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 第三周的培訓內容(田惠平)
行為訓練法(ABA)的基本原理
如何對待問題行為——介紹PBS
今天上午考試,內容是我們前兩周所學內容,看起來比較簡單,其實是真的要用心記才行。下午田老師講我們老師和家長們講了第三周的培訓內容現把整理如下:
田老師每次講座都很吸引人,她總能串插一些兒子的小故事和她的親身經歷。讓我們聽起來更能很好的理解。她說家里有了自閉癥孩子就會有這個家庭的生活風格,就像家里有個聾啞孩子就會有一種風格一樣。她詢問家長考試考的怎么樣,有個家長說:聽的時候很明白,但實際操作中確又是另一個樣子。田老師說這就對了,她說要試圖了解孩子,因為孩子們需要我們的幫助和支援,不要為了面子和虛榮心而不去做,光看到別的孩子會做那個,做這個了,自己的孩子卻不去用心。她說國外有過我們中國人的調查,很少有人是為了愛孩子才生孩子,大數人都是為了防老才生孩子的。孩子生下來就需要責任。她說一個自閉兒不識字,不識形狀,顏色遠遠不及一個撒腿不跑的孩子。平時沒事多給孩子練習停,走著走著路就說停。她還給我們介紹了《為我的書》,是美國UCLA大學,心理系lvar Lovaas教授的書。
接下來她為我們介紹了ABA的基本原理:介紹了ABA的概念、理論基礎和原理。她說ABA在國外,有專業的雜志,協會。還有代表人物以及科學試驗等。其他她講到:學習理論原理(20世紀30年代):行為是可以塑造的,前提是“控制條件”;重要是展示結果(強化);,期望行為——獎勵(強化);不期望行為——忽視/懲罰。還有行為學理論原理(20世紀40年代):行為是對外部刺激的反應;行為是可以改變的;關鍵是設計預期的反應、有選擇的和對反應的處理結果。
ABA視孤獨癥孩子行為不足,行為過渡,該癥狀可以通過精心的訓練計劃得到改善,它還是一種科學框架,而不是一個精確的訓練計劃。田老師講到ABA的有效性建立在:科學方法理論基礎上;行為規律和研究發現的基礎上;是動態的;持續的行為改善來自于熟練的操作。應用行為分析法:不是一個精確的訓練計劃;不是一個特效的技術;不是一個精確的步驟;不是一本烹飪指南;不是治愈的“靈丹妙藥”。這幾點田老師只講到最后一點。她說任何一個機構或醫院告訴你能治好孩子的病,純屬胡扯淡。不要相信這樣的話,就像她舉例說美容院里去斑的故事一樣。田老師去美容院,美容院里小姐讓她買去斑產品,問其去什么斑,小姐說什么斑都能去。田老師揚長而去。
ABA的干預的基本原則:
提高學習能力,即“學習如何學習”。
不僅在于教新的行為,還涉及到用更合適的行為替代問題行為。
強調的是如何獲得適應性行為,因為當孩子的適應性行為能力越強時,出現問題行為的幾率就越低。
通過數據的收集了解學生的進步。
下面附:“行為”的幾個重要表述的表,在這里我就不給大家畫出來了。大體就是孩子表現好與不好。ABA不僅僅是針對孤獨癥的一種干預方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且在許多不同的領域都被采用。像:兒童管理,發育障礙,教育和特殊教育,康復,臨床心理,自我管理,預防,運動心理,健康行為,老人醫學。田老師給我們舉例楊濤的小故事。原來給家里找保姆不好找,楊濤長的已是大小伙子,保姆也不好他洗澡,以至于總換,最后田老師教會了楊濤自己洗澡,只要告訴保姆發指令即可,不要幫他洗。這樣就輕松多了,她說這些孩子也要和許多人一樣,在社會上普通的生活著,立足社會,她還舉了許多濤的小故事,有去德國開會時的情景的,從不打擾開會總是在會議休息間去吃點心水果什么的,然后到時間又安靜的坐在那里,還有他坐公交車的情景,只有他確定沒人坐時才去坐座位。也不會搶位子等。這些都說明一個社會適應性強的自閉兒在生活中是多么的可貴。這也是田老師一直強調社會適應能力比課業強過一千倍一萬倍的原因所在。她再次重申:ABA重點建立適應性行為。她又舉了小孩子蹦沙發的現象,并且穿著鞋子在上面蹦,不敢帶孩子串門,怕在別人家也這樣,田老師說:孩子三歲時這樣蹦沙發,到了二十三歲還這樣蹦怎么受得了。她說拿東西吸引孩子是不對的,應該從提出要求作出正確反應后再強化。要教孩子如何來對待沙發,教孩子在沙發上享受樂趣,坐是個適應性行為。
行為改變技術
1、行為改變的公式:——將ABA的原理放進實踐操作之中,S(刺激)可控制的——R(反應)可改變的——C(結果/強化)可控制的
A、應用(ABA)在實踐中操作行為的改變主要包含以下步驟:1、安排情境(一個行為的發生之前的場景和其它事情);2、控制結果(行為發生之后的結果);3、改變或調整三個元素中的一項或兩項。研究表明:建設一個學習型的環境需要我考慮的重點是:我們做什么使得該行為出現?該行為出現后我們做什么使得它以后再出現(或消失)?
回合操作教學法(DTT):
DTT五元素:1、指令2、輔助3、反應4、結果5、停頓。
DTT回合公式:
指令(刺激)—輔助— 反應(孩子)——結果(強化)——停頓——下一回合
為什么ABA適合孤獨癥
1、孤獨癥兒童節的障礙最終體現在行為上;
2、他們的有嚴重的信息輸入障礙;
3、醫學上因病因不明而無法:對癥,行為改變則為矯治孤獨癥兒童提供了切入點;
ABA的四個操作特點
1、對行為進行分解,在DTT中操作;
2、操作中伴隨指令和輔助,對孩子的預期的行為標準(目標行為);
3、反復教,注重鞏固和泛化;
4、從“一對一”開始,逐步進展到“小組”和“集體課”。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
- 圖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