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統合治療的治療效果與小孩的個別差異,是否伴隨其它障礙及小孩與大人的配合度的影響。它的特色則是把治療游戲化,透過目標的活動,來促進神經系統自動化處理感覺訊息,表現出適當的反應,而不是教導小孩特定的運動技巧。當小孩經過進一步評估確定有感覺統合失調者,除了接受每周一至二次的治療外,家長、老師可配合治療師的治療目標做加強。以下提供幾項游戲及原則做參考:
眼球運動(eye movement)──
在眼球的肌肉協調,視力(包括配帶眼鏡〉無問題時,我們較強調眼球的追視能力,通眼球運動會融入手眼協調活動中,但如果小孩的能力連追視能力都沒有時,就從單純訓練追視能力著手。
例如:移動小孩正在玩的東西,要求其眼睛注意看。如果小孩對球有興趣,在他的注意下,將球滾至一邊,要求他撿回。
姿勢(posture)、平衡(belance)──
這兩者是有關連的,通常姿勢不良或姿勢控制能力不佳者,其平衡能力也不會很好,也就是說,要有良好的平衡能力,要先有良好的姿勢控制能力。
如:依程度不同,給予不同的穩定度的平面。如要求其坐在平衡板或滑板或T字椅上而不跌倒,且標有正確的平衡姿勢出來(如快往左邊倒時,身體會往右平衡回來)。
肌肉張力(muscle tone)──
→過低:跳床、沖滑板、大人抱小孩上下....等。凡是可以給予直線加速度、皆為短暫增加肌肉張力。
→搖晃,可使稽肉放松。如躺在吊床里輕搖。
手眼協調(eye-hand coordination)──
如投藍、套圈、桌上游戲(如串珠、走迷宮、沿線剪紙)等。
視知覺(visual perception)──即個體對眼睛所看到的做有意義的解釋。如找出不一樣,或在一堆物品中找出所指定的東西。
身體概念(body percept)──
即腦部儲存身體的一份地圖,它不用眼睛看,就知道手腳在哪 兒,什么部位在什么地方,且會適當地運用。
如:捉迷藏是發展空間認知及身體認知的好方法。
身體雙側協調(coordination of two sides body)一
即身體兩邊可協調運用的能力,不論是 同時進行或是交替式的。
如:雙手接球、雙腳跳或單腳跳、沖浪板(趴在滑板上、用手讓自己移動)、提重物、推重物(車)。
動作計劃(motor planning)──
指小孩組織、計劃、然后執行一個新的或沒嘗試過的能力。觸摸系統是發展動作計劃最基層的原則。其順序是從簡單到復雜,由熟悉至富有挑戰性。
如:各種小孩的游戲皆可。像是翻滾、跳、走、求類、環板,依程度不同有各種玩法,迷宮、 跳躍障礙物、調繩....等。
活動量大及不專心──
以感覺統合理論而言,是因警覺度不夠,才會有此現象出現。
如:提供適當前庭(直線加速度)刺激或觸覺刺激。另外還要配合行為改變技巧及環境布置一同進行。
其它──
1.包春卷:將小孩用棉被裹起來,大人在上給予重壓,并命小孩掙扎出來。此活動提供大量觸覺及本體刺激,也可建立身體概念。
2.城堡:利用大紙箱組合成可鉆、爬的城堡。此活動以小孩好奇本性為出發點,可訓練小孩如何運用自己的身體,進而了解身體概念及空間概念。
3.抓蝦:將撒了一地的小球(或小東西),一個個慢慢檢起來,可訓練專注度、手眼協調、視覺運動。
總而言之,感覺統合的游戲是人人都可以給予的,但是具有「治療」意義時,則只有受專業訓練的職能治療師才知問題在哪兒?及應如何適當處理。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