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份我們上課的主題是「我的身體」,這個主題從九月「我上學了」,進而「我的家」后,才進入「我的身體」的主題。決定這個主題后,我們則依此主題在不同的學習領域上決定教學的目標。我們依據學生的發展與需求,共將課程分為七個領域—認知、語文、知動體能、生活自理、游戲韻律、社會能力和小區適應七個領域,這七個領域有不同的教學重點,但都是以「我的身體」相關的內容為課程發展的方向,課程的安排則包含學校和家庭的范圍,所以我們在開學的時候則會將每一個主題名稱、教學的活動、活動和主題的關系與活動的設計包含于哪些領域都提供詳細的計劃,讓家長了解我的孩子到底在學校做了什么。
就認知的領域中,我們強調身體器官的名稱和功能、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自我保護的技巧、拒絕他人碰觸自己的身體。這些內容,我們可以透過許多教學活動,如:在空白的人形圖上一一介紹器官的名稱,老師準備各種不同的器官圖卡,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舌頭、牙齒,每天上課只介紹一種器官,例如:當老師介紹眼睛,除了可以指導孩子指認自己的眼睛、娃娃的眼睛、同伴的眼睛和老師的眼睛,當然,為了安全起見,當孩子在指認自己和他人的眼睛時,必須有大人協助,尤其對于一些無法控制手部動作的孩子,更應避免不小心以手指搓到他人眼睛帶來的危險。
語言的范圍包括理解和表達,當孩子無法了解語言的意義,認知的學習相對的就一定會有困難。就語言的領域而言,聽辨名稱的指認、感覺的表達、器官名稱的仿說、動詞的練習(理解和仿說)、聽指令做動作、動作的意義、甚至于搭配有節奏的歌謠和動作,都可以讓孩子透過教學活動的練習對自己身體名稱與動作的意義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所以結合認知與語言,并提供孩子許許多多的活動經驗,透過活動經驗了解語言的意義和表達方式,每一個活動雖然進形的方式步同,但或多或少都會包含著不同的語言課程內容;啟智班的孩子,可能因為各種因素在語言表達上會有困難,但是,在語言表達的能力未出現之前,我們是否能夠確定孩子對于語言的理解上不會遭遇困難,所以日常生活中,提供語言和情境的結合是很重要的,如果能夠設計各種和主題相關但內容不同的教學活動,讓孩子對各種語言的理解更清楚,也就是在為孩子的語言表達奠定基礎。有了理解能力,才可能進一步的要求孩子表達,經驗的累積、情境的安排、適時適地的示范都會對孩子的語言發展產生影響。
在知動體能的課程安排上,也必須結合上述認知和語文的能力表現,再讓孩子嘗試不同的動作時,每一個姿勢的變化和動作的練習,都可以和認知的內容坐結合,如:跳躍的練習—從動作的呈現(跳躍)→語言的示范(在動作出現時同時示范語言)→與生活結合(類化在不同的情境中)。在活動的設計上,老師除了在孩子面前示范「跳」的動作,也會協助孩子模仿「跳」的動作,尤其對于移位能力有困難的孩子,我們也透過大人的協助讓孩子感覺什么才是跳,所以我們會由成人協助肢體上的控制,讓孩子能練習跳滌囮@,之后我們還會找出一些類似像發條玩具的模型,讓孩子看到青蛙也在跳、兔子也在跳……..等等,班級中隨時會有跳床提供孩子練習,諸如此類…..。
游戲的課程,可以包括影子游戲、蒙眼聽辨音源、跳(套)圈圈、辦家家酒、照顧娃娃、幫娃娃洗澡、氣球傘的練習、頭兒肩膀膝腳趾歌曲的練習,都可交替在課程活動中進行練習,在游戲的過程中,我們示范游戲的過程和應有的動作,這些活動的設計除了能夠吸引孩子的興趣,這也是我們訓練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方法,當老師示范游戲的技巧和過程后,也讓孩子自己親自練習一次,老師在一旁則適時的介入游戲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是沒有壓力的練習,且透過游戲的過程,我們學會規則的遵守、和他人互動的技巧。
就整個主題教學的歷程,針對特殊需求的幼兒,我們不必太過于強調每一個教學活動后有立即的的成果,但是在數個教學活動交替的呈現在孩子學習的歷程中,自自然然的能幫助孩子建立了許多解決問題的技巧,主題教學的好處即是在這里,它強化了每一個領域之間的關系,不是片段片段的學習內容,一個月雖然走一個主題,但是卻和前幾個月的學習內容是有密切的關系的,孩子在前幾個主題未建立的能力,后面的課程還可以不斷的進行復習,也能滿足不同能力孩子的需求,這樣的模式走了十幾年,我們發現孩子經過相關主題的交替練習,所的到的進步是全面性的,所以,認知、語文、社會能力、游戲技巧、生活自理、知覺動作的課程,都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經驗,為未來適應生活的能力準備。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