些功能在初生嬰兒并不明顯,這與大腦皮質的發展較慢有關.
●幼兒期:
兩歲前神經系統發展迅速,而后發展速度漸緩,至六歲,90%的神經系統發展完成.成人后至80歲,我們腦重量減少5%,但神經連結繼續發生.成長減緩,體溫調節中樞趨穩,動作協調與睡眠規律較前期佳,無法在同一時間內處理多項刺激,主要動作神經開始髓鞘化并於此期完成.
●學齡前期:
中樞神經系統的發展與成熟,3歲脊髓神經完成,4歲連結小腦與大腦皮質間的纖維髓鞘化,4~6歲左右大腦半球的發展決定優勢手的建立.
體適能
健康體適能競技體適能
●肌力●平衡
●肌耐力●協調
●心肺耐力●敏捷
●柔軟度●速度
●身體組成●瞬發力
肌力
●肌肉產生最大力量的能力
●等張肌力
●等長肌力
●等速肌力
肌耐力
●肌肉反覆收縮與伸展的能力
●動態肌耐力
●靜態肌耐力
心肺耐力
●主要針對心臟,肺臟,血管系統而言,是指使用循環和呼吸系統的運動反覆次數.
●有氧運動
●無氧運動
柔軟度
●身體各個關節最大活動范圍的能力
身體組成
●肌肉質量與脂肪質量的比例
●BMI=重量/身高平方
平衡
●人體在重力作用中保持均衡的能力
●動態平衡
●靜態平衡
協調
●從各自感覺機轉的系統,整合成為有效率的運動能力.
●時間,韻律,順序的調和
●身體控制
●手眼協調
●足眼協調
敏捷
●能快速改變身體方向的能力速度
●在最短的時間內,由一處移動到另一處的能力.
●反應時間
●動作時間
瞬發力
●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最大力量的能力,亦稱為爆發力,是力量與速率作用的結果.
基本運動能力
●美國學者佛利世曼(Fleishman,1964)將一切身體活動可以歸納為五大類十四種基本體能
●氣力(strength)一類中又包括以下三種基本體能:
(1)彈力(explosive strength):不依賴任何工具使用使自己身體由單一動作而移動到最遠或最高的能力.此種能力多由立定跳高與跳遠測定之.
(2)動力(dynamic strength):移動重物或支持自己身體連續活動的能力.此種能力多由單杠引體向上與攀桿等動作測定之.
(3)靜力(static strength):由身體支撐重量持久不動的能力.此種能力多由舉重測定之.
●靈活與迅速(flexibility-speed)一類中,又包含五種基本體能:
(1)伸展性(extent flexibility):腹肌與背肌伸展的最大限度.此能力多由身體的前屈后仰的幅度測定之.
(2)柔韌性(dynamic flexibility):能使肌肉快速緊張而復原的能力.此種能力多由蹲踞起立等動作測量之.
(3)快速變向(speed of change direction):在進行或奔跑中迅速改變方向的能力.此種能力多由躲避賽跑等動作測定之.
(4)跑行速度(running speed):快速奔跑的能力.此種能力多由五十公尺或百公尺沖進測定之.
(5)四肢動速(speed of limb movement):兩臂與兩腿迅速活動的能力.此種能力多由手腳迅速換位法測定之.
●平衡(balance)方面,又包括以下三種能力:
(1)靜態平衡(static balance):支持身體定位的能力.此種能力多由單足獨立測定之.
(2)動態平衡(dynamic balance):在運動中保持身體平衡的能力.
(3)托物平衡(balancing objects):手托物體很快找到重心并維持不墬的能力.此種能力可由手臂托球測定之.
●協調(coordination)方面,又包括以下兩種能力:
(1)手腳協調(multilimb coordination):雙手或雙腳同時配合運動或是一手一腳同時配合運動的能力.
(2)全身協調(gross body coordination):能自己控制全身各部位適切配合運動的能力.此種能力可由跳繩的動作測定之.
●耐力(endurance)方面只含一種能力:
以全身從事某一動作時支撐最久的能力.
此種能力可由伏地挺身等動作測定之.
