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應用行為分析ABA策略在自閉癥學生教學上之應用

2006/9/26 16:39:39 來源:不詳 作者:佚名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陳景蔚 葛竹婷
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
Greeley, CO 80639, USA
行為學派之理論系以科學之原理原則(觀察,復制,測試,客觀性等)來解釋人類
及動物的行為.應用行為分析(ABA)則是將此行為科學運用在增進,改善,消
除或教導某特定行為.應用行為分析之原理原則已被廣泛地運用在教學上,且涵
蓋至自閉癥學生之教學上.應用行為分析可作為各種與人類行為相關之課程基
礎,不論是提升就業場所之員工工作效率或軍事人員訓練皆可運用之,尤其在教
育學童上更是被廣泛應用.
應用行為分析之名詞解釋,原理原則,及應用
許多學者(Alberto & Troutman, 1999; Kazdin, 1994, Kerr & Nelson, 1989; Skinner,
1953)已對行為介入的基礎相關原理原則做過解釋.下列之專有名詞及原理原則
系由上述學者所提出.
刺激(Stimuli)在某一情境中,使一行為成為一種前因或后果關系之事件或活動.
區辨性刺激---若有增強之伴隨出現,可能導致一特定反應.
刺激控制---包括了一前置因素導致某行為產生或為一行為產生之線索.
反應(Responses)由刺激所誘發的可觀察,可測量之結果.
結果(Consequences)隨著刺激伴隨特定反應所產生之結果.
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一行為之出現伴隨著增加該行為出現頻率之后果.
負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當環境中令人不悅的條件被移除或降低強度時,
導致一特定行為出現之機率增加.
處罰(Punishment)行為之產生伴隨著一導致未來該行為出現率降低之后果.
消失(Extinction)先前作為增強之條件無法再持續其增強作用,導致行為減少.
除了上述之原理原則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相關教育人員用來進行溝通教學之技術
(例如,提示,提供線索,示范,連鎖,區辨性增強,及消退等).
提示及線索(Prompts and cues)為增進區辨性刺激誘發正當反應之頻率,所使用
之前置刺激.提示最后需被移除,但線索可被保留在環境中.反應之提示
包括呈現或移除之提示(如,前置提示及消失,同步提示,提供最多或最
少之提示,時間延宕,最后之引導,命令-示范,及附帶教學).視覺線索及
提示反應系被用來自發性之主動社交行為(Hale, Baer, & Spradlin, 1981),
主動參與游戲(Taylor & Levin, 1998),增進自發性語言(Camarata, 1993),
增進在日常例行活動之自發性語言(Charlop & Trasowech, 1991),教導對問
題的類化性反應(Secan, Eqil, 1989),及減少鸚鵡式語言反應(McMorow,
1987).
示范(Modeling)示范某一期望行為,使學生能模仿該行為.同儕示范,提示反
應,皆被用來增加自發性語言(Charlop & Walsh, 1988).
連鎖及逐漸消退(Chaining and fading)連鎖系一連串順序固定的行為產生,前一
行為則為下一反應之區辨性刺激及增強物.Yamamoto & Mochizuki (1988)
用此法訓練三個自閉學生對所被要求及不被要求之刺激作出區辨性反應.
消失則是逐漸將提示減少,讓區辨性刺激誘發反應.Krantz & McCannahan
(1998) 雖將提示用的手稿移除,但語言表達仍持續且類化至其他情境中.
區辨性增強(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對某一反應施以增強而對另一反應不予
增強.或某一種形式之增強使在一區辨性刺激中所產生之反應得到增強,
而在另一刺激出現時,將增強移除.區辨性增強被用於功能性溝通訓練及
減少問題行為(Fishe, Thompson, & Kuhn, 1998).區辨性增強與處罰可同時
使用在替代行為上(例如:在隔離學生時,同時讓她/他做不喜歡的課業)
以減少攻擊行為,增加正向行為(Richman et al., 1997).
消失(extinction)先前提過,消失系當一先前行為原本被增強,但之后為減少該
行為而消除該增強.消弱被用在減少常用姿勢表達需求之行為上(Duke &
Van Lent, 1991).消弱加上功能性溝通可減少問題行為(Shukla &Albin,
1996).
