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兒子的發展,不但遠遠擺脫一般自閉癥孩子的行為特征,在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關系上,也掌握得相當不錯,偶然對同儕有些較不恰當的口語表達,一經我們提醒,他都可以立刻反省并修正。最重要的是,他一直保持全方位的發展和進步,課業也跟得上,也會配合同學之間的分工,很有責任感,會規畫自己的事。像今年的寒假作業,老師規定了七八項不同的功課,有復習數學、國語、課外閱讀、讀書心得、背唐詩等,他會自己在家計劃每天應該完成的進度,完全不用我的協助,做完后才會去玩他最愛的電動。
他的資源班老師深知他的成長經歷,和絕大多數的自閉癥者不同,從小都是由我這老媽一手調教,沒有假手坊間的療育訓練或特殊教育等課程。她好奇的問我,當初我怎么敢不理會所有專家講的話,不管相關專業書籍所規畫的課程,就自己摸索一套方法來教他呢?
自力救濟 著手找資源
其實,當年他在鑒定的過程中,真的頗坎坷,先是沒找對醫師,沒診斷出他是自閉癥,白跑了兩趟。之后去學校觀察,才知道這個孩子即使已上幼兒園快一年了,上課時仍無法坐得住。名醫的門診難掛,還要先經過心理師面談,在復診時才得以面見大師,但大師一開口即表示鑒定要等一年十個月的特別門診,天哪!我兒子當時已經四歲,等到六歲才鑒定,那還有時間來教他嗎?
眼見醫療給我的協助如此不可靠,我決定自立救濟,自己著手找尋資源。
聯系上相關服務團體,遍閱書面和視聽數據,非常確認我兒子是典型的自閉癥,但令我震驚的是,原來自閉癥不是一種病,它沒有醫療的方向,沒有藥物,終身不能痊愈,而且大部分的數據上說,這些孩子是不會思考,不會分析,沒有同情心的。
打破結構性教學的迷思
我是個重視人性和人權的人,我想,一個人如果不能思考判斷,又沒有同情心,豈不如同動物一般嗎?我能接受我的孩子這樣成長嗎?
之后,我又看到許多專家建議用結構性教學的模式,來帶領自閉癥病童的教學。但我看到的結構性教學,一切都是由教學者設計好、安排好,更將教導的內容分析步驟,讓孩子重復操作,很容易覺得枯燥無聊。
孩子和我的互動已經很少了,如果再浪費時間在那些無趣的活動上,孩子更不會喜歡我了;而且這些過程中,我沒有看到教導孩子思考的部分,難道我們真要一輩子跟在他們身邊,幫他們思考嗎?但是世間萬事萬物,變幻無窮,豈是那些死板的結構和步驟可仿真或解釋的;孩子學得有限,將來又何以適應這個社會呢?
當時深陷無力的我,實在不知應該如何求援,我只知道,我像一塊海棉,亟待吸取新的觀念和知識,因為我的孩子根本無法和我溝通,無法和我有感情的交流。
回到人本觀念 重新思考
有次到圖書館找數據,看到一大堆親子教育的書籍,我突然想到,我何不把兒子的障礙狀況當作不當行為,參考一般的專家對不當言行的處理方式。
經過快速而大量的閱讀后,我漸漸領悟出「人本教育」的概念,再加上用心的觀察,我才開始了解孩子身上獨特的生、心理敏感特質,造成了許多表象的問題行為,而理解的困難,更讓他難以吸收和響應周邊給他的訊息。
一旦從孩子自身的需求出發,我很容易看到孩子的困難和焦慮,給他適時的包容和引導,他學會了解自己、保護自己,和表達自己。我更看到孩子的意愿和趣味;從中介入,加深加廣,孩子的思考判斷自然能夠提升,也開始對周遭的人、事、物展現興趣,如此一來,口語表達、人際關系就會有進步;而他的固著性,也在變動而有趣的生活經驗中,不斷的削弱。
對我而言,已經達成一個自閉兒的教養目標:孩子有自己的思考能力,有進取心,也學會規畫自己的生活,容易融入團體,有自信心,不會任意批判別人;當然他還有更多的社會化需要學習,但他的潛能是無窮盡的。
我早期的努力,只希望將能力建構在他自己的身上,這樣,他將可以享有更多自在的成就。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