體適能發展的原則
1.超載原則
2.特殊化原則
3.漸進原則
4.頻率/強度/時間(FIT)
5.個別化原則
訓練閾值:產生體適能漸進所需的最小訓練量(最大心跳率安靜心跳率)X(0.6~0.9)+安靜心跳率

最大心跳率=220年齡
動作發展
●動作技能的分類
1.基本動作技能:
(1)移動性:走跑,雙足跳,單足跳,踏跳,滑行,跨步,爬.
(2)穩定性:彎曲,伸展,扭轉,旋轉,揮動,倒立支撐,身體滾動,著地,停止,閃避,平衡,推拉.
(3)操作性:投擲,接,踢,停球,打擊,截擊,彈跳,球的滾動.
2.特殊動作技能
類型
能力
起始年齡

走基本的起移步
橫走
倒退走
被攙扶走上樓
逐階走上樓
逐階走下樓
13個月
16個月
17個月
20個月
24個月
25個月

跑快走
第一次會跑
跑得有效,優美
快速且成熟跑
1歲半
2-3歲
4.5歲
5歲

自矮物上滑下
由一呎處跳下
雙足跳離地面
跳一呎遠
跳一呎高
成熟的用各種方式跳
1歲半
2歲
2歲半
5歲
5歲
6歲
單腳跳
以慣用腳跳躍三次
以同一腳連續跳四至六次
以同一腳連續跳八至十次
在十秒內跳完五十呎
跳躍的技術很成熟,很優美
3歲
4歲
5歲
5歲
6歲
全速跑
無效率的奔跑
動作優美正確的奔跑
具韻律感的跳躍
單足跳躍
稍具有韻律感的跳躍
非常具有韻律感的跳躍
4歲
5歲
6歲
4歲
6歲
伸展
緊握
放松
初期的伸展行為
握住物體
手掌緊握
鉗狀并掌
能控制握掌動作
能控制手掌的放松
2至4個月
2至4個月
3至5個月
8至10個月
l2至l4個月
14至18個月
投擲
面向目標,腳不動,僅用前臂投球
能利用身體接轉投球
能同手同腳的踏前投球
男孩能表現得比女孩更熟練
各種熟練的投球
2至3歲
l.6歲至5歲
4至5歲
5歲以下
6歲

_
推球,而不能精確的踢球
以直腳和移動一點身體踢球
能彎曲腳并將腳后舉踢球
能明確大幅度向后擺腳,向前擺動的動作
精熟的踢球
1歲半
2至3歲
3至4歲
4至5歲
_
5至6歲
捕接
_
追捕球,無法做空中接球的反應動作
以遲鈍的手臂動作作空中接球
需提醒接球時手臂的姿勢
接球時有畏懼的反應
利用身體做籃狀抱接球
接小球亦用雙手
成熟且優美的接球
2歲
2至3歲
2至3歲
3至4歲
3歲
5歲
6歲
打擊
_
面向目標,以垂直平面的擺動方式
能站在目標的一側,以水平的方式擺動旋轉腰部和身體,并改變重心向前
以熟練的水平方式打擊固定的球
2至3歲
4至5歲
5歲
6至7歲
旋轉動作
_
旋轉動作能在嬰幼期的早期即開始發展,到后來應用到投擲,接補,踢,打擊和其他多元的組合
2個月至6歲
動態平衡
_
能沿一吋寬的直線行走
能沿一吋寬的線走圓圈
能在低平衡木上站立
能在四吋寬的平衡木上行走短距離
能在平衡木上換腳站立
能在二至三吋寬的平衡木上走
能完成基本的前滾翻
能熟練的完成前滾翻
3歲
4歲
2歲
3歲
3至4歲
4歲
3至4歲
6至7歲
靜態平衡
_
牽著手能站立
不必協助能自行站立
獨自站立
用一腳站立持續三至五秒
頭手三點倒立支撐身體
10個月
11個月
12個月
5歲
6歲
影響動作技能習得的環境因素
●練習機會
●鼓勵
●指導
●基本動作技能的階段:
1.初始期(二至三歲):動作粗糙不協調
2.基礎期(三至五歲):成熟因素
3.成熟期(六至七歲)
●特殊動作技能的階段:
1.轉換期(七至十歲)
2.應用期(十一至十三歲):選擇運動類型,
興趣窄化
3.終身期(十三歲以上)
認知發展
●兒童階段認知發展,與其身體活動,動作發展之經驗乃息息相關;而兒童心智發展的順序是透過身體活動,由基本感知覺到高層認知活動,逐層,遞增累積發展(李丹,民78).