個案研究
本案系—未受過ABA訓練教師或成人與學生互動之過程:
師:嘿!小艾,圣誕節快到了,高不高興啊
生:【沒反應】
師:你想在圣誕節做什麼呢
生:不知道.
師:會不會收到圣誕禮物呢
生:會吧!
師:在圣誕節還要做什麼呢
生:【沒反應】
師:你有沒有圣誕樹呢
生:有啊.
師:誰會送你圣誕禮物呢
生:不知道.
師:是不是圣誕老公公會送你禮物呢
生:對.
師:謝謝你,小艾.【微笑】
大半對話中,學童說的都是"我不知道,對,我不知道,對".
在此過程中有學習的存在嗎 (我聽過許多類似的對話,且老師或大人還會說"
小孩子已經越講越多了")
下個案例則是一受過專業訓練人員會使用之對話技巧:
師:嘿!小艾!
生:【沒反應】
師:圣誕節快到了,高不高興啊 請說:YA!我要拆我的…
生:YA!我要拆禮物!
師:【微笑】我也是!你想要什麼禮物呢
生:我想要禮物.
師:你想要什麼禮物呢 請說:圣誕節我想要…
生:我想要一部腳踏車.
師:好啊!【微笑】一部腳踏車.我已經把圣誕樹裝飾好了,而且我放了很多小
飾品在我的圣誕樹上.(指著小艾)
生:我放了心型的裝飾品在我的圣誕樹上.
師:太好了小艾!(搔癢)
生:不要搔我癢啦!
應用行為分析策略
行為分析策略將自閉癥視為因神經系統失常導致行為上缺陷之癥狀,可藉由與環
境建構之互動加以改善(Green, 1996).應用行為分析策略之特徵有:有順序的,
結構化的教學及評量方法,使這種策略在自閉癥學生的教學應用上極為有效.
許多研究顯示—自閉癥學生在傳統環境中無法自然的學習,但若提供適當教學方
法,則可有效的學習.行為分析策略已經成為自閉癥教學之實務研究之重要方法
(Schreibman et al., 1990).
行為分析法之介入系運用小且可觀察之步驟來決定一學習技能.
學習技能被細分為小步驟,每一步驟藉由外在刺激或提示來教導.若學生反應正
確,預設之增強物則用來增強效果.若事先了解何種增強物對學生有效,則此增
強物便可有效的強化此反應(行為).
研究顯示,根據此原理原則所設計之應用行為分析教學策略,例如:示范,塑造,
連鎖,及提示行為,加上肢體或字面上之日課表輔助;此策略極為有效(Kogel,
1995).
應用行為分析對自閉癥學生學習困難之改善
自閉癥學生有許多學習上的困難(障礙).下述為其學習障礙之特徵及應用行為
分析如何克服這些障礙
1. 學習動機及意愿低落.由於自閉癥學生之特質和一般學生極為不同,許多行
為改變技術不見得有效.教師須找出特定方法來增強學生之學習動機.所有
正面及負面后果應有強烈對比,學生才能習得因果關系.
2. 社會性增強通常無效.口頭贊美剛開始并不起作用,但可與原始性增強(如:
葡萄乾,學生喜歡玩的玩具等)并同使用.原始性增強可逐漸取消而用微笑
或口頭贊美取而代之.
3. 注意力短暫.應用行為分析將學習步驟加以分割成細小且可評量之步驟.
4. 易分心.降低環境中對學生視,聽覺之刺激極為重要.噪音,其他人的動作,
窗戶,甚至冷氣都極易使自閉癥學生分心.故第一目標便是設計結構化的教
學環境,但仍需讓學生有機會至一般環境中適應,使其可在會使之分心之環
境中也能學習.
5. 放慢學習速度,但不可過於枯燥或冗長.Dr.McEachin提出:讓學習不可過於
枯燥是教育者的責任.很多學生需要千百次的嘗試才能理解一概念,但他們
也能在極短站的時間內作有效的學習.換句話說,學生在學習一項技能時,
一天練習一次不如一天練習兩次來的有效.
6. 不易了解抽象概念.應用行為分析治療師用具體的例子及簡易的文句來讓學
生了解一概念.當簡單概念學會后,再使用較復雜文句教導之.
