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患有自閉癥,是件不可否認的事實,他的種種問題永遠牽絆著父母的心情,而父母面對孩子問題的心理成長程度又直接地影響對孩子的教養態度,這息息相連的關系是"剪不斷、理還亂"。
談到對孩子的教養態度,基本上可分為四個步驟,茲分別討論如下:
(一) 停
當你的孩子被醫生診斷為自閉癥時,為人父母的在震驚、沮喪之下,不知所措!有的開始求神問佛或是遍訪各大名醫、帶著孩子整日奔波于不同的教育機構,做各種不同的矯治,為的是尋求最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殊不知在這"病急亂投醫"的情況下,不只累壞了自己,更由于各種不同的矯治模式致使對孩子的管教態度產生矛盾,造成孩子二度的被傷害。殊不知在這"病急亂投醫"的期間是孩子潛能開發的重要時刻,也就喪失了教導孩子的最佳契機!因此,在著手教導自閉兒之前,父母們要「停下腳步,靜下心來」 調整自己的心緒,再客觀地去判斷,選擇適合孩子的療育機構全面的配合進行矯治,這樣才能把握住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學習階段。
(二) 看
教什么?要怎樣"教"才是正確的?首先,要會看懂"自己孩子的這本書",隨時用客觀的眼光去觀察孩子的舉動,看他玩什么?怎么玩?用什么動作及姿勢來表達需求?一一做成記錄,這時你一定會 發現,孩子一舉一動都代表著特殊的溝通意思。一旦你能"看"懂他的溝通訊號時才能著手教導他適當的社會性溝通技巧。
(三) 聽
除了透過觀察了解孩子的溝通訊號之外,要注意到傾聽孩子的"弦外之音",他的各種哭聲、笑聲和"亂叫"聲,也是一種溝通的訊號。各種聲音的輕、重、緩、急也顯示不同的意思。單是一個"哭",就代表著許多不同的訴求,可以分為"要求的哭"、"受委屈的哭"、"憤怒的哭"‥‥等等。一旦聽到孩子哭的時候,要能判斷是"哪種哭",并找出造成哭的原因,才能決定處理的方法,否則單是處理他哭鬧的行為是無濟于事的。至于,其它的叫聲、笑聲也應該依"哭聲"的方式,先傾聽、判斷、了解原因后再適時地教孩子以適當的方式來表達。
(四)行
能以客觀態度觀察到孩子的舉動,由傾聽孩子的"弦外之音"而對孩子的溝通系統有基本的了解后,就將這份"數據"提供給依賴的治療師作參考,才能制定適合自己孩子氣質的個別療育計劃。在確定學習目標后應創造適當的學習情境,誘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并營造快樂氣氛,自自然然的教學。配合著無所不在的增強物(游戲或鼓勵)靈活運用,持之以恒,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學習到適當的溝通行為。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