●皮亞杰(Piaget)認為智慧的根源,是來自幼兒期的感覺及運動發展:在六歲以前,孩子對於身體運動的感覺統合能力在認知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皮亞杰的智能發展階段
兒童已能抽象思考,提出假設,邏輯推理及驗證假設.
11歲以上
形式運思期
兒童已發展具有「保留」能力,及應用真實,具體的事物來進行心智運作.此時期已有分類及序列概念.
7歲到11歲
具體運思期
兒童已具有語文與符號思考的運作功能.2到4歲兒童多以自我為中心,4到7歲兒童尚乏保留概念.
2歲到7歲
前運思期
兒童在此階段須經過六個時期,從簡單反射練習到后期開始運用語言符號來表達.此一期間兒童多靠身體動作和感覺來認知外在世界.
出生到2歲
感覺動作期
行為特徵
年齡范圍
發展階段
組織:個體在處理其周圍事物時,能統合運用其身體與心智的各種功能,從而達到目的的一種身心活動歷程.
適應:個體的認知結構因環境限制而主動改變的心理歷程.
同化:個體運用既有基模處理所面對的問題,即將新事物納入既有基模之內,亦是既有知識的類推運用.
調適:既有基模不能直接同化新知識時,主動修改其既有基模,從而達到目的的心理歷程.
平衡與失調
感覺動作期:物體恒存性
前運思期:(1)知覺集中傾向
(2)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主義
具體運思期:(1)序列化
(2)去集中化
(3)分類
形式運思期:(1)假設演繹推理
(2)命題推理
(3)組合推理
布魯納認知發展理論
●動作表徵:三歲以下幼兒靠動作來認識了解周圍的世界.
●影像表徵:兒童經由對物體知覺留在記憶中的心向,或靠照片圖形,既可獲得知識.
●符號表徵:運用符號語言文字為依據的求知方式.
知覺運動
●知覺:知道或理解訊息,是組織和統合訊息的過程.
●人的知覺能力發展,部份依賴動作學習,且知覺能力即學習能力,因此,動作是引起學習的一項重要媒介.而且,此一互動關系,藉由感覺的輸入與運動的輸出,促使知覺和運動的能力協調發展.
●學習是一種過程,也是經驗與練習的結果-亦即行為發生相關,永久改變的結果,而此一自然的學習過程,皆賴知覺和運動訊息而產生.
●學習發展的過程:
1.由感覺路徑的建立到知覺動作的發展
2.有了身體形象的認識后,逐漸到知覺動作的形成,最后是認知學習的產生.
知覺運動的過程
1.感覺輸入:經由特殊的感覺接受器,接受各種不同形式的刺激(視覺,聽覺,觸覺和肌肉運動知覺).
2.感覺統合:利用過去的或所儲存的訊息(記憶),以組織及統合輸入的感覺刺激.
3.運動解讀:在感覺統合(現在的)和長期記憶(過去的)訊息基礎下,進行內化的運動決定(再檢測).
4.動作活動:執行正確的動作(可觀察的行為).
5.回饋:使用多樣的感覺形式評量動作行為,回饋訊息進入感覺輸入的過程狀態;如此反覆循環(KR,知識的結果,KP,知識的表現).
知覺運動的構成要素
●身體意識
●空間意識
●方向意識
●時間意識
感覺統合
●影響孩子學習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感覺統合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學業成績不理想,分心,過動及個性沖動等問題,很有可能是小朋友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感覺統合上出了問題.
●感覺統合和一般的生理疾病不同,它無法經由病理學檢查而得知.
●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所謂感覺統合是指把來自內耳前庭平衡感覺,皮膚的觸覺,肌肉關節的動覺,空間型態的視覺以及耳朵聽覺等感受器所輸入的訊息,在腦干部附近做初步的接收和組合,之后才能有效的轉送到大腦皮質結構,以供大腦做認知與學習的基礎(高麗芷,民75).
●周邊訊息只要由感覺器官輸入,輸入的訊號便以電位變化的方式沿著神經網路送入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不斷地收集來自四面八方的感覺訊息,并又將之分類處理,因此我們所說的感覺統合便是將各種的感覺刺激,輸入中樞神經系統,然后再加以組織及處理的過程.