7. 觀察學習對自閉癥學生不管用.自閉癥學生無法適時找出重點,故需用系統
化且明確的方法教導之.應用行為分析強調模仿學習,Dr.McEachin指出:如
果自閉癥學生能藉模仿學習,他們可以習得許多用其他方法學不會之技能.
8. 無法辨識相關及無關之刺激.自閉癥學生無法分辨一情境中之重要關鍵及瑣
碎的不相關事件.故只須著重於與此問題相關之刺激.自閉癥學生有可能只
藉著看到玩具娃娃所穿的鞋子來辨識男女性別,而不利用其他線索.這些連
結(associations)不完全可靠.利用閃示卡時,自閉癥學生有可能藉著卡片
摺痕來辨識.Dr.McEachin強調多運用不同之教材教法來避免自閉癥學生對不
重要只刺激作出反應.
9. 自我刺激行為會影響學習.Dr.McEachin提出:當自我刺激行為出現時,90%
的時間自閉癥學生將注意力集中於自我刺激行為,只有10%的時間花在學習
上,故教師們應該減少此類行為出現.
10. 當自閉癥學生習慣一對一教學后,在團體中學習對其是個挑戰.故剛開始時,
可用一對二教學,再逐漸改成一對四,一對八等方式教學,使學生能維持注
意力,專心完成功課.
11. 自閉癥學生在自由活動時間無法與他人正?;?應用行為分析提供結構性
的休閑娛樂教學,Dr.McEachin提出:教導自閉癥學生游戲及其他休閑娛樂技
能,使學生在獨處時,不至於只躲在個人世界中.
12. 感覺/動作之缺陷導致學生會過度反應或反應不當.通常視覺刺激比聽覺刺激
來的有效.Dr.McEachin強調利用聽覺管道來學習之學生在應用行為分析之使
用上非常有效.治療師通常會教導學生利用視,聽覺同時學習.對於不喜歡
利用觸覺學習的學生,Dr.McEachin提出應多提供觸覺學習機會,讓學生不僅
學習容忍,也學會喜歡之.
應用行為分析方案之基本要素
應用行為分析系為一主要之學習理論架構而非一特定之教學系統.它函括了許多
原理原則及教學指引.沒有一單一之教學系統或教學方法名稱可與其同名.
Baer,Wolf,Riseley(1967)提出了應用行為分析之七個基本要素:
1. 此方案必須是實用的.目標行為應是可運用在社交活動上的.
2. 此方案應是可觀察,可評量的.環境及個體應是可加以詳實紀錄的.
3. 此方案應是可分析的.應有明確可信之證據.藉由審慎之資料搜集,證實此
介入法可改變行為.
4. 此方案應是具有技巧性的.此技巧應被具體詳實敘述,讓其他人也可應用之.
5. 此方案之概念應系統化.應和現已存在且被接受之原理原則相連結(例如:
操作性制約之原則).
6. 此方案應是有效的.此方案應可改善目標行為.
7. 此方案應是可類化的.行為之改變應可在不同之情境觀察得到,或可看到許
多相關類似之行為.
典型之應用行為分析教學方案
自閉癥學生家長之父母通常對各種處遇及教學策略感到無所適從.下列介紹幾種
最常用之應用行為分析技巧.這些技巧不但淺顯易懂,且可用來解決問題.
離散試驗訓練(DTT)(Discrete Trial Training)
離散試驗訓練運用了應用行為分析原理原則,將作業分割為細小步驟,讓學生反
覆練習.根據每個學生之優勢能力及障礙,設計個別化教學方案.此方案之目標
是教導自閉學生學習同齡學生所學之知識,技能,以減少該生與同儕之生,心理
年齡差距.教學內容包括語言說話技能,大小肌肉動作,學業技能及自理,社交
技能等.
離散試驗訓練以行為介入為其主要教學依據.離散試驗訓練常和應用行為分析并
論,但兩者在運用上有其差異.雖然自閉癥學生在學習上有許多困難,離散試驗
訓練可用來補救這些困難.
1. 注意力-自閉癥學生有注意力短暫的特徵.離散試驗訓練將作業分割成簡短之
步驟.本方法剛開始只需幾秒鐘之互動.當學生之注意力可延長時,互動時
間也隨之增長.
