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孤獨癥又被人們稱為兒童自閉癥,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育障礙,刻板重復動作和對環境奇特的反應為特征的精神疾病。通常發生于3歲之前,一般在3歲以前就會表現出來,從嬰兒期開始出現,一直延續到終身,是一種嚴重情緒錯亂的疾病。
孤獨癥無種族、社會、宗教之分,與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無關。約每1萬名兒童中有2-4例,本癥多見于男孩,男女比例為4-5:1。目前,在我國孤獨癥約有50萬左右患兒。兒童孤獨癥無論在成因、發展方式和治療手段和成年人的孤獨癥都有很大區別,它是一種嚴重的嬰幼兒發育障礙。
臨床表現和診斷
兒童孤獨癥的表現(癥狀)
主要癥狀就是不與別人交往和建立正常的社會關系?;純撼领o在自己的世界里,無法用語言、表情、動作跟別人甚至自己的父母進行溝通、交流。有的孩子在開始時會被誤認為是弱智或性格內向,還有的孩子在一兩歲時看起來很正常,到3歲左右才發現有異類表現。孤獨癥患者學習正常人的語言會很困難,與人交流及與外界溝通也很困難,他們可能會重復幾種動作(拍手、搖擺)。當日常生活中出現變化,他們會強烈抵制。孤獨癥對行為的影響,除了語言和社交困難外,還會有父母、家人面前表現得極為亢奮或沮喪。
具體:
1.早期表現,極度孤獨,不會對親人微笑。喂奶時,患兒不將身子緊貼大人。伸手去抱時,患兒無迎接姿勢,不會伸手做被抱的準備,不會將身子貼近母親,眼睛也不看抱他的人。
2.社交困難,特別孤獨,與人缺乏交往,缺乏感情聯系,即使對父母也毫不依戀,如同陌生人。但與陌生人相處,又不感到畏縮。正常兒童常以凝視對方表達自己的感情與要求,而患兒缺乏與人眼對眼的凝視,不會以這種方式表達感情與要求。不愛玩,不愛做游戲?;純旱?歲左右,常還無朋友,很少與小朋友一起玩耍,缺乏情感反應,常常說出或做出一些不合社交的事情來。
3.語言發育遲緩或障礙?;純和ǔ>}默,或說話呈模仿語言,象鸚鵡學舌似地模仿別人的語言。對語言的理解表達能力低下,無法理解稍微復雜一點的句子,不會用手勢表示“再見”。不會理解和運用面部表情、動作、姿態及音調等與人交往。缺乏想象力和社會性模擬,不能像正常兒童一樣去用玩具“做飯”、“開火車”、“造房子”。有的患兒語言刻板,代詞錯用,如“我要”說成“你要”,或將自己稱為他。與外界交流困難,不能將生詞與其含義相聯,用手勢而不是語言與人交流。
4.儀式性和強迫性行為。由于缺乏變化與想象力,患兒常常堅持重復刻板的游戲模式,重復一些身體工作,重復相同的生活,如反復給玩具排隊,總要玩弄自己的腳趾,穿衣順序相同,堅持某些物件的擺置形式,不能變動。一旦有所變化,他們會極為沮喪,別人變動,患兒便大吵大鬧。對自己房間的任何變化也都會表示反對和不安,加家具的移位、裝飾品的變化等。
5、腦部智力大多低于正常人,只有20%的人智商高于正常人或與正常人相當。
6、對某些物件,如一只杯子、一塊磚,表示出特殊興趣,甚至產生依戀,而對親人卻不產生依戀。
此外,有的患兒還可能有感知障礙,對視、聽、觸等多種感覺遲鈍或過敏。有的存在認知障礙,智力低下,抽象思維能力很差,少數患兒可能伴有癲癇發作?;脊陋毎Y的孩子有時會聾,對聲音沒反應。正常孩子會被聲音例如狗叫驚嚇,而孤獨癥小孩會無動于衷。他們對疼痛、冷熱也不太敏感,不愛交朋友,寧肯獨自一人,很少會接觸別人的眼睛或笑。
對于孤獨癥患兒來講,只有早發現、早干預、進行行為矯治,才能幫他們縮短與正常社會的差距,讓他們早日融入社會。如何才能發現孩子在早期的孤獨癥傾向呢?