●人類感覺統合運動能力會影響腦部活動能力,進而影響到認知(或智力)發展.
而在孩童時期,神經系統的感覺及運動部份繼續保持某種程度的彈性,在十歲之前,腦內大部份的感覺交互連接已經完全成長或近乎完成,較大的小孩及成人則不能輕易地發展出新的感覺交互連接.
●三歲到七歲這段期間對感覺統合而言是一段轉捩期,這段期間是大腦對感覺的敏銳度與組織能力最強的時候(廖文武譯,民80).
●Ayres(1980)強調孩童的基本學習能力是透過感覺統合的過程逐漸發展而來,兒童階段學習主要以身體活動為主,而大量動作活動的結果,將會導致大腦感知運動控制系統不斷重組,以使感知系統和運動系統共同作用以產生范疇化,記憶和總體適應的功能.
●Ayres(1980)從腦部如何處理感覺訊息的神經生理觀點,探討學習障礙及情緒困擾之原因.她認為中樞神經系統接受從前庭平衡,皮膚觸覺,肌肉關節動覺,眼睛和耳朵視聽覺等感受器所傳來的感覺時,會在腦干部附近做初步的接受和統合,以提供大腦作認知及判斷基礎,這就是「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如果這樣的感覺統合出現問題,會影響學習和情緒的發展.這類無法把感覺訊息整理好以供利用的情形,我們就稱為是感覺統合失常(sensory integration disorder).
●Ayres認為(高麗芷,民83),七歲以前,人腦像一部感覺處理機,對外界事物的感受,主要是來自感覺印象.孩子在這段期間內,經常動個不停,忙於尋找感覺刺激,很少用大腦去思考解決問題,所以這段期間是他們的感覺運動發展期.孩子在此期間內,如能透過適當的活動獲得感覺運動的經驗,對日后讀書,寫字等認知學習,保持情緒穩定以及適應社會所需具備的感覺統合能力,將有極大的幫助.所以,良好的感覺統合是幼兒將來認知學習的根基.
●一個感覺統合失調,動作能力不佳的小孩,因為沒有辦法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肢體,害怕跌倒,很自然的根本不敢嘗試去玩一些好玩的游樂器材,自然愈加造成運動能力不足.而且這類小孩,通常很難取悅且不能享受與家人共處或與其他兒童游玩的樂趣,輸了一場游戲對他不穩定的情緒極具威脅性,所以他常破壞那場游戲「比賽」(廖文武譯,民80),因而漸不為同伴接受.這種惡性循環的結果,使得這類孩童情緒變化不穩,心理社會化的發展不良,因而影響到人際關系的發展,將來更進一步地影響到課業的學習(羅鈞令,民87).
情意發展
●自我觀念:表現在自我的價值判斷,自
我觀念決定了我們大部份的行為.
正面自我觀念的組成要素
●歸屬:是某個群體的一部份
●知覺能力:成就的自我評價.
●價值感:自己受別人尊重,感覺有價值的.
●自我接納:對自己優缺點的真實看法.
●獨特性:個體具特殊性,人人不同.
●道德:一致性的道德規范.
增進運動能力與自我觀念發展的階層圖
動作技能學習和體適能增強
知覺能力增進
實際能力進步
自信心提升
自我尊重增加
正面自我概念獲致發展
社會化
●文化的社會化是人修正他或她的行為,
使之適合個人或群體期望的過程.它是
種過程,透過這過程,孩子們學習在文
化環境中運作的規則和技能,那使他們
能夠被整合,導入和參與成為社會的一
份子.
積極社會化
●團體同化
●態度形成和價值教育
●道德成長
引導道德成長的步驟
道德兩難
道德不一致出現
道德推理發生
道德決定發生
道德行為產生
兒童前期情意發展的特性
1.兒童前期是自我中心的,并以自己的思
考方式進行臆測.同伴間常引起爭論,
共同分享和和睦相處在執行上有其困難.
2.時常對新的情況產生恐懼,害羞,自我
意識以及不愿離開其熟悉與自認為安全
的地方.
3.開始學習區分對與錯,且開始發展良心
等品德.
4.本時期之初,兒童對其行為感到不習慣,
但兒童較成長以后,則顯得較為穩定和
較能適應.
5.自我概念迅速的發展,提供此其兒童成
功導向的經驗,和正面補強的資料,顯
得相當重要;此種經驗能協助兒童建立
勝任感.