2. 動機-自閉癥學生學習動機也許不如其他學生.離散試驗訓練藉由原始性或外
在增強(食物,玩具,自由時間)之獎賞,來鼓勵學生達到預期行為或完成
作業.外在增強通常伴隨社會性增強;最終希望以以口頭贊賞作為增強物.
3. 刺激控制-分辨各種刺激-教師/父母之要求,同儕之邀請,環境線索(校鐘,
警鈴,氣候等),及其他背景刺激等對自閉癥學生而言,是極不容易辨認的.
離散試驗訓練呈現明確及一致的刺激.自閉癥學生若只對這些刺激產生反
應,則可獲得增強.漸漸地,此生便可學會只對某些特定刺激產生注意.
4. 類化-系將一行為或技能運用在不同情境或相關行為中.通常對自閉癥學生而
言非常困難.故離散試驗訓練不僅可將改變之行為維持一段時間,且該行為
可在不同時間,地點出現.
5. 因果學習及觀察學習-自閉癥學生通常不易在環境中及各種刺激間找出重
點.為了彌補此缺陷,離散試驗訓練明確教導各項行為及技能.
6. 溝通-自閉癥學生之表達性及接收性語言能力不足.用許多言詞來教導自閉癥
學生效果有限.離散試驗訓練之教學需運用簡易,具體且易懂之文字來傳達
淺顯的概念,尤其在教學初始時.當學生之接收性及表達性語言能力進步后,
教導之文句便可復雜些.
7. Perspective taking教學生了解社會對行為之期望標準-由於自閉癥學生對社交
能力之缺乏,離散試驗訓練在教學時,避免利用學生之該項能力.但離散試
驗訓練仍可設計教學來改善此障礙.
離散試驗訓練系以行為主義為基礎教學之循環.特定之技能可藉由反覆練習而
得,一天數次,反覆練習數天,直到精熟該技能為止.離散試驗訓練包含五個要
素(有四項為主要要素,一項為次要要素)
1. (Sd)區辨性刺激-教師欲使學生產生反應之教學或環境線索.
2. (Sp)提示性刺激-由教師提示或提供線索讓學生產生正確反應.
3. (R)反應-希望學生習得之技能或行為.
4. (Sr)增強性刺激-用來誘發學生對刺激產生正確反應之獎賞.
5. (ITI)間歇性嘗試-在各項嘗試間之間歇片刻.
用在離散試驗訓練之主要符號為
區辨性刺激-(提示性刺激)-反應-增強性刺激-間歇性嘗試
上述列出了離散試驗訓練之順序.教師之教學(Sd)最先出現.若老師覺得學生
需要協助才能產生正確反應,則老師可提供線索或示范(Sp).接下來,學生產
生反應(R),若反應不正確,老師可加以糾正,讓學生重來.若學生反應正確,
老師可給予獎賞或鼓勵(Sr).完成此程序后,老師可暫停,讓學生知道他完成
了該作業,可繼續進行下一個作業(ITI).
PRT( 中樞反應訓練)
此法亦系依據應用行為分析原理原則產生.主要是運用教導的方法來誘發并培養
中樞行為所需要的特定反應.此形態之應用行為分析提供了一結構性的方法讓學
生可在近似自然的環境下與日常例行活動互動.這些中樞行為包括動機,對復雜
線索之回應,自我管理,及獨立反應等.中樞行為是其他各種功能活動之基礎,
它可以間接地影響個人的許多行為.中樞反應訓練系設計來讓自閉癥學生在融合
教育環境中更能參與互動,進而適應學校之學習.加州之Dr. Robert Koegel夫婦
極力推薦中樞反應訓練.
中樞反應訓練原本是用來解決過度選擇刺激之問題行為(Schreibman,1990).過
度選擇刺激經常出現於注意力太狹隘而無法有效學習的學生上.
自閉癥學生之學習動機低落且無法類化學習.中樞反應訓練并不只限於教導一個
目標行為,它強調利用一連串的步驟來對同時出現之多樣線索產生反應.如此一
來,不僅有效地增加類化行為,更間接地影響個人的許多行為.此介入法被視為
既省時又有效的方法.
