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不要太強調"自閉癥",一般用的太凈濫也不太了解把眼光放遠,應把自閉癥尊重成一個人────一個兒童────學童────有特殊需要的小孩────一個心智障礙的小孩,進而是"自閉癥"的小孩。不一定是自閉癥就覺得是天塌下來而亂了陣腳。當然在初期有這些反應是難免的。但久而久之,甚至專業人員也會把自閉癥歸類特殊化了。而教育是長期性、全面性,著重于生活上、人格的塑造。另外一方面,心智障礙的兒童正常部份要大于異常部份,也就是說專業人員常用敏銳的眼光來觀察小孩的缺陷部份,再設定學習目標與訓練,而忽略了小孩會的部份,甚至家長也會疏忽。正常的功能沒有去應用、去發揮就會退化下來,這一點觀念值得一提,也就是說不要強調特殊化、異常部份,而是去比較小孩正常的部分,如此就會發現童質性大于異質性。
B、 專質、專業的工作人員,非part time、工讀,強調工作人員的人格,特質是性情溫柔,喜歡吸取新知。
B1、消極方面:堅持不采取體罰、嚇罵、刺激的方式。
發現問題無法以專業能力來解決時寧可擱置,再求他法,不可用體罰....等方式。
B2、積極方面:
對小孩采信任與尊重的態度再配合好的專業技巧,則更相得益彰。如:情緒問題、自信心、好奇心方面是無法用行為目標來訓練的。小孩從就接觸否定的要求、指示,如:不可以亂丟、不要大聲、不要亂跑....不要....,家長卻沒有告訴他除了否定外甚么才是正確的行為。如小孩子喜歡抓別的小朋友的頭發,一般的反映是分開兩個小孩,說小孩的不是,叫別的小朋友不幼跟他玩甚至體罰,但正確的處理是該先問小孩是不是要跟小朋友玩,想跟小朋友玩耍拍拍他的手、背....這處理不一定馬上收效,至少比前者要好(因他被告知甚么是正確的方法),在日積月累之下否定性易造成畏縮、情緒障礙、缺乏自信....等行為問題。
一般傳統性個種教育安排、作息都是根據正常人(提供服務的人)的方便性來作安排,很少站在真正需要接受服務個體的場所需要來考慮。我們強調教育的功能和終極目標,而不是要片面的技巧:如會數到5、會單腳跳....等瑣碎的事物,假如今天要提出一個理念的話,本人看法是教育是訓練個體當他慢慢成長之后,應具備有更多的能力來為自己及周遭環境來作更好更多的半斷與選擇。如:天氣熱要加或減衣服、想吃蘋果或柳?。热粘I畹呐袛嗯c選擇。通常這些事都已被安排好,他們很少有機會作判斷與選擇。這種模式最多是讓小孩的技能增進,而整體能力及社會適應就不樂觀了。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