運動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運動與情緒
●曼德拉(Mandler,1975)則以為情緒是
一種生理上的覺醒狀態,此一狀態會引
發個體行動或增強正在進行的行動.
●運動可增加大腦血流,促進大腦神經營
養物質的增生,以及調節神經傳遞物之
分泌,進而增進機體之正面情緒,學習
動機等(Shephard,1996).
●運動對大腦深層邊緣系統十分有益,因
為運動時腦中會釋放出令人有幸福感的
安多芬,而情緒邊緣系統有許多安多芬
受體(李明譯,民89).
●運動也可增加腦部的血流量,使腦部功
能正常運作,從而改善情緒,研究顯示
運動后心血管功能,身體適能提升,可
以大幅穩定情緒,產生情緒鎮定效果
(Hall,Smith,&Keele,2001).
●運動一般也被認為是焚毀體內壓力的最好方
法,情緒問題多根源於內在壓力,運動能釋
放壓力,一項研究指出,即使十五分鐘的運
動,也能降低焦慮的程度(羅美惠譯,民90).
●運動可改善情緒狀態的另一個神經生理因素是,
研究顯示運動讓更多色胺酸(tryptophan)這
種天然氨基酸進入腦部,使情緒改善.色胺酸
是一種血清素的前導,而許多憂郁癥患者都有
色胺酸偏低的情形(李明譯,民89).
●運動能力的高低會直接對個體的運動自
信心,運動動機產生影響,并影響個體
的動參與運動意愿,所以運動能力發展
良好的人,經由運動改善個人的情緒狀
況之機會應較別人多.除生理健全外,
經常運動的人因與他人接觸的機會增加,
也可享受經由人際的良性互動而改善情
緒EQ(張宏亮,民84).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觀察,運動可以提高身
體適能,增進個體的自信心,強化個體的人
際關系和諧,抒解生活壓力,對個體情緒之
穩定幫助也很大.對成長中的幼兒來說,透
過運動來獲得情緒穩定特別重要,因為孩童
心智尚未發達,還不懂運用一些心理技巧來
處理壓力,所以年幼的孩子所面臨的壓力,
往往超乎大人的想像.這時,孩子如果運動
能力欠佳,無法和別人在運動游戲中排遣壓
力,日后就很容易在情緒上變的極端,形成
各種情緒障礙的問題(郭淑娟譯,民87).
●據研究顯示若動作能力較好,身體活動充足,
感覺統合刺激份量夠,兒童就會變得非?;?BR>潑,有創意和具滿足感,對其情緒有積極正
面的幫助.當他成功完成一個挑戰,他就很
有興趣去玩,這個興趣的事對他來說是一種
感覺統合的過程,也是成功的接受挑戰的經
歷,此歷程不但提供了大量的滿足來組織感
覺.使感覺統合,動作更成熟,也促進穩定
了孩子的情緒(羅鈞令,民87).
運動與智力
●根據兒童認知發展與兒童大腦生理發展
理論,兒童期的大腦生理,認知發展是
生命中最激烈與快速的時期(盧素珠,
民75).
●運動可以增進心血管功能,全身血液循
環.身體活動改善腦部的血液循環,據
信是促進大腦功能的重要生理機轉,一
般認為流向腦部的血液循環之改善,可
以增進腦細胞的氧氣,營養素和細胞殘
骸的新陳代謝.從血液分配上看,腦重
量雖只占體重2~3%,但所需供血量要
占心輸出量的15~20%.
●有氧運動改善認知功能的各種機轉時,
提升心血管功能,對大腦消極上可降低
血管堵塞中風,所引起的細胞死亡,積
極上則可增加腦部的能量供給,增加腦
活動量并促進細胞增生繁茂.此外,運
動也可增加大腦微血管密度,提高大腦
之氧氣吸收率,以及氧與營養物結合,
產生能量的效率.
●解剖經過運動訓練過后的老鼠腦組織發
現,小腦皮質的微血管密度以及小腦皮
質的突觸數目遠比不上運動的老鼠增加
許多.
●身體活動在增進腦部血流時,也會加速
新陳代謝清除,凈化血管中所堆積的生
化物質,保持血管的血流穩定暢通.身
體活動也證實能夠提升血中抗氧化鋂的
活性,降低大腦因氧化作用所造成的功
能損傷.