Floor Time
雖然此方法也是依據應用行為分析原理原則產生,但此方法系藉由分析及介入來
改善下列六項能力.
第一是藉由提供各項感官刺激來增進學生之注意力.
第二則是希望能維持學生在參與建立一關系時的品質及穩定性.
第三則是增進學生雙向,有意義的互動能力,亦即幫助學生學習開放式的溝通.
第四則是增進學生將多個小型之溝通互相連結為較大形態之溝通.
第五是藉由參與象徵性的游戲來增進學生之心像能力或表達情緒之能力.
最后則是將情緒及表達能力相連結(例如:你對我很壞,所以我很生氣).
此項能力是高層次思考,問題解決等能力之基礎.又如區分幻想及現實,緩和沖
動之情緒及行為,學習專心及訂定計畫等,這些都是獨立自主所需的技能.
Dr.Stanley Greensapn 是此介入法最有名之權威 .
有效自閉癥學生教學之原則
加州教育部在 "Best Practice for Design & Delivery Effective program for
Individual with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中提供了下列指引(guideline), 讓特殊
班的教師在教導自閉癥學生設計教學時可作為參考依據:
教導自閉癥學生之教學方法應
1.須有研究依據且在實務上被證實為有效者,如此才能用來設計最有效之教
學.
2.由受過訓練及有教學能力之人員擔任.
3.可反映該生在學習上之優勢及需求之課程.
4.應函括不同之方法及策略,且可靈活運用者.
5.根據有效評估結果而設計者.
6.由 "個別化教學方案"或"個別化家庭支持計畫"成員包括家長所決定.
7.是結果取向的評估該教學計畫之有效性.
8.若教學無法滿足孩童需求,此方案可加以修正或中止的.
教導自閉癥學生有效學習之教學特性
美國國內已有許多有效之自閉癥教學方案.雖然各異其趣,但在選擇教學方案
時,應考慮教學方式,用具,教材及適用之環境,以確保學生之進步.下述為教
導自閉癥學生有效之教學方案的特徵:
一,運用應用行為分析策略來協助學生學習技能并減少問題行為.
1. 運用行為改變技術(增強,塑造,及提示)來教導新的行為,及拓展社
交,溝通及學習技能.
2. 運用功能性行為分析來了解學生利用問題行為來表達何種需求.
3. 了解學生問題行為背后之成因,加以介入.
4. 增強好的行為以減少不良行為.
5. 用替代行為(教導學生他人可接受的行為)來取代問題行為.
二,選擇適合學生能力及程度的課程
1. 靈活運用各種不同的介入法,例如:
a. 利用離散試驗訓練(DTT)
b. 調整環境
c. 教師暫時中立片刻
d. 和普通班學生融合學習
2. 沒有一個教學策略可以適用在每個學生身上.
3. 統整符合學生目前能力的課程.
a. 分析學生之認知,適應行為,語言,大小肌肉動作,和社交,游戲
的能力.
b. 根據學生能力敘寫教案.
c. 多利用語言來溝通.
d. 利用社交游戲來教學.
e. 運用功能性教學.
f. 在教導復雜技巧時,先教導基本能力.利用工作分析來確認學生已
具備之先備能力.
4. 提供高度結構化環境
a. 減少視覺及聽覺上會學生分心之刺激.
b. 運用學生已預知的課表.
c. 運用具體線索.例如:視覺線索.
5. 觀察并紀錄學生的進度及了解其學習限制
a. 觀察某行為之介入法是否有效.
b. 提供有效的行為介入法.
2. 分析基礎能力(學習,語言/溝通,社交,生活自理,大小肌肉動作,娛樂休
閑技能).
a. 利用評量結果作為設計教案的依據.
b. 時時監督學生之能力.
3. 將類化及維持學生技能的方法列於教學中.
a. 在各種不同的教學情境中,運用多項教材,教學中加入團體成員和
同儕,成人.
b. 提供讓學生在各種環境中練習該項技能的機會.
4. 提供學生和普通班學生互動的機會.
a. 建立該生和普通班學生互動之機會.
5. 提供親職教育的機會.
a. 提供各種介入方法的資訊
(a) 普通班和特教班教師,行政人員及家長之團隊合作----包括
家庭成員,相關服務人員,其他機構等.
