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自閉癥學生問題行為的處理方法
問題行為的成因
7.1 自閉癥學生較容易發脾氣、不依服從指示、不愿意工作、經常沉迷于自我刺激的行為,甚至會有自傷和攻擊性的行為。這些行為嚴重影響他們學習,并且妨礙課堂教學的進行。由于他們的表達能力較弱,旁人不大了解他們的情緒反應和問題行為,因而產生誤會。
7.2 自閉癥造成的學習障礙及技能不足,往往令學生產生極大的情緒波動和困擾。若未能恰當處理,便會引起不當的行為。舉例說:感覺統合障礙令學生對周圍的刺激產生過分強烈的反應;固執的行為模式令他們不善于面對轉變,或因無法適應新環境而感到焦慮不安;此外,認知能力不足、缺乏溝通和社交技巧,往往令學生無法理解四周的人和事,亦不能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緒,引致大發脾氣,甚至傷害自己和周圍的人。我們要確切了解這些行為的成因,才能以有效的方法處理。
處理問題行為的方法
7.3 處理自閉癥學生的問題行為,可采取下列步驟:
(a) 界定要處理的問題行為
. 以具體的文字準確描述及界定學生的問題行為,如「大聲哭鬧達一分
鐘」,以便明確訂出須糾正的目標行為;
. 分析這些行為帶來的影響及其發展情況(例如正在改善或惡化),從而篩選需要處理的問題行為。當這些行為對學生或他人構成危險、妨礙課堂學習和日常生活,或成為學生與人交往的障礙時,便須加以處理;
. 若發覺有多個問題行為需要處理,教師宜因應這些行為的危險性,學生的學習需要及家長的意愿,決定處理有關行為的先后次序。
(b) 分析問題行為
. 向其它教職員和家長搜集與問題行為有關的資料,包括:行為出現的環境、地點、持續時間、次數、情況、旁人的反應及所導致的后果等,并進行記錄;
. 根據自閉癥學生的個別情況,分析行為的成因。例如是否因為溝通困
難、感官失調、感到不安全、家庭或學校環境有變而引致出現異常的行
為;
. 分析問題行為的前因后果、目的或要表達的信息,并找出行為持續出現的原因,如因喜歡撫摸柔滑的表面而撫摸別人身上的衣物。
(c) 設計處理問題行為的方案
. 根據問題行為的成因以及學生的能力和需要,訂定學習目標。教導他們正確的溝通和社交技巧,協助他們建立替代行為,或引導他們進行不相容行為(即不能同時進行的行為,如不能同時拍手和咬手),以逐步改變其不當的行為模式;
. 擬訂處理問題行為的計劃
- 因應學生的認知和溝通能力,配合校內可用的資源及家長的意
愿,選取合適的訓練策略;
- 選擇一個經常出現問題行為的情況,并嘗試在該情況下改變學生的行為,但須選擇最有效的訓練模式,例如:一對一的情況比小組形式更為適合矯正行為,而小組形式又比在整班課堂中進行來得有效;
- 建立恰當的獎勵制度,幫助學生逐漸培養良好的行為模式,減少偏差行為;
- 詳列推行細節,包括實施期限、負責人員、環境安排、處理步驟、教職員與家長配合的方法等。
(d) 計劃的推行及評估
. 由負責教師統籌,確保計劃得以貫徹執行,并訂出行為基線和作出進展記錄;
. 在計劃推行的每一階段,比較學生前后的改變,以評估計劃的成效;
. 定期檢討方案,按需要作出修訂;
. 有需要時,尋求專業人士(如教育心理學家或醫生等)的意見,以重新制定有關方案。
處理原則
7.4 處理問題行為時,須依循下列原則:
(a) 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其成因不同,他們的需要、學習能力及行為模式亦各異。因此,教師須仔細進行個案分析,擬訂適當的方案,處理問題行為。
(b) 要制止學生的不恰當行為,教師須確切了解行為背后的原因或目的。教師應幫助他們掌握適當的技巧,或建立正確的行為,以取代原先的問題行為。
壓制問題行為的出現,往往只會導致學生因無法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做出其他不當行為。
(c) 處理問題行為時,要留意所采用的方法是否配合學生的理解和溝通能力,并可運用視覺策略輔助他們學習,如將規則張貼于學生的座位旁。教師宜透過示范教導適當的行為,并給予足夠的練習,確保他們明白和熟習正確的行為,以逐步改變的方式塑造學生的行為,可令他們較易適應和接受。
(d) 教師要把握處理問題行為的時機,適當運用獎勵,才容易收到預期的效果。由于自閉癥學生的注意力和語言能力較弱,處理的時間不宜太長,否則,他們根本無法明白受贊賞或被制止的原因,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因此,當學生表現良好或恰當,教師應實時給予獎賞,鼓勵學生再次作出合宜的行為。
(e) 預防勝于治療,教師宜在問題出現之前,采用下列方法紓解學生的情緒:
. 為學生提供有系統的學習環境、適合的學習活動,并訂立明確的程序及清晰的指引,讓他們投入學習活動;
. 將學習環境、時間、活動模式等已知的轉變,預先告知學生,減少他們對轉變的焦慮;
. 教導學生適切的溝通和社交技巧,鼓勵他們建立良好的行為,學會恰當的表達技巧,例如怎樣傳達「拒絕」、「想休息」等信息。教導學生管理情緒,例如應使用語言或圖卡向人求助,而不應放聲叫嚷。當教師發現學生遇到困難,應在他叫嚷前引導他舉手示意,并按需要給予協助;
. 教導學生游戲和玩耍的技巧,避免他們因感無聊而作出不當行為;
. 教導學生松弛的方法,如深呼吸、靜坐等,讓他們在遇到壓力和適應困難時,能運用適合自己的松弛方法,紓緩不安情緒;