●Rosenzweig發現在豐富環境中的老鼠有較重的腦干,有較多的化學元素以保持腦部健康,神經傳導中有較多的化學元素參與,并且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有較多的聯系.這些實驗證明了這些老鼠有較好的神經感覺傳導和感覺資訊能力.在不同環境中的老鼠們也接受了運動能力測驗,從測驗中我們得知,豐富環境中的老鼠有較佳的學習,運動表現能力.
●實驗組的小貓一出生就把它們放在一個旋轉桌上;因此,它們所看到的世界是一直不停地轉動;控制組的小貓和平常一樣撫養.第十天開始,每天鮑里斯解剖一對小貓,觀察它們的腦有何差異,一直到第九天,共解剖了十對小貓.結果,鮑里斯發現,實驗組的小貓,大腦前庭的成長,較控制組發達二十二.八%至三十五%
●運動能增進學習記憶力,經常在環圈上跑動的小鼠,與不運動的一群相比,它們會長出新的腦細胞,也比較「聰明」,有較好的學習與記憶能力(水迷藏實驗).
●美國阿利桑那大學報告,韻律性的運動(如走路,爬樓梯,韻律操等)能促進腦神經的運作功能,包括:1.反應時間:是腦與神經系統健康情況的衡量2.辨識能力:是識別形狀圖案的能力衡量3.數理能力.運動可以增加包括腦部在內的血液循環,而血液是帶動氧氣與養份的媒介.
運動與健康
●運動對於人體有許多益處,而經由持續有規律的運動可促進心血管健康,增強肌力與肌耐力,進而達到控制體重的效果(Sharkey,1984).
●研究也顯示運動對於心理健康有相當正面的作用,運動可以降低壓力,焦慮,沮喪和對情緒的改善(Berger,1993).
規律運動的好處
從健康體適的觀點來探討
●增進肌力與肌耐力:促進骨骼發育
降低受傷敏感性
提升自我概念
改善身體意象
●改善心肺耐力水準:改善肺臟能力
強化心肌
改善循環
降低膽固醇水準
降低心跳水準
增進有氧能力
加強放松能力
降低對寒冷的感受力
●擴大關節柔軟度:增加工作/游戲效率
改善動作表現
增加動作范圍
促進動作流暢性
●個體的適當身體組成:改善心肺耐力
降低呼吸困擾
降低一些疾病敏感性
促進自我概念
規律運動對健康的好處
David Nieman
體能:提高心肺功能
增強肌肉力量/尺寸
心血管疾病:預防冠心病
使動脈粥狀硬化消退
治療心臟病
預防中風
●癌癥:預防結腸癌
預防乳癌
預防子宮癌
預防前列腺癌
預防其他癌癥
治療癌癥

●糖尿病:II型糖尿病預防
II型糖尿病治療
I型糖尿病治療
提高糖尿病人的生活品質
骨質疏松癥:幫助提高骨密度
預防骨質疏松癥
治療骨質疏松癥
關節炎:預防關節炎
治療/治愈關節炎
提高生活品質
下背痛:預防下背痛
治療下背痛
氣喘:預防/治療氣喘
提高生活品質
●感染和免疫力:預防普通感冒
提高整體免疫力
降低HIV發展為AIDS的進程
提高HIV感染者的生活品質
吸煙:提高戒菸成功率
血液中膽固醇:降低LDL-膽固醇
降低三酸甘油酯
升高HDL-膽固醇
高血壓:預防高血壓
治療高血壓
營養和飲食品質:提高飲食品質
提高總能量攝入
睡眠:提高睡眠品質
控制體重:防止體重增加
治療肥胖
保持體重減輕
●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準
舒緩心理壓力
舒緩/預防憂郁
減輕焦慮
提高自我評價

●兒童和青少年:防止肥胖
控制發病因素
減少不健康習慣
提高成人的活動量
●女性的一些特別問題:提高整體體能水準
改進懷孕時的體能
改善分娩過程
提高胎兒的健康
提高月經期健康
●老年人和老化的過程:增進體能
抵抗心臟和肺部功能下降
抵抗肌肉質量下降
阻止脂肪的增加
延長壽命
提高生活品質
報告完畢謝謝聆聽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幼兒運動與身心發展的認識]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