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策略中還有一項特殊的程序叫做塑造和串聯。塑造是獲得一種全新行為的程序,它包含兩個特征:1)具備一個特定的目標行為;2)利用區分強化的原則循序強化接近目標的行為。串聯是對包含許多成分(步驟)的復雜行為進行塑造的過程。譬如對復雜行為如洗臉,刷牙,穿衣服等行為的塑造過程。
塑造一個行為成功,需要考慮以下因素:(1)要有一個明確的最終目標行為;(2)一旦實現該目標行為,可由自然的強化物維持;(3)塑造過程中選擇適當的強化物,也就是說,強化物應該容易得到,容易給予,容易消費,不會很快厭倦;(4)選擇恰當的初始行為(至少出現過一次,最接近目標行為)。
塑造是一個基本的行為原理,生活中所見的多數行為都是被塑造出來的,雖然并不一定都是主觀有意識的行為。如果是主觀有意識地塑造行為,稱為人為塑造,比如教兒童學習發音和語言的過程:沒有一個兒童天生就是語言大師,他總是要從咿咿呀呀的無意識音節開始,進而是無意識地發出某些有意義地音節,然后是有意識地使用這些音節,最后形成詞組,短句,甚至是長篇大論地演講。在這個過程當中,每一個教孩子的父母,老師或者照護者,都有一個最終的語言目標,但并不急于求成,而是從模仿孩子的發音開始,逐漸地強化他發音中有意義的成分,而一旦他穩定地獲得某一階段的語言發展,在該階段上的發音水平將不再受到強化,而新的有意義的進步則會產生并得到機會強化。如果是主觀無意識地行為塑造過程,則稱為自然塑造,或者成為誤用塑造的范例。
人類的許多復雜行為都是自然塑造的過程。舉一個例子來講,現在我們構造的房屋,相對于人類祖先們原始的茅草窩棚,那真實天壤之別,又高大,又舒適,既擋風又能蔽雨,還具有抗震功能。建筑房子的行為正是自然塑造之功:風吹雨淋,地震海嘯等等,它在不斷消退人們茍安于現狀的行為,而激勵和強化著性能更優的建筑工藝出現。
孩子的許多問題行為也同樣有可能是被無意識塑造出來的:譬如,當孩子學習語言的時候,我們為他的每一個新的發音而激動,十分注意和樂于滿足他提出的任何要求,甚至創造機會鼓動孩子提要求得到玩具或食物的動機以滿足他們。但是,當我們的孩子已經會嫻熟地利用語言溝通技巧來滿足他們無休止地需要與好奇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變的沒有那么耐心和愉快,相反,我們可能會心生反感或厭惡。我們可能因此而忽略孩子的要求,或者斷然拒絕。孩子也因而進入提要求行為的消退過程當中。通過前面我們了解到,消退過程中,被消退的行為在短暫時間內有可能不會下降,反而增加,甚至伴有情緒性的行為特點。這就是問題行為的發端:孩子因而可能變得哼哼唧唧,并糾纏于您。這種行為對我們照例還是一種厭惡性的刺激,而打發他的最直接的途徑不外兩個:懲罰孩子或者滿足孩子。懲罰孩子是許多家長不愿意采取的方式(當然也不是我們推薦的方式),而就此滿足孩子,則又會使問題行為得以強化并維持。比如,他可能進一步用這種方式對付其他您不能滿足他的場合與情境。一旦如此,您又會感到非制止他這種行為不可,因此有可能又會無意識或者有意識地忽略他的這些表現,而堅持不滿足他的某些要求。此時,您可能沒有注意到,新的升級的問題行為已經開始在您消退(堅持不滿足他的某些要求)他一貫的行為問題(哼哼唧唧,并糾纏)時產生了,比如自傷,或者大發脾氣,或者攻擊破壞行為。相對于過去的問題行為,新的問題行為是一個更大的對您的厭惡性刺激,結果,還是像過去,要么懲罰要么迅即滿足。但不管哪樣,都不是一個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孩子的問題行為也就因而一步步被升級塑造出來。
串聯行為的教學對于孤獨癥兒童來說具有非常顯著地意義。他可以教孩子整體行為。一般來講,大致有兩種教學串聯行為的方:順序法與倒序法。所謂順序法,也就是按照行為本身的先后順序,將整體行為分成若干步驟,由前向后依次教會孩子獨立完成串聯行為。倒序法則反過來,從后向前,依次教孩子獨立的行為技能。前者優點在于教學順序與整體行為的先后順序一致,缺點是強化物不能總是在獨立行為之后給予。倒序法則反之。兩種方法以及任務分解的有關技術將在操作部分具體講解。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