. 對于一些情緒不穩定的學生,尤其是將踏入青春期的學生,教師宜透過體力活動或簡單運動,如跑步、跳繩等,讓他們消耗體力、發泄情緒;
. 密切留意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和行為表現,及時和靈活地更改活動內容或重新安排學習流程,減少他們因學習上遇到困難而出現憂慮及問題行為。
(f) 采用正面的處理技巧
. 教師不應只著眼于抑制學生的問題行為,反之,可采用強化正面行為的方法,以消減問題行為;
. 除非正面的處理方法未能奏效,否則,應盡量避免采用令學生厭惡或懲罰的方法,例如取去他們喜愛的的對象。
(g) 學生如有不當的行為,教師應避免過分注意他,因為對學生來說,責罵和懲罰有時亦可算是一種關注,會鼓勵問題行為繼續出現。惟教師須表示不滿,并應立即糾正他的行為,教導他用其它適當方法來取得關注。舉例說,當兒童叫嚷時,應走到他身旁,但不要望著他,待他安靜下來,再引導他舉手或使用圖卡來表達需要些什么,并給予協助。
(h) 學校應為有較嚴重問題行為的學生訂立周詳的行為管理計劃,其中應包括緊急情況的處理和應變措施,以減少突發事件引起的混亂和危險。
(i) 學校應確保全校教職員和家長采取一致的政策處理學生的問題行為,教師宜與家長預先商討處理問題行為的計劃,并就訓練策略和有關安排取得共識,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教師亦應與所有接觸學生的人士緊密合作,采取一致的方法和態度處理問題行為,使學生容易改進,以免無所適從。
(j) 擴闊輔導人員的人選
. 協助學生改善行為問題的人,應包括學生的父母、兄弟姊妹、其它家庭成員及朋輩,使他們無論身處任何環境,都能得到別人的輔導;
. 教導學生學習自我管理,成為自己的輔導員,在不同生活環境中獨立地作出適當的社交響應,預防行為問題的出現。
(k) 自我管理訓練
. 自我管理訓練的主要步驟包括:
- 訂定行為管理和自我監督的目標,設計合適的自我監控記錄制度并
選取有效的獎勵;
- 指導學生自我評估。若不能達標,則須重新修訂自我監督的目標;
能達標者,則可獎勵自己;
- 協助學生學習獨立和主動地自我管理行為的技巧,并把這方面的訓
練納入整體課程內。
訓練方法
7.5 教師可運用不同的技巧增強學生正面的行為,或消減負面的行為,有關方法包括:
(a) 功能行為分析(Functional Behaviour Analysis)
. 功能行為分析是透過觀察和資料搜集,分析某特定問題行為發揮了什么功能,或傳遞了什么信息,如學生打頭是否:
- 表示需要幫助;
- 渴望得到某些物品;
- 借機會逃避覺得困難的學習活動;
- 對一些不喜歡的活動表示抗拒;
- 尋求自我刺激。
. 在識別學生藉著問題行為去達到某種目的后,可教導學生一些正面的替代行為(即可以代替有關功用的行為),以減少或消除不當的行為。
(b) ABC 矯正法(Antecedent ¨C Behaviour ¨C Consequence Modification)
. 循有系統的方法分析某特定行為(Behaviour)與某種事件或環境,包括前因(Antecedents)和后果(Consequences)之間的關系,即A-B-C 的關系,以推論在某環境里出現的特定行為的原因;
. 藉著干預前因(即是改變環境上的安排)來消除誘發某種問題行為的因素,以改變學生的行為,這方法往往可使問題行為減少或消失;
. 亦可從改變有關行為引致的后果方面著手,使學生知道不恰當的行為不能幫他達致其目的,從而避免問題行為的連鎖性出現。例如不會因學生的哭鬧而就范,讓他借機會逃避某種訓練活動;
. 當不能估計后果或不能操控特定后果時,可利用改變環境的方法來改變學生的行為;這方法亦可避免出現一些令學生厭惡的后果。
(c) 消減法是指學生做出不當行為時,不會得到含獎勵成分的響應。例如當學生拍打枱面時,教師若注意他,那么他便得到含獎勵成分的反應;為免他繼續有拍打枱面的行為,教師應不給予注意。實施消減法時,不當行為一般會在短期內增加,然后才逐漸減少。惟這種方法并不適用于嚴重的問題行為或形勢危急的情況,如涉及自傷的行為。故此,教師須因時制宜,采取適當的處理方法。
(d) 間歇法是指學生有不當行為時,教師把強化該行為的刺激物拿走或消除,如停止他們進行自我刺激的活動。教師亦可把學生帶離助長不當行為的環境,例如帶到間歇室或間歇角。不過,教師把學生帶往間歇室或間歇角時,應謹慎處理及留意下列要點:
. 教師應冷靜和堅決地把學生帶走,但切勿令學生受傷或大吵大鬧;
. 如果學生在間歇室或間歇角仍有不當行為,教師應實時把他帶離該處;
. 當學生再沒有任何不當行為時,便應立即停用間歇或隔離法,藉此讓他們明白,只要停止不當行為便可離開間歇角;
. 采取間歇或隔離法時,教師應同時教導學生正確的行為表現;
. 采取間歇法的時限不應過長,因為這會剝奪學生學習的機會,并增加因無聊而導致的自我刺激行為,此外,時限過長,也會引致監管上的困難。
7.6 總括而言,目前并無任何特定的訓練策略,稱得上是改善所有自閉癥學生問題行為的最佳或最有效方法。學生的問題行為多與其發展障礙有直接關系,并不能一蹴即就地解決。然而,透過悉心的策劃、耐心的教導和不斷的努力,教師定可為每名學生找到可行的方法,處理他們的問題行為。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