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份的父母都會面臨一個問題:當孩子屢次不能聽從自己的管教時,總想以「打罵」來解決問題。也許一時很快就能見效,但是打罵真的就能解決問題嗎?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是否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到孩子學習的情緒和人格的發展,甚至關系到孩子長大后適應社會的能力?
一連串的問號縈繞心頭,想想還是特地拜訪了宋醫師來談談這個問題。 宋醫師首先提出要教導小孩子,基本上有兩大原則,第一為「示范」,即大人做一些動作,行為,讓小朋友模仿。譬如上國語課時,老師念一句,小朋友跟著念一句;或上數學課時,老師在黑板上做算式的演練,小朋友跟做著等,都是示范性的教學。但是當小孩子無法達到我們的要求,而大人又希望他能學會一種好的行為時,此時就須要第二個原則了一那便是「管教」-「管」和「教」。而管教的基礎必須是建立在良好的親子關系,上亦即所謂的「依戀現象」。
當父母親和孩子經由長時間的相處而建立良好的關系時,小孩子在爸爸媽媽的身旁便會覺得舒適,安心,他會把這當成一個安全基地,再慢慢向外發展探索,去接觸新的環境和事務。當這種聯系被破壞時,小朋友會感到強烈的不安與焦慮,譬如當幼兒被人強行抱走,小朋友一回頭看抱他的人不是媽媽,他便會拳打腳踢,想要再回到媽媽的懷里,如果不能如愿,他便會哇哇大哭,如果長期讓他處于這種十分害怕、恐懼的情緒中,甚至會缺乏求生意志而致死的可能。正常的小孩在很小的時候便會出現這依戀現象,在2-3個月大時,給母親或別人抱時,幼兒便會有不同的反應,4-5個月時便會有怕生的情形,當陌生人要抱他時,會躲開逃避。8-9個月時,小朋友便會主動找媽媽,看到母親出現時便會開心的笑,很高興的樣子。 但是很遺憾的,這兩個原則施用于自閉兒時,往往會產生許多困難。在「示范」教學中,由于自閉兒只專注于自己有興趣的事務,對于沒有興趣的課程,注意力很差,因此常無法得到預期的教學成果。至于對父母的依戀情形,因為有大部份自閉兒在小時對雙親并不一定會發展出很深的聯結,所以要利用依戀關系來達到管教的目的,亦常有其實行的困難。 一般說來,親子間有強烈的依戀關系時,便較容易管小孩。當小孩不乖時,父母親會把臉板起來,有不高興的表情、聲音出現,小朋友便會覺得彼此之間的親密關系受到威脅,而受到內心不安,他為了要保持先前那種良好的關系,便會順從父母的要求,這時媽媽笑了,爸爸拍拍他的肩膀,稱贊他很好,很乖,很棒,于是一切又都顯得美好,他心里也覺得很舒服。關系愈好,小孩子便愈不忍心去破壞它,也容易將父母想教他的學習進去,由此可知,良好的親子關系是一切管教和學習的基礎。
至于為什幺會打罵小孩呢?這通常是由于小朋友不理會父母的要求而引起。爸爸媽媽叫了幾次沒反應后,為了引起小孩子的注意,便提高嗓門,但很可能的,下次即使提高嗓門,他也不甩,于是怒吼聲便出現了,愈嚷就愈火大,控制不住便出手了,這是個很不好的現象,而且很容易變成惡性循環,為什幺呢?因為常打罵小孩,彼此之間的感情一定愈來愈糟,感情越不好,小朋友就越不愛理你,父母于是就變得更怒更兇,暴力便愈演愈烈,彼此勢同水火,多幺可怕!表面看起來是大人打小孩,要他聽話,但實際上是大人被小孩制約了,是小孩子在控制大人的情緒,他讓你暴跳如雷,而根本忘了到底要教他什幺。要使學習能有最好的效果,一定要有愉快的學習情緒,經常的打罵只會造成彼此的憤怒和憎惡,實在無法引導孩子做任何正面的學習,大人宜深思之。 但有一種情形例外,那就是要終止立即會發危險的行為。當他要把小手放進轉動的電風扇里,打他小手或出聲喝止,這是絕對應該做的,但處罰完畢后請要記得教他什幺是適當的行為。
歐美國家近年來對于用什幺方式來教導這些小孩子,亦有很多的爭論。有些機構主張與完全用正性增強的教學方法,要不斷的鼓勵、贊美小孩,絕不用處罰的方式;有些則非常強調嫌惡療法,即小孩一有不好的行為出現時,即用負性的處罰,譬如不能吃,不能睡等,這是不好的,因為如果父母或治療師情緒不穩定,那兒童便容易被虐待了。 他個人贊成在教導的過程中要多用正性的鼓勵與贊美,盡可能的提高、鼓舞小朋友的學習情緒,但當小孩不聽話時,適時的可使用一些負性的技巧(增強物),譬如不許他去公園玩或不讓他吃冰淇淋等,讓他了解這些行為是不被接受的,須要被剝奪一些權利以示懲罰,藉此來達到我們的要求。最后宋醫師強調在教育過程中,當大人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好的適應性行為時,「管」和「教」是絕對必要的,但一定要先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當小孩子知道你深深的愛著他時,他會聽話的。至于處罰呢,必要時可以為之,但請記得不是體罰。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