以下的18種行為就是孤獨癥的早期表現,如果發現孩子同時具備以下7種行為,就應該懷疑他有孤獨癥傾向了。
1.對聲音沒有反應
2.難于介入同齡人
3.拒絕接受變化
4.對環境冷漠
5.鸚鵡學舌
6.喜歡旋轉物品
7.莫名其妙地發笑
8.抵抗正常學習方法
9.奇怪的玩耍方式
10.動作發展不平衡
11.對疼痛不敏感
12.缺乏目光對視
13.特別依賴某一物品
14.不明原因的哭鬧
15.特別好動或不動
16.拒絕擁抱
17.對真正的危險不懼怕
18.用動作表達需求
[鑒別診斷]
1、腦部遲鈍:大多腦部遲鈍的人在技能上也不會有所發展,而孤獨癥患者在良好指導下腦部會有所發展,可掌握一些技能。
兒童孤獨癥的病因
兒童孤獨癥的起因尚不太清楚,病因尚無定論。最近調查認為,孤獨癥與腦部生理結構或神經病學有關,是幾種“原因”的結果。與遺傳因素、器質性因素以及環境因素有關。
?。?)遺傳因素:患兒的同胞發生本病的同病率較其他人為高,單卵雙生子的同病率較高,41%患兒為長y染色體。他們的父親和兄北也發現有長y染色體,從而提示與遺傳因素有關。
?。?)器質性因素:如腦損傷、母孕期風疹感染,生下后患過腦膜炎、腦炎等。近年來,研究發現本癥患兒腦室左顳角擴大較多見,提示顳葉內側結構的病變,可能是由于腦組織的變態反應所致。最近的研究證明,患幼年孤獨癥的兒童,其免疫系統可能將一個基本的腦蛋白誤為異體,而被吞噬掉。因此導致腦損傷,可能是造成此病的特征。此病同時出現情緒、智力和交際的缺陷,亦是與腦病變有關。
?。?)環境因素:過去有人認為早年生活環境中冷淡的和過分理智化的撫育方法,缺乏豐富和適當的刺激,沒有教以社會行為,是發病的重要因素。長期處在單調環境中的兒童,會用重復動作來進行自我刺激,對外界環境就不發生興趣。本癥患兒的父母大多是專業技術人員,受過高等教育,比較聰明,但做事刻板,并有強迫傾向,對孩子冷淡和固執,家庭缺乏溫暖?,F在,否定了這種看法。經研究證實,是由于某種腦病變的關系,其發生原因,是病毒,還是代謝失調,目前尚無定論。
兒童孤獨癥的治療
孤獨癥患者病情從溫和到嚴重有許多類型。由于發病原因不明確,仍不太清楚孤獨癥對人的影響以及怎樣同孤獨癥患者有效溝通,尤其在配合治療方面會有很大難度,至今還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是一種終生的慢性疾病,影響正常腦功能,不能正確理解他們所見所聞所感。治愈,難以有可能終身不治。
1943年首次提出這一癥狀以來,孤獨癥的治療已有了很大發展。有些患者隨著年齡增長癥狀會減輕。研究者目前也在積極尋求方法。他們認為在正確知道下孤獨癥癥狀可得以改善。有特殊訓練的老師,特殊的教育方法,孤獨癥患者可逐漸適應正常生活。
本癥預后大多不良,往往殘留行為障礙,以致適應困難,不能獨立生活,僅少數人年長后,能適應社會生活。預后與智力水平有關,智力障礙嚴重者預后差。
對兒童孤獨癥要采用綜合性的治療方法。
治療上最重要的是教育和行為治療,目的是促進對患兒正常行為的教育,特別是社會性行為的矯正,糾正異常行為,如刻板支作等,消除睡眠障礙、發脾氣、多動等繼發性癥狀等?;純旱募彝コ蓡T也要注意克服焦慮、自責、急躁情緒,方能對患兒的治療產生良好的效果。
父母要改變養育方式,多接近,多關心患兒,給小孩以溫暖。此病預后大多不良,往往殘留行為障礙,以致適應困難,不能獨立生活。少數病人年長后能適應社會生活。智能好的患兒比智能差的患兒預后好。
藥物治療僅對個別癥狀可能有效,如短期嚴重失眠,可用安定,有攻擊行為,可用奮乃靜,促進腦功能的藥物可選用腦復新、腦復康,或γ-酷氨酸,此外,利他林對治療孤獨和語言障礙有效。近年來,有人報告,服用芬氟拉明(fenfluramine)治療孤獨癥獲得療效,該藥是苯丙胺的衍生物,服用后可使中樞神經系統血清素水平降低,減輕多動及刻板動作,改善注意力,對有些病例尚可提高智商。氟哌啶醇可改善兒童的孤僻、退縮及某些刻板的行為,藥物的選擇要取決于兒童的年齡、疾病的嚴重程度及病程的長短,劑量也應根據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從最小劑量開始,逐漸緩慢加量,直至出現適當的療效或副反應為止。
雖然許多家長都信服分泌素,但研究人員星期二報告說,分泌素不是治療孩子們孤獨癥的有效藥物。分泌素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的原因,是NBC去年關于一名叫帕克的兒童的報道。帕克接受了內窺鏡檢查,什么也沒查出來,又吃了一些分泌素,于是孩子睡覺和說話都恢復了。家長于是認為這種只吃一次的消化不良的診斷藥,與孩子不說話的孤獨癥的好轉有關。幾家主要報紙刊登了帕克的新聞,于是,三、四千名患有孤獨癥的兒童,吃了至少一次分泌素。孤獨癥研究學會收集了一千多名兒童的反映,發現相當一批孩子表現出明顯的好轉。但是,當科學家們再次認真地分析分泌素的效果時,發現一劑分泌素對付孤獨癥是無效的。
患孤獨癥的兒童,一般病程都比較長,所以用藥治療的時間也相對長一些。家長應注意治療時藥物的副作用,如錐體外系反應、肝功能及心血管以及血象的異常,因此,對患兒定期復查是必要的。
上述藥物對孤獨癥的患兒確定具有重要的治療作用,可使某些癥狀減輕,有利于行為及心理治療的進行,但目前還達不到根治的效果。藥物本身還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認識能力,也不能建立正常的行為,但有效的藥物可使兒童對環境和管理更為適應。通過藥物、特殊訓練和行為矯治等綜合措施,患兒的癥狀能夠得到較理想的改善。
研究者正積極尋求各種治療的方法來幫助孤獨癥患者,包括語言療法、感官綜合、視覺療法、音樂療法、聽覺療法等。
實驗證明,在良好的方法下患者病情會有所控制和好轉。一種好方法應包括一些交流治療,社會技能發展,感官損害治療等。專家認為,通常病情越重效果越好,并提倡一個老師針對一個患者的專門治療。孤獨癥患者需要整個社會的支持、幫助、不僅是家人、老師。
社會康復
兒童孤獨癥患者一般可做重復性強的工作。像藝術家、調琴師、畫家、辦公室人員、洗碟子人員、流水線工人等。
通常喜愛音樂、游泳、打獵、猜謎等。
成年后需要職業訓練,就業機會,監督部門等。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