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行不的種類
1、 自我刺激行為——沒有明顯的外部環境誘因,而是因內在刺激的反應,即因為內在需求而尋找刺激的表現。具體又可分為:視覺刺激行為,聽覺刺激行為,味覺刺激行為,嗅覺刺激行為。
2、 暴躁性行為——特征是制造麻煩,有明顯的外部環境誘因,即是對外部刺激的反應。常見的有:發脾氣,攻擊性/破壞性行為,自傷行為,抗拒性行為;其它不適應性行為。
二、問題行為的功能
孤獨癥兒童的問題行為常常是他們的一種表達方式,即用這種方式表達他們的愿望和感受,問題行為的功能(孩子想以此方式達到的目的)可以歸納為:
1、 回避/逃避的功能——為了回避一件感到不愉快或困難的事情/環境,或從中逃避出去。
2、 吸引注意力——引起老師家長或其他人的注意。
3、 自我滿足——因內在生理/刺激需求而發生的一種自我強化,行為有明顯的自我刺激特點。
4、 感覺強迫——原因與“自我滿足”相類似,行為特點是固執和有順序。
問題行為的矯正必須要在對每種行為做觀察和分析之后才能有效。
如何分析問題行為:
田老師舉了孩子想去超市買薯條的例子,如果孩子去超市直接打開薯條來吃,一定要輔助孩子直接拿到薯條去付錢,再打開來吃,重復多次,最后慢慢的到回了家再吃。做公交車也是一樣,只坐一站路的車,下來再坐,重復做。
孤獨癥兒童的問題行為的改變(削減)
——介紹PBS(正性行為支持法)
田老師說全世界都是PBS,溫哥化的專家來星星雨講課一天都講的這個。
一、影響行為改變的因素
1、 環境(家庭、學校、房間)
2、 人(家長、老師)
二、問題行為改變(削減)的原則
支持正性行為,避免問題行為。正性行為支持法(PBS)。
三、行為改變的程序
1、 定義問題行為(哪些行為表現屬于問題行為?)
定義原則:該行為對患者本人或他人有傷害性或危險性:口是 口否
該行為直接干擾患兒的學習活動;口是 口否
該行為阻礙他進入社區生活。像飯館,超市,串門聚會等??谑?口否
注意:異常行為不等于是問題行為。如:玩紙片,手絹,這是強迫性自我刺激,這種由他去吧。田老師說到李景琳,在自己房間里玩手,沒有影響到任何人,可以,尊重從這里開始。
2、 觀察并記錄問題行為的基本數據
ABC法:A(Antecedent)——行為發生前的情況(在什么情況下發生)
B(Behavior)——行為的表現形式
C(Consequence)——行為發生后的結果
行為ABC:A——B——C,可控/改變,改變,可控/改變。
行為的改變,要改變前提(控制)
行為ABC分析舉例
A |
B |
C |
老師帶明明去上課 |
明明打老師 |
老師改帶其他孩子,讓明明去游戲組 |
老師給明明示范卡片分類 |
明明打老師 |
老師停止示范,把卡片收起來了 |
老師輔助明明與另一個孩子共同玩一個玩具 |
明明打那個孩子 |
老師將明明領到一邊讓他自己玩 |
3、 提出行為功能假說/評定(但注意假說有可能是錯誤的),回避/逃避?吸引注意力?自我滿足?感覺強迫?
4、 做出行為改變計劃:環境變化,人的變化,課程的變化。田老師說正確的反應,吝嗇夸獎的后果是非常嚴重的,但錯誤的反應:不吝嗇夸獎也是非常嚴重的。
5、 選用替代行為
在問題行為尚沒有消除的時候,用有同樣功能,但較為安全、健康和有益的行為替代它。像擠壓能滿足孩子自我刺激,再也不自我刺激。但這種方法對某些孩子沒有用。
四、注意事項:
以上程序中須:第3、4兩點注意它們的有效性(需要經常地回顧和調整);第5。不會引發其它不良行為或影響良性行為,不會比改變的行為有更多不良的后果;問題行為的消除需要具備操作的時間和環境條件。
最后要說明:如果孩子同時表現出幾種問題行為,應該把握“集中時間,分別處理,取重避輕”的原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
- 圖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