(b) 提供轉銜的服務
----教導進入下一階段學校所需之際能
----考量所需之支持性服務
指導自閉癥學生之有效教學策略
下述為特教班教師所提供之有關教育自閉癥學生的建議:
一,自閉癥學生在視覺上需要高度結構化之教學,其中包括每日之課表,個別學
習系統,及教室之安排等.此種結構性之安排的優點有:
1. 環境是可預測的.
2. 減少學生壓力,困惑,焦慮,及問題行為.
3. 利用視覺學習的學生可依循規律之課表,按時完成課業.
4. 學生可學習獨立完成功課.
二,教導課表存在之價值.專注於想要讓學生學習的內容.
1. 利用日課表,日歷,及列表來作為各種學習活動之順序及轉銜之輔助.
2. 使用多樣視覺輔助線索(實物,相片,插圖,文字,句子,及檢核表).
3. 依據學生個別之發展程度及能力教學.
4. 依據學生能力決定課表時間長短.
5. 最終目標是要讓學生獨立.
三,根據學生的能力發展設計個別學習系統
1. 獨立學習系統需要明確的視覺線索,包括作業為何 有多少作業 學生如何
得知作業完成與否 接下來要做什麼
2. 獨立學習系統可融入普通班教學活動.若學生已了解此學習系統之基礎架
構,則作業之分派便可因人而異.
3. 轉變學習活動讓學生不至受挫.
四,上課地點,及會令人分心的事物皆須考慮.閃爍之燈光,他人動作,走廊噪
音,看到會令人分心的事物及味道皆可能影響學生注意力.
1. 應清楚標示在教室的何處進行教學.
2. 教具應排放整齊.
3. 學生應坐在靠近面對老師的地方或最后一排.
4. 團體活動時,將學生安排兩 "小老師"之間.
5. 安排個別學習座位或利用屏障隔開學生.
五,行為是一種溝通方式
將行為視為一種溝通方式且勿對人不對事.
5. 列出行為規范.必要時讓學生讀出該規范.列出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該做.
6. 利用說故事或角色扮演讓學生習得適當行為.
7. 正增強之效果較處罰有效.
8. 用假如/便會之句型來幫助學生了解可能之后果.
9. 教導學生各種應對的方法.
10. 訂出最重要的原則(安全第一---有些小細節可略而不顧).
六,建立互信系統
1. 學生需要一套你所能了解的溝通方式來表達他/她的需求.例如:他/她怎麼樣
讓你知道他/她欠缺完成某作業所需之工具或技能
2. 當日課表需要更改時,或一堂課還沒上完卻需中斷上課時間時,你要讓學生
了解此改變.
3. 當一項教學活動即將開始或結束時,或你要接觸或移動此學生時,事先讓學
生知道.
4. 注意學生的好惡.多利用其學習上的優勢.
5. 雙向之溝通(表達及接收兩方面)極為重要.勿假設學生自動就會了解你.
6. 享受學生們帶給你的快樂.教學相長.
結語
從應用行為分析之原理原則所衍生出來的各種介入程序已被公開證明為有效的
教導與訓練模式.這些不同的介入程序已被廣泛地運用在自閉兒的教學上.由於
各種介入模式所強調的對象,設計皆大不相同,身為一個特殊教育從業人員,若
能針對應用行為分析原理原則加以融會貫通,擷取各家之精華與適用模式,并和
其他介入程序摻合使用,相信在自閉兒的教學與訓練上定能達到最大的功效.(陳
景蔚曾任德州農工大學學習技術中心副主任,美國科州州立西部學院電腦系主
任,現任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電腦組正教授.葛竹婷現為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特
殊教育博士候選人)
參考文獻
Alberto, P., & Troutman, A. (1999).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for teachers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Merrill.
Baer, D., Wolf, M., & Risley, T. (1967). Some current dimensions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 91 - 97.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8 ). Best practices for designing and
delivering effective programs for individuals with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acramento, CA.
Camarata, S. (1993). The application of naturalistic conversation training to speech
production in children with speech difficultie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6(1), 73 - 182.
Charlop, M., & Trasowech, J. (1991). Increasing autistic children's daily spontaneous
speech.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4, 379 - 386.
