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自閉癥文摘 > 文摘瀏覽 > 瀏覽文章

美好未來靠我們個來創建

2010/4/23 10:46:52 來源:溝通 共享 作者:魏青云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我是北京市海淀區陽光友誼兒童康復訓練中心的創辦人魏青云,2009年11月23日有幸跟隨北京市孤獨癥兒童康復協會的各位同仁出訪了日本。在日本,我們受到了日本同行的熱烈歡迎,參觀了日本自閉癥協會會長石井哲夫先生的機構“嬉泉”和日本自閉癥協會副會長須田初枝女士創辦的機構“櫸之鄉”。

  在石井先生創辦的機構中,我們看到了大、中、小不同年齡段的孤獨癥孩子。說心里話,他們那里的孩子的癥狀比我們的患者都重,但是在老師和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生活得很好,我們從中可以深切的體會到石井先生的用心良苦。石井先生是學心理學的,他真正注意到了人本身的需求,人性的需求,作為孤獨癥人的需求。在這里生活的孤獨癥人享受著作為一個人的權利,他們可以在這里學習、工作、生活,無不體現其和諧與細致的人文關懷,給我們既定了一個孤獨癥人生存發展的模式。

  讓我體會最深的是須田女士創辦的“櫸之鄉”,她的前身是由21位孤獨癥媽媽捐資籌建的。我很欽佩須田女士,能把21位媽媽聚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種魅力體現。如今,這21位媽媽都已是80歲左右的老人,白發蒼蒼,但還熱衷于服務孤獨癥孩子。如今她們也成為了一個快樂的群體,人都有生老病死,一位媽媽倒下了,還有那么多媽媽在幫助她的孩子,她應該是寬心的,況且21位媽媽的所作所為得到了日本政府的重視。如今,像櫸之鄉和石井先生的機構都得到了政府的關懷,政府每月為孤獨癥孩子解決了四分之三的養育費,這無疑給孤獨癥家庭及機構解決了很多困難。

  我們此次參觀訪問的目的是想在中國建立大年齡孩子的養育機構以及討論中國孤獨癥人的生存發展問題。事實上,由于國家體制的不同,中國和日本不可能走同樣的模式。我們不必抱怨我們中國某些方面還落后于其他國家,其實我們的祖國變化是日新月異的,不出國門的人不會有太多這樣的體會。祖國的美好不是用語言能言表的,我相信中國的人文關懷和孤獨癥人的生存模式不會總是落實在口頭和書面上,中國孤獨癥人的未來靠我們專業人員和家長共同推進,我主張有能力的人先團結起來。團結不是一句空話,它是需要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靠我們——專業人員和家長,抱怨是沒有意義的。從古至今,什么都是人類自己來開辟的,孤獨癥的問題需要解決,向心力是至關重要的。在沒有為事之前,大家的想法太多,不利于工作的開展。我們是孤獨癥人的手和腦;我們用雙手先做起來,大家的心是向著孤獨癥人,大家的腦是向著孤獨癥人,大家的呼聲是向著社會各界。我想,我們先行動了,我們的政府、我們的各界朋友肯定會伸出援手的!如果我們每天想的是怎么完善,它永遠不會完善,因為不做就不知道不足,只有在工作中才會不斷地完善。

  總之,我們特別希望北京市孤獨癥兒童康復協會作為孤獨癥人的娘家能勇挑大梁。大家在協會的幫助下,為孤獨癥人開辟未來、為孤獨癥事業開辟未來。有能力的多干點,落實著眼點,重要的在于開始行動,而不光是討論。既然是家長、既然是專業人員就不要心存雜念,做事業需要敢擔當,需要敢負責任,需要吃苦,何況是孤獨癥事業!向心力的培養,凝聚力的體現是孤獨癥事業快速發展的保障!我相信大家從日本歸來都有同感,別人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其他國家能做到的中國也一定能做到,我們沒有理由再等,孤獨癥孩子在一天天長大呀,他們的爸媽在一天一天變老呀!孤獨癥人的安身之處是我們體現和諧社會的又一大標志,他們太弱,弱到無法與盲聾啞和智障人士相比。我相信,我們只要信念堅定了,具備了凝聚力、向心力,許多事情是可以辦到的!老百姓做到了,政府來“救世”是早晚的事。中國孤獨癥事業的美好未來靠我們來創建呀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美好未來靠我們個來創建]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