Charlop, M., & Walsh, M. (1988). Increasing autistic children's spontaneous
verbalizations of affection: An assessment of time-delay and peer modeling practice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9, 307 - 314.
Duker, P., & van Lent, C. (1991). Introducing variability in communicative gestures
used by severely retarded individual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4,
379 - 386.
Fisher, W., Thompson, R., & Kuhn, D. (1998). Establishing discrimination control of
responding using functional and alternative reinforcer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1, 543 - 560.
Green, G. (1996). Early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for autism: What does research tell
us. In Maurice, Green & Luce (Eds.)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pp. 29-44) Austin, TX: Pro-ed.
Greenspan, S. I. (1992).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 The practice of clinical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with emotional and developmental challenges. Madison,
C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Hale, J., Baer, D., & Spradlin, J. (1981). Teachers' generalized use of delay as a
stimulus control procedure to increased language use in handicapped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86, 389 - 409.
Kazdin, A.E. (1994). Behavior modification in applied settings (5th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es/Cole.
Kerr, M., & Nelson, M. (1989).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behavior problems in the
classroom (2nd ed.). Columbus, OH: Merrill.
Kircher, A.S., Pear, J. J., & Martin, G. L. (1971). Shock as a punishment in a picture
naming task with retarded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 227 -
234.
Koegel, R.L., Koegel, L. K., & Schreibman, L. (1991). Assessing and training parents
in teaching pivotal behaviors. In R.J. Prinz (Ed.), Advances in behavioral assessment
of children and families (Vol. 5, pp. 65 - 82).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Koegel, R.L., Koegel, L.K. & Surratt, A. (1992). Language intervention and
disruptive behavior in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2, 141 - 154.
Koegel, R.L. & Koegel, L.K. (1995).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trategies for
initiating positive interactions and improving learning opportunities. Baltimore:
Paul Brooks.
Koegel, R. L., O'Dell, M. C., * Koegel, L. K. (1987). A natural language teaching
paradigm for verbal autistic children.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17, 187 - 200.
Krantz, P., & McClannahan, L. (1998). Social interaction skill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A script-fading procedure for beginning reader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1, 191 - 202.
Matson, J., Sevin, J., Box, M., & Francis, K. (1993). An evaluation of two methods
for increasing self-initiated verbalizations in autistic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6, 389 - 398.
Matson, J., Sevin, J., Fridley, D., & Love, S. (1990.) Increasing spontaneous language
in three autistic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3, 227 - 233.
McEachin, J., Smith, T., & Lovaas, O.I. (1993). Long-term outcome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who received early extensive behavior treatment.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98, 359 - 372.
McMorrow, M., Foxx, R.M., Faw, G., & Bittle, R. (1987). Cues-pause-point language
training: Teaching echolalic children functional use of their verbal labeling repertoire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0, 11 - 22.
Richman, D., Berg, W., Wacker, D., Stephens, T., Rankin, B., & Kilroy, J. (1997).
Using pretreatment and post treatment assessment to enhance and evaluate existing
treatment package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0, 709 - 712.
Schreibman, L., Koegel, R., Charlop, M., & Egel, A. (1990). Infantile autism. In A.S.
Bellack, M. Hersen, & A.E. Kazdin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 and therapy (2nd ed.) (pp. 763-789). New York: Plenum Press.
Secan, K., Eqel, A., & Tilley, C. (1989). Acquisition, generaliz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question-answering skills in autistic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2, 181 - 196.
Shukla, S., & Albin, R. (1996). The effects of extinction alone and extinction plus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on covariation of problem behavior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9, 565 - 568.
Skinner, B.F. (1953). 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Macmillan.
Skinner, B.F. (1957). Verbal behavior. New York: Macmillan.
Taylor, B., &Levin, L. (1998). Teaching a student with autism to make verbal
initiations: Effects of a tactile prompt.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1,
651 - 654.
Yamamoto, J., & Mochizukim A. (1988). Acquisition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manding with autistic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1, 57 - 64.
Zanolli, K., & Daggett, J. (1998). The effects of reinforcement rate on the
spontaneous social initiations of socially withdrawn preschooler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 117 - 125.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應用行為分析ABA策略在自閉癥學生教學上之應用]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